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家乡文化 ‍感悟千古文明

点横撇捺

天水市新华门小学二年级组春日研学之旅纪实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2<span style="font-size:18px;">025年4月16日上午,</span>天水市新华门小学二年级组于到胡氏民居开展以“寻根家乡文化,感悟华夏文明”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迎着春日美好时光,踏着轻快的步伐,二年级组师生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开启了胡氏民居研学旅行。</p> <p class="ql-block">  旅有所见,行有所获,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这笑声承载的不只有风景,还有孩子们对此次研学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在讲解员老师详细解说中,孩子们了解到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孩子们认真了解了胡氏民居的建筑特点,还津津有味地观看了皮影戏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 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孩子们被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p> <p class="ql-block">  南北宅子相对而立,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上世纪末拆毁前有大门三间,门额题为“太常第”,是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为这美丽的院落而赞叹,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等人在考察完南北宅子后,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天水人杰地灵,据《天水胡氏民居》记载:在天水的历史上关于胡氏民居的主人胡忻的很多事迹,在麦积区马跑泉至今还流传这一段民谣,“牛头山,尖对尖,胡家出了伴君官”。</p> <p class="ql-block">  瞧,我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认真地记录着讲解员老师诉说这一段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孩子们走过古人走过的石子路,听着秦腔看着皮影戏,体验了古人的智慧和雅致。</span>时光穿梭的别样体验。走进胡氏古民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代。</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认真聆听,现场问答,了解了南北宅子不仅是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宅院内的砖木雕刻、屋顶脊饰等细节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  古建筑是探寻历史的窗口,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活标本”,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此次研学活动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热爱家乡,探寻历史的种子。古朴静穆传承让这座城市的历史跃然纸上。如今孩子们看着天水一草一木的变化,更加感谢祖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孩子们忍不住继续追随,虽然我们看不见故人曾经的模样,但我知道这里的美好是他们曾经的故事。微微星光,亦可璀璨,你我的故事仍在继续,我见证你的发展,请你记住我的末来……</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张笑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采集:二年级全体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初审:汪卫军</p><p class="ql-block">终审:付红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