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因工作关系我曾到过北海银滩。那时的沙滩空旷无人,十分安宁。天空碧蓝如洗,海水发出耀眼的光斑。赤足踩在洁白细腻的沙粒上,都可以听到轻微的“簌簌”声。</p><p class="ql-block"> 随行的朋友告诉我,这些沙并不是寻常之沙,而是高纯度的石英砂。它由北部湾周边山脉富含二氧化硅的岩石风化而来,再由海浪不断推回岸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银滩。</p><p class="ql-block"> 当我向太太描述了北海银滩后,便约定择时同游北海。但没想到的是,这一约定却延宕了三十多年后才兑现。</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次带了大孙子前往广东的潮汕旅行,所以这次决定带小孙子前来广西赴一趟北海之约。</p> <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到北海银滩和涠洲岛,我们在网上预订了一家酒店。原以为这里离海边很近,但实际上走路却挺远。</p><p class="ql-block"> 酒店不大,相对安静,环境布置得也较有情调。酒店后面,有一条通往码头的榕树大道,树木遮天蔽日,非常适合打卡拍照。借此大道,我们向孙子讲述了成语“独木成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放下行李后,孩子便迫不及待地要去银滩挖沙子玩。来时正值退潮期间,裸露的沙滩,沙质依旧细腻,但却不如以前那般亮白。海滩上人流如织,到处都充盈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身着靓丽服饰的大妈们,笑靥如花,穷尽各种姿态打卡拍照;慵懒的情侣们则躺平在沙滩上悠闲地享受着日光;喜欢刺激的人或开着快艇驰骋在海浪中,或驾驶着滑翔机翱翔于蓝天上;活跃的海南儋州人,更是将刘三姐的地盘,当做了宣传“儋州调声”的主场,快闪在潮雕旁,引吭高歌。</p><p class="ql-block"> 对于上述热闹景象,孙子则充耳不闻,只是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挖沙子,捉螃蟹。夕阳西下时,带着大功告成后的兴奋劲儿,平日拒绝拍照甚至是捣乱别人拍照的他,竟然主动提出在潮雕塑像前让爷爷为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来北海前,朋友曾推荐了若干个景点。听说网红打卡地“留下村”,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滨海古村落,不免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来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一到村口,镶嵌着“流下村”三个红色大字的石头便呈现在眼前,令我恍然大悟:流下与留下,字意虽异,但谐音一致,堪称绝妙配搭。一个明指冠头岭上的溪水居高“流下”,经村庄汇入大海;一个则暗寓历史上南迁的麦氏夫妇,在此“留下”,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由于该村拥有独特的山、海、古民居等自然景观,并且较好地传承了妈祖巡游、三月三、麦氏婚庆等丰富的农耕与海洋文化,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 进村后,按照我们的打算,先带着孙子进入村史陈列馆,让其积累一点历史知识。但孩子的天性好玩,出了馆后便利用不规则的土路街巷,与我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来来回回的另辟蹊径,不间断的寻来找去,让我们不知不觉间便将村子里的大街小巷转了一个遍,顺路又打卡了冠头岭附近的海枯石烂景点。着实检验了一回我们青春体能的指数,也留下了不少文艺清新的村照。</p> <p class="ql-block"> 出了流下村,我们又来到了北海老街,因为这里是北海市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老街毗邻港口,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归属合浦县管辖,称升平街。当时街长200 米,宽4 米。改属广东管辖后,又仿照广州骑楼风格扩建街道,逐步形成了长 1.44 公里,宽 9 米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但在当时湛江口岸零税率的优势冲击下,以及官员腐败无为的掣肘下,日渐衰落。不过现在的老街仍然保持的比较完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年鉴”。</p><p class="ql-block"> 与我们去过的广东汕头小公园骑楼相比较,这里发霉的墙体,林立的店铺,显得更加老旧斑驳,更具历史的沧桑感。难怪游客至此,仿佛闻到了陈年老酒的香味,纷纷以打卡拍照的方式怀古溯今。</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没走多远的路程,我们便体会到了隐藏在这里的年代感。</p><p class="ql-block"> 偶遇一家老茶馆,院内的水井竟然老到了有着200多年的历史。随眼一瞅的危房,也是“一栋被葡萄树拥抱了百年的骑楼”。据说还有窄到只能容一位窈窕淑女侧身通过的百年巷道“摸乳巷”。</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街上,还有许多的官方遗迹:见证北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历史的英国领事馆,记录北海由小渔村到贸易重镇巨大转变的海关大楼,承载连接人们之间情感纽带的大清邮局……</p><p class="ql-block"> 若走完全程,老街还会向我们陈述怎样的旧年往事,我们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上的老街,相比白天更为热闹,升平街的断壁残垣,外国人修建的教堂,颇有创意的杂货小店,混合着熙攘的人群和各样的小吃,仿佛带人回到了民国时代。这里没有大的餐馆,都是些小店和街摊,经营的多是些小吃。主要有烤蚝、虾饼、蟹仔粉、沙虫汤等。生蚝十块钱一打,运气好点,可能也会买到更多。一个虾饼也只有五块钱,吃到撑也花不了几个钱。</p><p class="ql-block"> 有历史,有文化,有亲民价格的美食,老街是一个值得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除了到北海银滩赴约的目标外,我们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带孙子到涠洲岛看火山石及鲸鱼,捡拾贝壳和打卡南湾浪。一登上开往涠洲岛的快轮,就被电视屏幕推出的俯瞰涠洲岛画面所吸引。让人误以为涠岛的形状是一个大写的字母 C ,其实不然。从涠洲岛正规的地形图片看,它更像是一条可爱的小鲸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岛上我们住在滴水村的青骊酒店。这里的民宿鳞次栉比,各具特色。到滴水丹屏景区走路也就3分钟,出入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 滴水丹屏原名滴水岩。因岩壁含不同矿物质呈现出彩色纹理,加上岩顶悬垂下来的藤蔓宛如天然屏风,壁间裂隙溢出的水滴又像珠帘玉挂,故称滴水丹屏。</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滩,遍布着奇形怪状的火山石,有的像海龟,有的像老虎抓兔子,有的像煎蛋。还有几个巨大的海蚀洞,躺在洞内,既可感受珊瑚石按摩身体的惬意,又能欣赏洞外的蓝天大海。</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觉醒来后,我们便来到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打卡。一听说看火山石,孙子很兴奋,自告奋勇与奶奶打头阵,爷爷则殿后拍照。这段路程不短,且需要上山爬坡,有一定难度。但5岁的孙子却一路上没有求抱,坚持徒步走完全程。</p> <p class="ql-block"> 来到鳄鱼山顶的白塔前,我们向孙子讲述了这座闪耀了60多年灯塔的前世今生。50年代初为防止渔船航行发生意外,当地渔民曾安置了一个木塔,用煤油灯照明,后被大风刮到海里。南海舰队守岛士兵在此基础上,逐渐修改建成了铁塔、石塔,最后演变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灯塔。自灯塔建成后,涠洲岛附近海域再也没有出现船毁人亡的事故。现在该塔作为见证海岛发展与转变的地标性建筑,早已融入到了涠洲岛人的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 从白塔沿路下行到南湾海边,便是南湾火山口遗址。这里的火山口很独特,没有完整的火山锥。这是由于南太平洋的海浪早已将圆形的火山锥侵蚀了一个缺口,所以形成了现在仅能看到的“C形”港湾。</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褐色的火山礁石,清澈的海水,加上火红的Logo ,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孙子也捡寻到了一小块火山石,拿在手里如获至宝,准备回家后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炫耀。</p><p class="ql-block"> 由于4月份涠洲岛的风力相对较弱,海底泥沙归于平静,加之藻类等对海水混浊物的吸附,玻璃海的色彩已开始渐渐显现,打卡拍照也很出片。</p> <p class="ql-block"> 从这座灯塔处绕过去便是滴水丹涯,但火山公园却将此路封闭。我们只得再爬回山顶乘坐小巴去火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到了博物馆,孙子被涠洲岛火山喷发的动画宣传视频深深吸引,出馆前,又饶有兴致地在电子画屏前玩了几轮为海底生物涂鸦的小游戏。</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南湾街,准备乘船去涠洲岛附近水域追寻布氏鲸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布氏鲸属于须鲸,没有牙齿,性格相对温柔,靠捕食大量的小鱼小虾为生。每年12~4月份,它们都会现身涠洲岛水域。能看到布氏鲸,一直以来都是旅行爱好者们梦寐以求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为我们驾船的是一位李姓师傅,人称李船长。他告诉我们,在大海中要找到布氏鲸并不容易,所以人们一般都把蹭吃蹭喝的海鸥作为向导。当海鸥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跟上它就能发现鲸鱼。还让我们欣赏了他拍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船长摄)</p> <p class="ql-block"> 5点30分,船只正式向海出发。一座海蚀形成的山丘迎面而来,像似在预祝我们此行好运。它就是“猪仔岭”。如同黄山迎客松的地位一样,猪仔岭也是涠洲岛的迎宾胜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沿着五彩滩、青骊佛晓别院、贝壳沙滩、公山村方向环岛而行,虽然没有发现海鸥的踪影,但却在公山村水域附近发现了15~16艘扎堆在一起的观鲸小船。加入其中后,果然追寻到了布氏鲸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 发现鲸鱼不易,但拍摄起来更难。由于我们到达时,鲸鱼不是在捕食时段,海面上没有海鸥可以作为参照,它究竟会出现在哪个方向,实在令人难以把握。加上鲸鱼露出水面换气仅有3~5秒钟,转瞬即逝,即便出现在你的前方,但海水的涌动和船身的摇晃,以及广角镜头的限制,也可能功亏一篑。所以大家的手机一直都是开着录像模式,相机则定格在连拍状态。就看瞬间谁的反应快,谁的运气好。</p><p class="ql-block"> 鲸鱼眼见如此众多的船只,似乎故意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搞得我们晕头转向,明明看得见,但却拍不着。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不懈的坚持下,终于在夕阳西下之前,拍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视频和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看到的布氏鲸体型并不算大,很可能是正在玩耍的幼鲸。事后有朋友推测说,涠洲岛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海洋微生物以及小鱼小虾们的安全繁育,这里不仅是布氏鲸的食堂,或许也是它们的产房和育儿所。所以人们每年都可以看到成年的布氏鲸及其幼崽现身于此。</p> <p class="ql-block"> 火山石看了,鲸鱼也看了,南湾浪因季节原因注定看不成。现在唯一令孙子心心念的也就剩下捡拾贝壳一项内容了。可作为爷爷奶奶而言,出来一回不容易,更想看一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景点。好在圣塘村天主教堂与贝壳沙滩相邻,我们借机一大早就先来到了教堂。</p><p class="ql-block"> 该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亦享有“东方巴黎圣母院”的美誉。据说整个建筑未使用钢筋水泥,完全采用当地火山石、珊瑚石和蛎壳灰建造。</p><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虽然复古的外观浸淫着岁月的铅华,但渡人的内核却难掩其高贵的风雅:械斗后逃离故土的客家人,在此不仅找到了容身的居所,更得到了精神的慰籍。抗战时期的岛民在此得以安全避难,但2位神父却惨遭日寇的毒手。令人敬仰的周恩来夫妇亦曾来过这里,向其捐赠了一万元。二十一世纪初,这里更被国务院列入了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与教堂的肃穆安宁相比,教堂后面的花园则主打一个轻松明快的风格,景色美不胜收,更像是摄影爱好者打卡拍照的天堂。那绿色的植被、花间的空隙、神秘的连廊,残壁下的空椅,似乎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远方的故事主角到位。仿佛唯有这一刻,它们才能真正地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离开教堂穿过一片香蕉林,我们便来到了孩子们的乐园——贝壳沙滩。不消说,此刻的孙子肯定是忙得不可开交,爷爷奶奶终于有了消停的一刻,可以安心地为自己留下靓照了。</p><p class="ql-block"> 除了贝壳外,这里的寄居蟹多如牛毛,礁石上,水坑里,到处都有它们蠕动的身影,沙滩上也留下了许多它们纵横交错爬行的轨迹。抓到几只寄居蟹后,孙子小心翼翼地放入袋中,说是要带回北京去,给他幼儿园的桔子老师和好朋友贝果、蛋仔看看。</p><p class="ql-block"> 涠洲岛的行程结束后,我们问他在涠洲岛,你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得到的答案毫无疑问是贝壳沙滩。</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一个有着40多年交情的好兄弟突然从澳洲打来电话,说从微信朋友圈得知我在涠洲岛旅游,并特意委托他岛上的朋友为我们安排了一顿晚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餐比较丰盛,除了主人的热情和美味的海鲜佳肴外,其中印象深刻的当属石蚝和自然居的香蕉烤鸡。</p><p class="ql-block"> 石蚝是涠洲岛特有的一种牡蛎,肉质紧实,口感厚重,为我们生平第一次所见。它的外表像石头,但内肉却如同橘红的蛋黄,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蛋黄蚝。</p><p class="ql-block"> 香蕉烤鸡则外酥里嫩,皮脆鲜香,油而不腻,尝上一口便味蕾爆棚,难以忘怀。据说它是根据岛上一位民宿协会会长的独创秘方烤制而成的,亦称会长烤鸡。</p><p class="ql-block"> 烤鸡的原料,来自于香蕉林里散养长大的走地鸡。由于涠洲岛过去是一个边境小岛,长期不能对外开放,大量的香蕉烂在地里运不出去。所以鸡吃香蕉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故称香蕉鸡。另外散养的方式不仅使得鸡肉紧实、鲜嫩,还带有一种天然的香蕉味,从而确保了烤鸡的质量,所以自然居的香蕉烤鸡,连续多年在岛上蝉联销冠。</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的运气不错。当上午乘船刚从岛上返回北海时,就接到了涠洲岛轮渡因天气原因已经停航的消息。为此深感庆幸,行程总算没有被打乱。</p><p class="ql-block"> 大风渐渐刮起,呆在房间里的孙子开始凭借想象力给爷爷、奶奶画像。爷爷有三只眼,蘑菇鼻子,怒发冲冠,正想揍哥哥。奶奶则双手张开,保护哥哥。稚嫩的笔触,抽象的画风,令人忍俊不止。</p> <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好消息又接踵而至。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盛大节日三月三,原来只在周六、周日表演的北海银滩潮雕多媒体秀,改为每晚8点都有。这样在返回北京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就有幸能观赏到这场美丽的灯光秀了。于是我带着相机便匆匆赶往到了潮雕广场。</p><p class="ql-block"> 到达广场时,观众并不算太多。灯光亮起,我即刻抢拍了几张画面几无闲杂人流的干净照片。随后又录了一段唯美的灯光秀视频,想以此作为这次旅行的结尾。谁知在返程即将抵达北京大兴机场的航路上,孙子却用奶奶的手机拍下了一张唯美的夕阳照,非要让加到美篇中作为结尾。我才猛然意识到,什么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原来爷爷的局点并不是局点,而孙子的句点才叫句点。这次的北海之约,就顺其自然,由孙子画下圆满的句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