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其名称源于东汉时期“白马驮经”的典故,象征佛教传入中国的起点。作为佛教“释源”和“祖庭”,白马寺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影响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的佛教发展。</p><p class="ql-block">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刘庄因梦金人遣使西域求法,使者携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及佛经、佛像以白马驮回洛阳。次年(公元68年)敕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寺名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且“寺”字沿用汉代外交机构“鸿胪寺”之称,后成为寺院泛称。</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佛教经典汉译的起点,首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历代高僧在此弘法,唐代武则天时期规模达鼎盛。</p><p class="ql-block"> 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等,融合中印风格。清凉台为高僧译经处,现存元代夹纻干漆造像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末以来,泰国、印度、缅甸等国出资在寺内建造佛殿,形成四国风格佛殿群,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多国佛教建筑的国际性寺院。</p><p class="ql-block"> 寺内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元代十八罗汉像,并有“二僧墓”(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墓冢)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钟楼原有的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东楼悬钟,西楼架鼓"。白马寺在钟楼修建不久,又于山门内西南角修建了与其东西相望的方形歇山顶双重檐楼阁式鼓楼,均为两层,底部长宽各7.3米…</p><p class="ql-block">"释源鼓音"雄浑厚重,犹如雷鸣,振聋发聩,仿佛阵前敲响的战鼓,催人奋进。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晨钟暮鼓"乃寺院号令,提醒僧众精进修行的同时,也播撒着吉祥和如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鸱尾。脊正面字为"风调雨顺",背面字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p><p class="ql-block">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为大乘菩萨之一,他居于兜率天,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由兜率天降临世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代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p><p class="ql-block">面北站像为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大雄殿为元代重建。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项佩璎珞。其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作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雕有三条龙。</p><p class="ql-block">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p><p class="ql-block">这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p class="ql-block">接引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p><p class="ql-block">毗卢阁系明代重建,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高耸于清凉台之上。</p><p class="ql-block">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奉塑像三尊。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的泥塑像。</p><p class="ql-block">在毗卢佛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五千零五十六尊。</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p><p class="ql-block">泰国风格佛殿苑,在中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支持下,在泰国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关心下,由泰国大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发心敬造。1992年动工,1995年主体工程大佛殿落成。2010年重新进行改建、扩建,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该苑长宽各108米。东门为正门。主佛殿自成一院,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高7.2米,重8吨,为佛陀成道相。佛前立侍两弟子为舍利弗、目健连,后边有3尊护法神。殿周8个小佛亭安放汉白玉法轮,标示出法事活动时法界与俗界的分界线。东南角舍利塔,仿曼谷金山塔缩建而成,一层供奉泰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佛像和蓝琉璃妆金的"三季佛",二层上安放有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前"四面佛"又称"有求必应佛"。东北角流通处供奉"七日佛"…</p><p class="ql-block">另建有缅甸风格佛殿苑…印度教殿苑…</p> <p class="ql-block">此楼顶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现不得上楼瞻仰…</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殿苑…</p> <p class="ql-block">缅甸教殿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