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诗隅杂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一字诗 ” 杂谈补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前言 】 </b></p><p class="ql-block"> 去年夏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诗隅杂言—— 一字诗》后,有诗友不吝赐教,对最初的“一字诗”作者是纪晓岚的表述提出质疑,认为“一字诗”的出现应该更早,至迟应在格律诗发展的高峰盛唐时期 。我以为诗友提出的质疑有道理,于是再次从多个平台搜索相关数据与信息,还咨询了Deep seek和ki mi ,果然有了新发现 。我深感自己去年的行文过于匆忙草率,浅尝辄止,而未能在明显存疑处深究细求,寻幽探微 ,以至将错误的信息链传递给读者,内心甚为不安 。故今将旧作重新改写 ,发布美篇 ,以就教方家指瑕纠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谈的古人的“一字诗”,是指每句第一个字都是“一”字,共四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诗 。虽也是七言绝句,但却是一种近似游戏趣味的诙谐诗体 ;虽也要求押韵 ,但在平仄上却不甚严格。坊间传说第一首“一字诗”产生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科举状元陈沆之手 。当年会试途中,陈沆错过渡河泊船,急中生智,以一首无题“一字诗”将已离岸的梢公唤回的故事 。其诗为 :</p><p class="ql-block"><b> 一帆一桨一渔舟,</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渔翁一钓钩。</b></p><p class="ql-block"><b> 一俯一仰一场笑,</b></p><p class="ql-block"><b> 一江明月一江秋。</b></p><p class="ql-block">短短二十八个字中却用了十个“一”字 ,而把小舟、帆桨、渔翁、垂钓、欢笑、明月、倒影、江水、秋色等十个事物、场景与动态皆纳入其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由于此诗用字巧妙,又朗朗上口,故而广泛流传民间,至今不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曾著文指出 :第一个写“一字诗”的并非陈沆 ,而是比他早生六十一年( 1724年 ),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p><p class="ql-block"> 传说,乾隆皇帝南巡过江,在江畔一座酒楼饮酒,见窗外江面一小船荡波而来,梢公撑篙于船头,引颈高歌 ,逍遥自在 。乾隆便命纪晓岚以此景为题,咏诗一首,并须含十个“一”字。纪晓岚未作思索,即立成一首七绝,诗云: </p><p class="ql-block"><b> 一篙一橹一渔舟 ,</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梢头一钓钩 ;</b></p><p class="ql-block"><b> 一拍一呼还一笑 ,</b></p><p class="ql-block"><b> 一人独占一江秋 。</b></p><p class="ql-block">七言四句十个“一”,便把把江船景物和梢公笑歌动作融为一诗,且节律铿锵,韵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乾隆曾六下江南 ,不知道纪晓岚作此“一字诗 ”是在陪乾隆第几次下江南的路上,就算是乾隆最后一次下江南,那是1784年,即乾隆四十九年 。而陈沆在1785年才出生。可见,“Al问小白” 显示 “ 历史上第一首' 一字诗‘ 是陈沆所写,清代的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的一字诗和纪晓岚奉命写下的一字诗,均晚于陈沆 ”的信息是错误的 。谁能保证少年陈沆在发奋读书时没读过纪晓岚的那首“一字诗”呢 ?陈沆于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参加殿试后中了状元,这时纪晓岚已经去世十四年了 。再者,陈沆“一字诗”四句的四个尾字( 舟、钩、笑、秋 )与纪晓岚“一字诗”四句的四个尾字完全相同 ,这是“ 历史的巧合 ”呢?还是陈沆唱和纪晓岚诗作的结果呢?这段公案,而今似乎已很难理清判断。因为纪晓岚和陈沆的“一字诗”故事,均来自轶事传闻,且许多版本所载二诗,于文字上也略有出入,这虽属传抄之误 ,但也不排除有故意张冠李戴之人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实 ,我在去年撰文中肯定始作这类“ 一字诗 ”的作者是纪晓岚,也不正确。就清代诗坛而言,早于纪晓岚出生九十年的王士祯( 1634 — 1711年 )为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画的《秋江独钓图》题的诗就是“ 一字诗 ”,如下 :</p><p class="ql-block"><b> 一蓑一笠一扁舟 ,</b></p><p class="ql-block"><b> 一丈丝纶一寸钩 。</b></p><p class="ql-block"><b> 一曲高歌一樽酒 ,</b></p><p class="ql-block"><b> 一人独钓一江秋 。</b></p><p class="ql-block">令人惊异的是纪晓岚的一字诗,竟然与王士祯的这首一字诗在用词、押韵和意境上有很大的相似处 ,且韵脚用字也完全一致 。令人又不得不怀疑 :难道纪大学士也有抄袭之嫌吗?! 没想到,上一悬疑未解,我在Deep seek上又查询到北宋苏东坡也有一首《回船一字诗》,如下:</p><p class="ql-block"><b> 一帆一浆一渔舟 ,</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渔翁一钓钩 。</b></p><p class="ql-block"><b> 一俯一仰一场笑 ,</b></p><p class="ql-block"><b> 一江明月一江秋 。</b></p><p class="ql-block">令人惊诧且值得推敲的是:这首诗竟然同清人陈沆的“一字诗”完全相同,而且苏轼“回船”的故事也同陈沆用“一字诗”唤回离岸渡船的故事一模一样 !这就让二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费解了:这首广为流传的“一字诗”作者究竟是谁?苏东坡?纪晓岚?陈沆?至今没有一位研究学者对这一“疑案”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作者究竟何人?孰先孰后?到底谁抄袭了谁的诗 ? 我虽然没有从大数据中搜索到足以正确判断的依据 ,但仅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也可用一一否定的方法,探求一下可能的真象。</p><p class="ql-block"> 首先,苏轼和陈沆的“一字诗”都与写诗的环境和要求不符。第一,既然要乘的是刚离岸的渡船,船上一定已有不少渡河的人,怎么可能会有“渔翁”和“钓钩”呢?第二,渡船一般用装在船尾的橹左右拨动河水,推动船前行,而不可能用桨和帆。第三,船夫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 ,怎么可能听了苏轼或陈沆的四句诗,就把离岸的船又摇回来接他上船呢? 可见,这两人的“一字诗”故事,纯粹是后代帮闲文人的杜撰 。</p><p class="ql-block"> 其次,纪晓岚的“一字诗”也与其描述的情景和乾隆的要求不符 。第一,当时的情景是:“酒楼窗外江面一小船荡波而来,梢公撑篙于船头,引颈高歌,逍遥自在 ”。乾隆命题就是上述这一景象和意境 ,而纪晓岚的诗句中除了“一篙”之外,还出现了较大船只使用的“一橹”。第二,船上只有梢公边撑竹篙边唱歌,纪晓岚怎么知道他就是“渔舟”而且还有“钓钩”呢?第三,酒楼虽在江畔,但从窗口望去,离江面还很远。纪晓岚可能听到梢公唱歌(“一呼” ),但不可能看到“一拍”和“一笑”这类微小的动作与表情。可见,纪晓岚这首“一字诗”故事,也是后人伪托之作 。</p><p class="ql-block"> 既然将苏、纪、陈三人的“一字诗” 一一否定,那么这一意境的真实的“一字诗”是什么内容,作者是谁呢?</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后人假托名人篡改的那首“一字诗”,就是前文介绍过的清初文学家王士祯为南宋画家马和之画的《秋江独钓图》所题的那首诗 。我们再细读品味 :</p><p class="ql-block"><b> 一蓑一笠一扁舟 ,</b></p><p class="ql-block"><b> 一丈丝纶一寸钩 。</b></p><p class="ql-block"><b> 一曲高歌一樽酒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一人独钓一江秋 。</b></p><p class="ql-block">我在多家平台搜索马和之的《秋江独钓图》,结果在“中华珍宝舘”中发现,但画面似乎是局部,且模糊不清( 见文后图片 ) 。据Deep seek搜索的结果显示:该画已流传到国外,但尚不清楚在哪国博物舘。根据Deep seek对《秋江独钓图》构图与内容的文字描述 ,王士祯的这首题诗中的蓑衣 、斗笠 、扁舟 、丝纶 、寸钩 、樽酒 、一人、独钓、江水、秋色等十个元素 ,《秋江独钓图》中都有,而正是这渔翁和九种景物组成了一曲融入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高歌”,点化出渔隐自由率性、超然物外的诗情画意 。我们在扩展想像中欣赏这幅《秋江独钓图》的同时 ,吟诵着这首萃取画义的题诗 ,再回过头去看看那三首伪托名人而作的“一字诗”,自会得出后者与“题诗”难以比肩,更难并论的认知 。</p> <p class="ql-block"> 谈论完关于苏东坡、纪晓岚、陈沆那首“一字诗”的悬疑公案后,再回到前文提到的“历史上第一首一字诗的作者是谁”的探讨 。</p><p class="ql-block"> 在现有可查寻的文献资料里,创作如上格式的第一首“一字诗”的是唐代诗人王建,其诗题为《古谣》,如下 :</p><p class="ql-block"><b> 一东一西垄头水 ,</b></p><p class="ql-block"><b> 一聚一散天边路 。</b></p><p class="ql-block"><b> 一去一来道上客 ,</b></p><p class="ql-block"><b> 一颠一倒池中树 。</b></p><p class="ql-block"> 史上有影响的一字诗,还有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一首。如下:</p><p class="ql-block"><b> 一花一柳一鱼矶 ,</b></p><p class="ql-block"><b> 一抹斜阳一鸟飞 。</b></p><p class="ql-block"><b> 一山一水一禅寺 ,</b></p><p class="ql-block"><b> 一林黄叶一僧归 。</b></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水画卷,诗意中充满了禅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搜索文献过程中,还发现了一首如今还在山东崂山一块刻石上的一字诗《钓鱼台》,如下:</p><p class="ql-block"><b> 一蓑一笠一髯叟 ,</b></p><p class="ql-block"><b> 一丈长竿一寸钩 。</b></p><p class="ql-block"><b> 一山一水一明月 ,</b></p><p class="ql-block"><b> 一人独钓一海秋 。 </b></p><p class="ql-block">该诗作者是元朝山东莱阳的一位道士宋绩臣 。细读之下,突然觉得清人王士祯的那首“一字诗”,与宋绩臣这首诗何其相似耳!难道著作等身的大文学家王士祯的那首“一字诗”也是借鉴了前贤之笔么?!</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有案可查的《题秋江独钓图》,一个是现在还能看见的石刻《钓鱼台》;一个写江钓,一个写海钓 ,环境相似 ,意境相同,感同身受的一致情怀自然会流淌在相隔五百年的两支笔管下,倒也不足为奇,也未超出 “ 天下文章一大抄 ” 的模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的范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一字诗”视为一种含有文字游戏成分的诗歌 。“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可以将含有"一个"、“单独”、“全部”、“充满”等多种意思的“一”字,排列得错落有致,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绘景叙事 ,每一个“一”字都绘声绘色地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虽然多至八至十二个“一”字,但读起来并不感觉重复啰嗦,反而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我以为,这就是既趣味横生,又含义深邃,还可多角度理解的“一字诗”深受大众喜爱,代代传诵不息的主要原因 。</p><p class="ql-block"> 近日,余于网间发现一帧配上陈沆“一字诗”的《月夜渔行图》( 我起的题目 )视频(见文后),江天廖廓,月色朦胧 ,碧波荡漾,渔翁孤寂 ,似动非动的画面,动亦不动的定格,令人神飞思涌,遐想联翩 。不由得余诗兴萌动,次韵陈沆原诗,捕捉自己对画面不同角度的契入与想像 ,仿作了十余首“一字诗” 。这里选编几首,就教方家 :</p><p class="ql-block">写意版 :</p><p class="ql-block"><b> 一山一水一叶舟 ,</b></p><p class="ql-block"><b> 一渔一撒一网收 ;</b></p><p class="ql-block"><b> 一竿一纶一垂钓 ,</b></p><p class="ql-block"><b> 一人一篙一江游 。</b></p><p class="ql-block">意境版 :</p><p class="ql-block"><b> 一云一雾一小舟 ,</b></p><p class="ql-block"><b> 一曲渔调一歌讴。</b></p><p class="ql-block"><b> 一树一月一倒影 ,</b></p><p class="ql-block"><b> 一眼朦胧一画轴 。</b></p><p class="ql-block">悲秋版 :</p><p class="ql-block"><b> 一翁一竿一扁舟,</b></p><p class="ql-block"><b> 一弯残月一银钩。</b></p><p class="ql-block"><b> 一生一世一场梦,</b></p><p class="ql-block"><b> 一江春水一怀秋。</b></p><p class="ql-block">悯渔版 :</p><p class="ql-block"><b> 一山一雾一沙洲 ,</b></p><p class="ql-block"><b> 一笼渔火一对愁 。</b></p><p class="ql-block"><b> 一簑一竿一斗笠 ,</b></p><p class="ql-block"><b> 一日饭浆一难求 。</b></p><p class="ql-block">情景版 :</p><p class="ql-block"><b> 一舟一楫一江流 ,</b></p><p class="ql-block"><b> 一眼烟波一深幽 。</b></p><p class="ql-block"><b> 一灯一翁一夜钓 ,</b></p><p class="ql-block"><b> 一辈凄苦一筹谋 。</b></p><p class="ql-block">渔苦版:</p><p class="ql-block"><b> 一冬一夏一春秋 ,</b></p><p class="ql-block"><b> 一根旧竿一小钩 。</b></p><p class="ql-block"><b> 一日一夕一空篓 ,</b></p><p class="ql-block"><b> 一夜悲鸟一啁啾 。</b></p><p class="ql-block">渔殤版 :</p><p class="ql-block"><b> 一沧一海一蜉蝣 ,</b></p><p class="ql-block"><b> 一朝一暮一乐忧 。</b></p><p class="ql-block"><b> 一竿一钩一破网 ,</b></p><p class="ql-block"><b> 一粥一饭一生求 。</b></p><p class="ql-block">悟界版 :</p><p class="ql-block"><b> 一楫一灯一般若,</b></p><p class="ql-block"><b> 一水一岸一渡舟。</b></p><p class="ql-block"><b> 一鱼一虾一性命 ,</b></p><p class="ql-block"><b> 一钓一放一恩仇 。</b></p><p class="ql-block">选编了拙作八首,乍看视角多歧,咏叹各有 ,细品之下 ,却又觉大同小异 ,未见奇峰,自省已是不满。惆怅之余,忽联想到佛门偈语“一花一树一菩提”句,脑洞顿开,遂变其韵 ,又撰偈诗一首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草一木一世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花一树一菩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云一烟一过眼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南一北一东西 。</b></p><p class="ql-block">不知各位看官可曾从下面那几帧视频画面里,领会到这四句诗未见的意境 。</p><p class="ql-block"> 刍荛之见耳 ,权作同仁一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城北徐公落笔二不斋</b></p><p class="ql-block"><b> 乙巳暮春十八日</b></p><p class="ql-block"><b> 岁次公历2025年4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注疏 】</b></p><p class="ql-block"> (1)帮闲文人 :是指那些被权贵豢养,专门陪其消遣玩乐或标榜风雅的文人。他们通过陪玩、陪聊、出主意等方式获取利益 。古代称这类文人为“清客”,老北京称他们为“傍爷” 。</p><p class="ql-block"> (2) 萃取 :集中取出精华部分 。</p><p class="ql-block"> (3) 次韵 :次韵是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要求完全按照原诗的韵脚字及其顺序进行创作,也称为步韵 。</p><p class="ql-block"> (4) 般若 ( bo一声,re三声) :“般若”是佛教术语,梵语Prajna的音译,意思为“终极智慧”或“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它不同于世俗的聪明才智,而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洞察真理的大智慧。这首诗里的“般若”指的是“般若船”,即用佛门大智慧制成的船。</p><p class="ql-block"> (5) 一水一岸一渡舟 :一水,佛门说的苦海 ;一岸,即苦海尽头的光明之岸;渡舟,即将人从无边苦海中渡到光明彼岸的般若船。</p><p class="ql-block"> (6) 偈( ji 四声 )语 :偈语,梵语“偈佗”的别称,是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每句字数不等。它不仅是佛经的一部分,也是僧人修行实践中的体悟或读后感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7) 菩提 :原指菩提树,由于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菩提便代表了修行者断除烦恼,开悟真理的大智慧 。</p><p class="ql-block"> (8) 刍荛 :(刍,Ch u二声;荛,rao二声 )割草打柴,引申为割草打柴的人,意同樵夫。是自己对他人的谦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