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 历史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蔡旗堡的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 蔡旗堡,这座坐落于甘肃省民勤县西南隅的古城堡,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两千余年的文明密码。它北依腾格里沙漠,南望祁连雪峰,扼守石羊河咽喉,曾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节点。其历史脉络跨越汉匈争霸、西夏崛起、明清屯戍,直至近代化浪潮的冲击,见证了河西走廊的沧桑变迁。</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18px;">一,匈汉争锋:休屠王国的兴衰</b></p><p class="ql-block"> 蔡旗堡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初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在此建立休屠王国,作为其控制河西的重要据点。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在蔡旗堡附近与匈奴展开河西首战,休屠王兵败被杀,其太子金日磾归降汉朝,后成为托孤重臣,开启了金氏家族七世显赫的传奇。汉王朝在此设立休屠县,并从内地迁徙十八万兵丁屯垦戍边,蔡旗堡由此成为河西最早的汉族聚居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汉代蔡旗堡的军事地位举足轻重。考古资料显示,其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400米,夯土城墙厚达8米,设有烽燧、箭楼等防御设施。1973年沙滩汉墓群出土的铜弩机、五铢钱等文物,印证了这里曾是汉军屯戍的核心区域。更值得关注的是,蔡旗堡作为猪野泽(今青土湖)的屏障,守护着河西走廊东段的生态安全,《史记》所载“原隰底绩,至于都野”的治水功绩,正是以蔡旗堡为地理坐标展开的。</p><p class="ql-block"> <b>二、边塞风云:从西夏牧场到明代卫所</b></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蔡旗堡先后为鲜卑、吐谷浑等游牧民族占据。西夏立国后,将其纳入辅郡凉州的管辖范围,作为牧养战马的重要基地。元代阔端太子驻节凉州期间,蔡旗堡成为其行营驻地,西北侧的鞑靼营遗址至今仍留存着元代驻军的屯粮仓院。</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蔡旗堡发展的鼎盛期。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守备将军蔡勋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城堡,增设公署、仓场、庙宇等设施,使其成为镇番卫(今民勤)规模最大的军事堡垒。城堡周长504丈,城墙高3.5丈,四角设角楼,东西城门各建瓮城,形成“申”字型防御体系。此时的蔡旗堡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商贸枢纽,来自内地的移民在此屯田戍边,形成“东接凉州,南通永昌”的交通网络。</p><p class="ql-block"> <b>三、屯垦戍边:清代的军事与水利</b></p><p class="ql-block"> 清代蔡旗堡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雍正三年(1725年)镇番卫改县后,蔡旗堡设都司、千总等职,常驻兵丁400余人,配备战马、火炮等装备,成为控制凉州咽喉的军事要冲。乾隆十四年(1749年),陕甘道推动水利建设,镇番县令江鲲主持开挖“官沟”,引石羊河水灌溉蔡旗堡周边农田,这条长达260公里的水渠成为民勤绿洲的生命线。官沟的修建不仅解决了驻军粮饷问题,也促进了农业开发,使蔡旗堡成为镇番县的粮食储备中心,清代“常盈仓”遗址至今仍可辨认。</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教育方面,蔡旗堡亦有建树。乾隆三年(1768年),乡人康绳武中举后返乡设馆授徒,培养出牛鉴等人才。康绳武晚年著成《退思堂絮语》,记录了清代西北边疆的社会风貌。嘉庆年间,蔡旗堡学子张奋翼考中进士,历任四川多地知县,在任期间抵御匪患,其墓志铭由陕西延长知县王权撰写,成为地方吏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b>四、近代转型:从军事堡垒到生态屏障</b></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蔡旗堡逐渐褪去军事色彩。光绪二年(1876年),捻军残部攻打蔡旗堡,焚毁元代关帝庙,城内建筑损毁严重。民国时期,蔡旗堡经历地震、瘟疫、马仲英之乱等多重灾难,但当地民众通过维修仓院、组建保卫团等方式维持社会秩序。抗日战争期间,乡人王宗古等青年投笔从戎,参与对日作战,展现了边疆民众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蔡旗堡的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1958年红崖山水库建成后,石羊河水量锐减,蔡旗堡成为民勤绿洲与沙漠抗争的前沿。2005年,蔡旗堡遗址被列为武威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正方形城垣、烽燧及清代粮仓遗址得到初步保护。近年来,当地依托蔡旗堡故城、汉长城遗址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游客可通过航拍视角感受“鸡鸣闻三县”的独特地理格局。</p><p class="ql-block"> <b>五、历史启示:文明的韧性与生态的觉醒</b></p><p class="ql-block"> 蔡旗堡的历史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深层逻辑。汉代屯垦带来的生态繁荣,西夏游牧的可持续利用,明清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沙化,直至当代的防沙治沙,构成了一部鲜活的生态变迁史。20世纪末,民勤绿洲面临消失危机,蔡旗堡所在的蔡旗镇成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的核心区域,通过节水农业、生态移民等措施,重现了“原隰底绩”的生态奇迹。</p><p class="ql-block"> 站在蔡城墩(蔡旗堡遗址核心)的夯土台上,远眺石羊河蜿蜒北去,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脉动交织。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堡,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在西北边疆的精神图腾。从休屠王国的金戈铁马,到当代治沙人的绿色长征,蔡旗堡始终诠释着一个真理:唯有尊重自然规律,方能实现文明的永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西汉河西之战图</p> <p class="ql-block">蔡旗石羊河吊桥</p> <p class="ql-block"><b> 《蔡旗堡怀古赋》</b></p><p class="ql-block"><b>休屠归汉启雄关,汉垒秦烽接莽原;</b></p><p class="ql-block"><b>西夏明朝旌旆卷,清修官沟稻粱繁。</b></p><p class="ql-block"><b>鸡鸣三县通衢远,壁立千仞古道蜿;</b></p><p class="ql-block"><b>今日登临寻旧迹,残垣犹记卫祁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叶丹 肇弘</p> <p class="ql-block"> 配乐《历史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此文撰写感谢:</p><p class="ql-block"> 民勤县志办 凉州文化研究院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版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