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车轮滚滚,离开南昌,我们很快抵达全国甚至全球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其制瓷历史始于东汉,唐代形成陶瓷生产基地,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自此声名鹊起。元代青花瓷技术成熟,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商品;明清时期,朝廷设御窑厂,汇聚顶尖工匠,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其严格的质量筛选制度和精湛工艺,使景德镇成为千年瓷都,产品远销120余国,如今,景德镇在传承中创新,延续“瓷都”辉煌。</p> <p class="ql-block">细雨中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像一幅洇了水渍的宋画。青灰天幕下,雨丝斜织成帘,在汉白玉阶前溅起细碎银珠。令人意外的是,本该属于银发旅行团的展厅里,挤满了年轻的面孔——他们三两驻足于展柜前,手机镜头贴在玻璃上调整着最佳角度,鬓发沾着水汽的姑娘用指尖临摹釉色流淌的纹路。这些选择在周末放弃网红景点打卡的年轻人,或许在寻找某种比娱乐更恒久的震颤——就像展柜里那些穿越战火与朝代的瓷器,此刻正将某个匠人指尖的温度,悄然传递到二十一世纪湿润的春日午后。</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展示陶器起源的文字说明板。标题为《人类改变自然的开端》中的“陶器的起源”,文中介绍了火给人类带来的温暖以及对泥土经过火烧粘结变硬现象的认识过程。先民们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制作出最早的容器——陶罐残片。这些残片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国内首家陶瓷专题博物馆。馆藏5万余件文物,系统展示新石器时代至现当代陶瓷艺术演变,尤以元代青花瓷、明清御窑珍品为瑰宝。</p> <p class="ql-block">黄盘龙纹象征着权力与威严,这大盘子或许曾是皇家御用之物,如今静静地躺在这里,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辉煌过去。</p> <p class="ql-block">新平陶瓷宫是景德镇浮梁县新平村的传奇建筑,由耄耋老人余二妹倾尽毕生积蓄打造。这位九旬陶瓷匠人,受天津瓷房子启发,自2010年起耗时五年,将6万余件青花、粉彩等瓷器碎片嵌入仿客家土楼的建筑中。主体建筑三层空间陈列四大名著瓷板画及佛教题材作品,外墙以景德镇四大名瓷装饰,顶部密布手工打磨的瓷碟。耗资超2000万元的瓷宫,既是老人献给瓷都的“立体史书”,更成为传承千年窑火的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是景德镇陶瓷文明的核心见证地,其陶瓷遗址可追溯至明洪武二年设立的皇家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瓷器逾500年。景区保留“码头—民窑—老街—里弄—御窑”聚落格局,现存明清窑作群、108条老城里弄及徐家窑等遗址,遗址内出土的数十万件御窑瓷片经修复陈列于御窑博物馆,展现“瓷都”巅峰技艺。近年通过原址修缮与业态活化,千年窑火以文旅融合形式延续。</p> <p class="ql-block">室内可见孩子们正在陶艺工作坊里制作陶器,他们专注地用手塑造泥团,还有小孩在学习制作彩扇。墙上挂着标语“捧一坯随意的土, 揉一场独特的人生”,这句话仿佛在告诉我们,每一件陶器的诞生都是一次独特的生命旅程。</p> <p class="ql-block">绕南古制瓷遗址位于景德镇瑶里镇,为“瓷之源”核心区,其制瓷史可溯至南宋。遗址完整保存宋元明时期依山而建的龙窑群、120余处古矿洞及传统水碓作坊,其中19.2米宋代龙窑窑壁烧结层仍清晰可辨。此处盛产的高岭土促成景德镇“二元配方”制胎法,推动中国制瓷技术革新。现仍运转的水碓作坊持续演绎古法制釉流程,活态传承千年窑火技艺,完整呈现古代制瓷“原料-加工-烧造”全产业链,堪称世界级陶瓷工业文明标本。</p> <p class="ql-block">古法制瓷工艺仍在运作的小屋内摆放着各种制陶工具与材料。这些工具与材料仿佛在诉说着制瓷工艺的复杂与精湛,让人感受到制瓷工匠们的辛勤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制瓷厂遗迹位于山林之中,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植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钻进御窑厂的老窑坑,指尖抚过凹凸的匣钵墙,突然明白什么叫"窑火不熄",突然觉得景德镇的泥巴是有生命的——它把无数代人的体温,悄悄烧进了月光般皎洁的釉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