《孔雀东南飞》答疑

裙子

<p class="ql-block">1.刘兰芝从容离开夫家,向母亲有理有据阐明理由,可见其不卑不亢。为什么后来愿意听从哥哥的话改嫁?(罗丹红 )</p><p class="ql-block">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是偏义复词,有“兄”义,指兄长。全文没有提到刘兰芝的父亲,应该是单亲家庭。焦仲卿那边“便可白公姥”,“公姥”也是偏义复词,指婆婆,也是单亲家庭,所以两家算是势均力敌。“夫死从子”,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家里的事情都是儿子来做主。所以刘兰芝在母亲面前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可见母亲是宠爱刘兰芝的,但是在刘兰芝的去留问题上母亲无法做主。而且“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说的就是兄长的脾气暴躁,不会任随我的想法。且刘兰芝,性情是有些骄傲的,汉朝的门阀制度、婚姻观念都非常讲究,刘兰芝能得以“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能够得以全方位发展的一定也是非富即贵的人家。从小被父母宠爱,品性孤高自傲,受不了父兄的各种阴阳,所以,在兄长面前就没有那么从容。且女子被休回娘家,是有舆论压力的。不仅仅是父兄有压力,刘兰芝也有压力。</p><p class="ql-block">兄长,“举言谓阿妹……其往欲何云?”,“举言”指抬高声音。文中有很多处“说”的写法,比如“伏惟启阿母”是表恭敬,“便可白公姥”是告诉,…没有一处用“举言”,说明兄长这个时候已经愤怒了。往后你打算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言外之意:你不会一直在这住下去吧?</p><p class="ql-block">“兰芝仰头答”,本来低头的,抬起头来就是忍无可忍了,吵起来了,“中道还兄门”,我中途回到你家。“兄门”,就写出了出嫁女子还家的尴尬,和刘兰芝没有归属感。言外之意,这里并不是我家。</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刘兰芝和他哥哥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家中无人可以倾诉,焦仲卿又迟迟不回来。一是走投无路,二是委屈赌气,便答应了这门婚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之言,媒妁之命。”说明焦母一定是满意刘兰芝的。</p> <p class="ql-block">2.为什么府吏约定好之后会去找兰芝,但后面听说刘兰芝要改嫁了才去找她?</p><p class="ql-block">焦仲卿多年在母亲身边,虽然长大了,但是心智上没有成长起来。还是万事都依赖母亲,特别是单亲家庭。加上汉朝有“举孝廉”的制度,当初结婚肯定也是母亲说来的亲事。死之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之所以“徘徊”,就是放心不下母亲,这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太过于心疼母亲依恋母亲—恋母情结,而且焦仲卿是家中独子,完全忽略了刘兰芝的感受。所以对母亲言听计从,性格优柔寡断。</p><p class="ql-block">这也就解释了另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迟迟不回来找刘兰芝?”,因为他自己对这件事情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要是回来找刘兰芝,那刘兰芝的家人就肯定让他把刘兰芝接回去,但是接回去他又无法去面对他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刘兰芝的死是必然还是偶然?</p><p class="ql-block">1.刘兰芝有没有信心去经营下一段婚姻?刘兰芝被酵母讨厌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膝下无子。在汉代是有婚姻制度的男子可以“七出”,不顺从、无子嗣、疾病等等。焦母是一个特别有心机的人,“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觉得刘兰芝不顺从她。所以各种刁难,“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只为了给刘兰芝多加一个罪名,就是不顺从,加上无子嗣,双重罪名之下,刘兰芝被休无疑,告到官府也没有用。</p><p class="ql-block">在夫妻双方没有小孩的情况下,古代婚检制度不完善,一般情况都认为是女方不能生育。所以刘兰芝她自己也默认了这种情况,她是不敢去经营她的下一段婚姻的。</p><p class="ql-block">2.所以他只能等着焦仲卿回来接她,但是焦仲卿又迟迟不回来</p><p class="ql-block">3.兄长逼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