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新生态————湛江市第七小学数学研讨课活动

<p class="ql-block">为了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探索数字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湛江市第七小学数学组于3月24日至4月3日开展“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新生态”研讨课评比活动。全校数学教师以课堂为媒介,以研讨为桥梁,在实践中碰撞教学智慧,在交流中提升数字素养。</p> <p class="ql-block">吴宇莹老师在《图形的旋转(一)》一课中,能创造性地改编教材情境,通过设置开放问题,让学生经历“想像——表达——比对——调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个图形旋转可能出现的情况,逐步深入,不仅初步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还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数次的交流探究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制定了多角度的评价机制,课堂上,吴老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还通过让学生填写课堂表现评价表,让学生在他评和自评中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梁景梅老师执教的《莫比乌斯环》一课。课上,以网红五岔子大桥视频导入,瞬间勾起学生的好奇与探索欲,使其快速融入课堂。认识与探究环节,沿“猜想 - 操作 - 验证”主线推进。梁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给予充足动手与思考空间,组织交流验证,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最后,借大量图片、视频,展现莫比乌斯环在生活与设计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其神奇,体会数学魅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提升对数学的热爱与学习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黄诗盈老师执教《倒数》一课时,课堂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过程流畅自然,环节设计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简洁凝练。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全面而深刻,所设计的练习涵盖各个方面,十分周全。在课堂上,黄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与观察等活动,自主发现倒数的特征,进而理解倒数的意义。之后,又让学生通过阐述道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倒数概念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陈丽茹老师的《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她将抽象知识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探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时,学生各抒己见,在分享观点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又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收获知识与能力。</p> <p class="ql-block">谢莉婷老师执教的《生日》一课,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极为高涨。在各个教学环节里,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主动踊跃发言。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地制作统计图表,并对其进行分析,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梁莲妹老师的《字母表示数》一课,精妙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课堂以青蛙儿歌切入,让学生切实感知字母在生活与数学中的运用,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简洁性。在探究环节,梁老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符号意识。这种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注重思维培养的方式,使得教学目标高度达成,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了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郑晓虹老师执教的《买电器》一课时,课堂一开始,郑老师创设买电器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揭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算法环节,郑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启发,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不仅拓展了思维,还培养了合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陈宇星老师执教《买电器》一课时,独具匠心,以买电器场景切入,生动搭建教学情境,巧妙在复习旧知中自然引入新知。讲解生动形象,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要点,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在互动环节更,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们全神贯注,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烈。老师对教学节奏把控精准,重点内容经多种方式强化。课堂总结时,又用精炼语言回顾重点,助力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整堂课紧凑且流畅。</p> <p class="ql-block">黄穆胜老师执教《铅笔有多长》,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与理解水平,结合形象思维特点,借估计身高、测量文具课桌等活动,把抽象长度概念化为直观感受,助力学生构建长度观念,激发学习热情。教材处理上,黄老师大胆创新,先教毫米,再引入其他长度单位,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尽显对教材的深度把控。教学活动设计紧扣新课改,让学生观察直尺、测量物品,在合作探究中明白单位关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亮点十足。</p> <p class="ql-block">王秀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突出其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讲“6 的由来”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动手移多补少,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体悟平均数形成,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助力理解。教学中,王老师循循善诱,清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与求法,逻辑连贯,贴合学生认知。此外,王老师精准把控教学环节,评价客观恰当,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有力推动课堂进展,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数学学习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听课的老师们全神贯注地做着笔记,详细记录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还细心观察教学中的每一处细节,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精彩瞬间。</p> <p class="ql-block">课后,每位授课老师都对自身课堂教学展开了深刻反思。紧接着,老师们围绕每节教研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交流过程中,各位老师毫无保留,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享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一系列的研讨活动,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深受启发。</p> <p class="ql-block">历时两周,研讨课活动圆满结束。10节课例各具特色,充分呈现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多样应用。此次活动中,我们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实现数字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展望未来,我们七小数学组会持续深耕“技术 + 素养”模式。深度挖掘数字技术及智慧平台的潜能,优化教学手段,贴合学生需求。力求每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平台,为其全方位发展筑牢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