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是北京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她位于人民大会堂的西侧。该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2001年开工,2007年建成,2008年获“鲁班奖”。</p><p class="ql-block">大剧院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由主体建筑和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绿地等设置组成,外形呈浸入水面的半椭圆球形。</p> <p class="ql-block">国家大剧院的外部是由巨大的钛金属壳体构成,它如同一个半椭球形的“蛋壳”,覆盖着整个建筑。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这些钛金属板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还能在不同的光线下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p> <p class="ql-block">每当夕阳西下,大剧院在霞光的映照下,宛如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环绕着剧院的湖水被霞光点燃,细碎的金子在湖面上跳跃闪烁,水中波动的倒影与剧院虚实相生,呈现出梦幻般的动人景像。</p> <p class="ql-block">大剧院入口通道的顶部为透明的玻璃天棚。天棚之上流动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室内的光影也变幻无穷。在两排花篮的簇拥下,各类艺术展厅及雕塑作品显得格外的醒目。</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剧院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呈马蹄形的金色主体建筑,在其周围是明亮的孤形天窗。金属天窗以富有韵律的线条交织,支撑起整个顶部的空间,展现出现代科技与建构艺术的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歌剧院是大厅中最主要的演出剧场,内设两千余观众座席。舞台上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可移动力的芭蕾舞台板、可以升降的乐池一应俱全,是人们享受视听艺术的圣殿。 </p> <p class="ql-block">这是艺术成果展示大厅。</p> <p class="ql-block">音乐厅用于大型交响乐和民族乐的演出。呈U字形的观众席环绕着舞台。墙面为扩散墙设计,顶部天花板由纤维石膏制成。舞台正上方悬挂着6500根发声管的管风琴,是人们享受听觉艺术的圣殿。 </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剧目回放大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悬在大厅左侧的雕塑—“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动态镶嵌壁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高悬在大厅右侧的雕塑—“溅”。</p> <p class="ql-block">这是舒伯特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同一首歌”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层右侧“飞”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层左侧“旋律”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霓裳”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二层右侧的一组“颂”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列在一层大厅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雕塑与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当夜幕降临时,国家大剧院率先亮起柔和的篮光。紧接着,灯光开始变幻,先是呈现淡紫色,眨眼间,淡篮色的光芒取代了淡紫色,淡紫色又被紫红色所取代。</p><p class="ql-block">色彩如灵动的精灵般在建筑表面跳跃、流淌,点燃着人们对艺术的那份深深的执着与热恋。</p><p class="ql-block"> 2025年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色彩变换的国家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本篇作者姜振宇1946年生人,原哈尔滨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