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枣庄“红旗渠”

阳光心情

<p class="ql-block">早有耳闻,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榆树腰村开山引水修建的“愚公渠”,其壮举堪比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2025年4月13日,趁着周末闲暇时光,驾车前往,一探究竟。(部分资料查阅于网上;榆树腰村委会办公室设有展厅,介绍铁姑娘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榆树腰村隐匿于山峪之间,水资源匮乏一直是村子发展的桎梏。夏日里,村民只能依赖雨水度日;冬日则需翻山越岭,到驳山背面的薛河旁的“小泉子”挑水,往返近四公里,山路崎岖难行,挑来的水更需精打细算地使用。</p> <p class="ql-block">1970年,时任村支书丛友华前往河南省林州市,学习“红旗渠”的先进经验,深受启发。回村后,他召集全村社员召开大会,大家一致决定学习红旗渠精神,凿通村北驳山,引薛河水进村。</p> <p class="ql-block">当年9月,工程正式启动。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为了保证男人们安心耕种、多打粮食,村妇联主任王修云挺身而出,组织村中26位妇女,成立了一支以她为队长的“铁姑娘”队,毅然承担起开山、凿洞、挖渠、引水的艰巨任务。</p> <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队长王修云带领着“铁姑娘”们,不分昼夜,在无资金、无技术、无通风照明的艰苦条件下,历经8年苦战,终于在1978年7月将清澈的泉水引入榆树腰村,让村民喝上了甘甜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树腰村的条件日新月异,如今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愚公渠虽已成为历史遗迹,却成为了旅游打卡地,同时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红色基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愚公渠出水口的起始段,这里是从山体上部向下垂直开挖,形成了一段宛如“一线天”的奇观。置身现场,震撼无比。仅仅是这一小段露天开挖的工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当年工程量的浩大。再往前走,便进入了山洞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愚公渠的南入口。望着这人工开凿的山洞,不禁想起当年“半边天”们战天斗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想起“铁姑娘”们勇敢无畏、“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山洞由南向北贯穿驳山山体,长约1500多米,渠道布置在洞内左侧,为自流引水明渠。洞壁未经任何修饰,上面仍清晰可见当年钢钎留下的痕迹。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洞内已通电灯,与当年的艰苦条件相比,已是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山洞的北入口,由此向西沿山脊修筑了一条2000多米的石砌水渠,直至水源地“龙堂村东泉”正上方。东泉位于薛河南岸(现在的薛河已修建成庄里水库),泉水喷涌,积水成塘。潭水经过两级提水站输送至水渠中,顺着山势缓缓流入愚公渠北侧入口,穿过山洞后,在山南侧的洞口流出,最终流入村中的水池。</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愚公渠北出口的水渠,我们重新返回愚公渠的北入口,经山洞原路返回至山的南侧。</p> <p class="ql-block">渠水由山洞内的明渠流入出口通道下的暗渠。</p> <p class="ql-block">这是暗渠的出水口,渠水由此流入村中的两个水池。</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这一伟大的人造工程,感慨万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以26位铁姑娘为代表的榆树腰村劳动人民,展现了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不仅是一面旗帜,激励着后人,更是榆树腰精神、枣庄精神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