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肉圆那些事

谦谦君子(潘万宝)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说肉圆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潘万宝</p><p class="ql-block"> 要是在四十一年前,我写下“肉圆”这两个字,嘴里一定是会盈满口水。</p><p class="ql-block"> 肉圆是现代餐桌上一种比较常见的食品。它一般是用猪肉制作,通常是选择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这样的猪肉肉质既鲜嫩又多汁。做肉圆还可以添加莲藕、松籽、荸荠等食材来增加口感和营养。它味道鲜美,既有营养,又很下饭。除了肉圆好吃,肉圆的汤汁泡饭也是一绝。本来吃不下的一碗饭,只要用肉圆的汤汁一拌,其他什么菜都不要,一碗饭一会儿功夫就下肚了。</p><p class="ql-block"> 有记忆的第一次吃肉圆,大约是十岁左右,具体是哪一年记不清了。好像是放暑假,那时我也没有多少暑假作业,被允许跟着父母亲一起到镇上供销社卖棉花。那天卖完棉花,时间已过晌午。父亲口袋里难得有了几十块钱“巨款”,他决定带我和母亲去“坐饭店”。</p><p class="ql-block"> 那时老家的郭集镇既小又破,镇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单位和几十户居民。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除了粮管所,就数供销社了。</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当时建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平台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排房子的最西头有两间房子,大门朝南,里面开了个饭店,店堂内摆放着近十张八仙桌,每张八仙桌四面各放一张长条形的大板凳,与其说是饭店,倒更像是食堂。我们进去时店堂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父亲到门口一侧的一个木质柜台前跟营业员买了一个竹片子和三张硬纸板制作的筹码,然后到另一侧的厨房(其实就是在房间的西北角一个大灶台)取回了三碗饭和一大碗青菜汤。那碗青菜汤可不是普通的青菜汤,在汤里是放了几个小肉圆子的。碧绿的青菜叶子中间,六七个小肉圆特别显眼。在靠门口位置,我们找了一张桌坐了下来开始吃饭。我尽管很想吃肉圆,开始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母亲为我夹了三个肉圆,又给父亲夹了两个,她自己有没有吃肉圆我只顾自己埋头吃饭,都没有注意到。那时我就感觉肉圆特别特别的鲜美,本来就很小的肉圆子,我还要咬成两半,分两次吃下。最后连碗里的汤都被我们三人泡饭吃了。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们带着几十元“巨款”踏上了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二年级时,由于路远难跑,我开始了第一次的离家住校。那时中午我们学生就是一大青花碗米饭,外加一碗没有任何油水的青菜汤,其他炒菜当然是没有的。偶尔会看到食堂为老师准备了一点肉圆,尽管看得咽口水,但我们是不可能吃得起的。只能瞥一眼肉圆,过过眼瘾。</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我离家更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由于兄弟姊妹多,劳力少,那时的家境还是很不好。周日回校时,母亲只能帮我炒一大缸子咸菜,这就是我一周的下饭和吃粥的唯一“大菜”。但也有家庭条件好的。有带豆腐烧咸菜的;有带百叶炒咸菜的;有带鱼煮咸菜的;还有带肉丝炒咸菜的。有一次有个同学居然带了小肉圆烧咸菜。这个重大情况被馋猫同学侦查到后,这名同学咸菜里的肉圆竟然在一天内消失的无影无踪,急着这名同学大骂了一通,除了换来一阵哄笑,他无可奈何,谁叫肉圆那么诱人呢!</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考进了江苏省人民警察学校扬州班,吃肉圆就变成家常便饭了。那时是吃桌餐,十人一桌,中午五菜一汤,晚上四菜一汤,肉圆那是几乎天天有得吃,但就是没有高中同学大咸菜里面的那个小肉圆好吃,更没有供销社小饭店那个青菜汤里的小肉圆鲜美。让我终身难忘的是,警察学校的肉圆除了能吃,它还在一个特殊场合发挥了另外一种作用。那是毕业离校的前一天晚上,举行过毕业典礼后,学校食堂为我们精心准备了非常丰盛的晚餐。开始大家吃着美食,喝着散装啤酒,师生们互相敬酒、相互话别,一切还算正常。但晚宴接近尾声时,不知是哪个同学把一碗啤酒泼向空中,酒水落到了不少人的脸上、衣服上,这一下情况就失控了,又有几个同学跟着把碗中、盆中的啤酒一股脑泼向空中,有的学把啤酒泼完了,又泼菜汤,个别同学居然把没有吃完的肉圆也扔到其他桌上。大家闹着、笑着,许多同学笑中带哭,灯光下,大家泪光盈盈。一贯纪律严明的我们彻底放纵自我、宣泄着离别前的难受情绪。老师也很理解大家的感受,没有了平时的严厉和训斥,有的拍打着同学们的肩膀,劝慰大家;有的默默的站在一旁。好在大家很快冷静了下来,一场“闹剧”在啤酒、菜汤、肉圆“大战”中结束。</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按理说吃肉圆应该不是奢望了。但有一段时间,因为要还建房的债务,工资一个月等不得一个月花。每天只能煮一个鸡蛋给孩子吃,大人就免了。肉圆又成了奢侈品。那时的工作和家庭压力都非常大,日子过得也蛮辛苦的。当然,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并不太久,情况就有了好转,吃肉圆也变得随心所欲了。</p><p class="ql-block"> 2007年我从市公安局法制科长的位置上被提拔到刚组建的城市管理局任副局长,半年后又兼任市容执法大队大队长。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乒乓球结缘。一个喜欢打乒乓球的队员见我打球兴趣蛮浓,就把我引荐给高邮有名的乒乓球教练丁晓泉。就这样,每个周六下午,只要有空,丁教练就带我训练。丁教练不光教乒乓球好,他还擅长做菜,尤其是做肉圆最拿手。据他说是经过一个有名的大厨精心指导。一天,训练之余,我们有谈起了肉圆,并且勾起了我的馋瘾。我们约定:有空由丁教练亲自采购猪肉、佐料,上门到我家来做。</p><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家里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看到丁教练手上拎着一个大袋子,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把丁教练引进厨房,他打开袋子,五花肉、葱、姜、蒜、特别熬制的酱油等佐料摆了一灶台。与大多数人做法不一样的是,丁教练肉圆成形后,还放在油锅里煎一下,做出来的肉圆外焦里嫩。肉圆做好后,我们痛痛快快地吃了顿肉圆宴,丁教练做的肉圆吃起来味道确实不一般。想不到他不但乒乓球教得好,厨艺还这么厉害。我既学到了球技,又品尝到了美食——肉圆,精神和物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美哉!</p><p class="ql-block"> 2016年迁居到高邮镇和园小区,邻居有个万奶奶做肉圆特别好吃。我家属忌口不吃猪肉,是个“假回民”,所以猪肉几乎不进门了。万奶奶只要做肉圆,都会送一碗给我。老吃外快不行,我家属过一阵子就约万奶奶一起去菜场,按照万奶奶的指引买肉,回来后万奶奶拿回家做好送过来,我就存放在冰箱里慢慢享用。想吃就拿一个出来解冻后用蒸汽蒸一下就可以吃了,一般一顿吃一个,有时觉得不过瘾,干脆再来一个。</p><p class="ql-block"> 现在物质丰富了,人们丰衣足食,开始追求新、奇、特,不断变换着花样吃,传统的肉圆子也做出了各种花式。把肉圆塞在鱼肚子里的,塞在灯笼椒里的,肉圆做成碗口大的。尽管花样不断翻新,口味不断变化,但再也吃不出过去那个感觉。可能这就叫“食多无滋味”吧!但少时肉圆的鲜香,早已沉淀成了记忆里的珍珠,每当回忆起那时吃肉圆的情形,口中还会唾液增多、味蕾兴奋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