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乙巳蛇年三月十九日,是母亲百年诞辰祭日,本拟邀诸亲一聚共祭,怀念母亲老人家。但众亲分居在射阳、盐城、苏州,第四代又有在南京、青岛上学,大家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还有的正在紧张的备考大学等等,因此,等择机再聚吧。先撰写一文,制作一部《美篇》以表怀念之意,感恩之情。我再发一个红包,造造气氛哦。就用说话形式来叙述母亲生前的二三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七律·思萱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萱堂百岁梦魂萦,往事如烟次第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布履常沾乡土色,金针细绣故园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教儿忍典银钗质,济困甘倾稻黍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纸化青灰凝素影,哀思万缕绕丘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父母亲标准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而温暖的星,那便是我的母亲。今年,本应是母亲诞辰的百岁之年,然而,她却在八十六岁那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品德风范,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在我,我们心中长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父亲、母亲墓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耕之家,那是一个质朴而充满泥土气息的世界。在那里,她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后来,她随父亲进入射阳县合德镇县城生活,虽然她目不识丁,但她对人文事理却有着天然的悟性。她就像一本无字的书,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生活的智慧,诠释着人生的真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母亲动画视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母亲名叫唐成芳,出生于1926年农历3月19日(丙寅虎年)阜宁县沟墩镇丰塘村,那个地方南边是建湖县的草堰口,北边是阜宁县施庄镇,东边是射阳县的海河镇。我小时候去过几次,是乘轮船去的,从合德上船,至沟墩下船,后顺着一条公路(当时都叫冈上)向南跑两三里,然后向西再走农田小路不到三里地即到。记忆中,外婆家是两间茅草屋,门朝南,屋的右手西边是一条河,向北一百米左右,东西有一座小桥,桥西边是老外公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记得我十岁左右时,老外公家石成舅舅结婚,母亲去吃喜酒,好象一张小方桌,坐六个人,每个大人后边都站着一个小孩,我也站在后边,每道菜都挟几筷菜给后边小人吃,现在想来,倒也是一道风景,隽刻着那个年代的一道印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我的外公,是一个瘦弱的小老头,留一个山羊胡子,平时也拿着长烟袋,他稍有一些文化,七十几岁就去世了,外婆是一位小脚老奶奶,非常疼爱我,记忆中,到我们合德家中只来过一次。那个时代,那真叫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哦,外公外婆来我们家,那是和走亲戚一个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姊妹三个,一个哥哥名叫唐官成,我们叫大舅,在水上搞运输,也就是自己的木船水运货物,来维持生计。如果是运大米、面粉等食物,船家可以随时在船上食用(当然也有一系列的严格的管理和监管措施)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如果船停在合德街附近,大舅也会把母亲带到船上饱吃一顿。后来公私合营了,最终大舅退休以后,还享受了劳保待遇。大舅是一只眼睛,听母亲说,三十几岁时,在上海被人家放鞭炮炸瞎的。大舅家有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大女婿李清宝也是用船来搞运输的,他有个弟弟叫李清和,退伍军人,后来也成了我的大妹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母亲的姐姐,我的大姨娘,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印象了,好象我只见过一次,大姨父倒是见到几次,建湖草堰口人,印象吗,倒象现在影视片中的那年代的小商人模样,走出去客客气气的,清清爽爽,在那个年代,那个层次,还称得算有文化,我的名字就是他给起的,男丁顺着就叫做“楼、台、殿、阁”,必楼,老二叫必台,老三叫必殿。没有老四。他们家老大叫黄锦鹏,我的大姨哥,和我父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射阳县百货公司,后来调到射阳盐场百货公司做经理。老二叫叫黄锦飞,一直住在滨海县北丹小街上,开一个照相馆,子女都很优秀,两个孙女都是211大学毕业,一个在盐城银行工作,一个在盐城学校工作,他也操心操过头了,前几年还多次打电话给我,托我关心他孙女的婚姻事。他对我的母亲十分关心,只要去合德,都去看望我的母亲,不知什么时候母亲一张照片在他那里,前年吧,他还特地将其印制放大,装成相框,叫其孙女带到盐城一直送到我家。记得大概15年前吧,我有一次出差到北丹小街,询问有关朋友,得知他家住的具体地址,我就在当地买了一些糕点水果去看望我这位姨哥哥,那时他的孙子还很小,我还给了他一个红包。姨姐姐叫黄锦娥,是老大,同住在合德街,夫妻均在县印刷厂工作,现在年龄也应在九十岁左右了吧,就比我母亲小十来岁吧,她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所以有什么事情也找过他们,一个儿子曾和二弟必台在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小领导,一个儿子也曾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职工班)所以走动稍多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还有个堂姐,应该是老外公家的,我们叫二姨娘,住在上海,好象在长宁区,父亲在上海治病时,她们家很关心,帮了不少忙,待人很热心。记得我出差去上海,还去过两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母亲的重孙:陈昱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母亲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她承担着相夫教子的重任,育有三子三女(听母亲说,我上边还有一个哥哥,没有抓住,两三月时候就走了)。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倾注了母亲的无尽的心血。特别是我父亲去世以后,就更加辛苦了。每天,她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最后一丝星光,她的身影总是不停地忙碌于家庭的各个角落。洗衣做饭、打理十边田、还有家庭副业,如养猪、养兔、养鸡、养蚕等,忙这忙那,缝补衣裳,最多时,全家人口达到九人,我的祖母一直住在我家,母亲对祖母很孝顺,为我们放了一个很好的样子,祖母娘家也姓唐,听说跟我们陈家上辈还有点远亲。父亲去世时,我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没有结婚,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支撑整个家,全力完成了他们成家立业。总之,她用自己的勤劳和辛苦,让整个家庭在那个艰辛的年代,带来了温馨与和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母亲在二妹原房子永胜街家中,我们全家去看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母亲在教育子女成人成家方面,虽然自己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着做人的道理。母亲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小人物,亦没有人脉和社会关系,但她对子女关心、呵护、付出和贡献是独特的,无私的、无尽的、无边际的,同时也是催人泪下的……这里就略举一、二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父亲在上液黄浦江畔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我的大妹妹陈必芳,比我小两岁多,应是我们姊妹们中最漂亮的一个,大大的眼睛,身材也好,悟性也高,可惜从小即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然后又变成了风湿性心脏病,不到三十岁就去世了,由于病因,结婚后又不能生育,即抱养了一个女孩,妹婿部队退伍后,在搞运输的轮船上工作,常期不在家,聚少离多,大多数时间,妺妹就住在母亲这里,妹妹的治病、住院、找偏方、抚育小孩等等,母亲也是操碎了心,真正体现了一个母亲善良和伟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二弟陈必台和弟妹李会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我的二弟陈必台退伍回来以后,安排在县农机厂做车工(当年射阳退伍军人统一安排是进工厂),工作一段时期下来,自己很不适应,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弟媳的提议下,拟调到射阳汽车公司去上班。因为汽车公司的一把手是母亲的姨侄。我的姨弟弟,比我小一岁。他的母亲是我母亲的堂姐。我们都称大姨娘,她没有兄弟姐妹,加之大姨父戴元凤又和母亲有的表亲,又同住在合德街,她们就象亲姐妹一样来往,相互走动也比较勤。两家相距四五里吧,母亲跑了几趟,有两次姨兄弟正在睡午觉,她一直等到午觉醒了才赶上说话。说上话以后,就由弟弟弟媳们去跟综,最后去了那个公司上班,具体负责一些后勤行政管理工作,后来,还顾照顾让弟媳承包了驾校的食堂。(我们家其实对他们家也有过帮助的,当初他们家从阜宁农村到合德来,是我父亲找人安排学校读书,开始两个月就住在我家,和我同住一个小房间)二弟家一直和母亲相住毗邻,一直对其有所关心和照顾,母亲把自己微薄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二妹陈女芹</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后右)</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在盐城,母亲、我和夫人王丽华与其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我的二妹陈必芹因在工作上的原因,受到了一点刺激,脑神经产生了一些紊乱,要到盐城去治疗和调养,原来是不安排母亲来陪护的,但母亲一直放心不下,坚持要来,在盐城医院里忙前忙后,悉心照料,精心陪护,安心调理,终于提前康复出院,以后终生都没有复发,这与一个慈母的爱心呵护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妹婿周忠,和二弟必台一样大,五四年的,原来在射阳县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上班,应该属集体性质吧,工作不仅苦累,而且工资也较低,母亲听说,射阳县磷肥厂一个厂长的儿子在我学校读书,我一回家,她即唠叨叫我帮周忠通过这个厂长调到射阳磷肥厂去上班,说了几次后,还专门来盐城谈这件事,开始,我扯不下这个面子,说也真巧没过多长时间,这位厂长到学校来看他儿子,在接待交谈中,我说了这件事,谁知一说就成功了,不到一个月,周忠即去射阳县磷肥厂上班了,一杯酒未吃,一枝烟也未抽,第二年还分了房子。房子以后又房改给他,后来房子又拆迁,他们又获得了一笔拆迁补偿费,真正是拣了一个漏,母亲的不辞辛苦,不厌其繁,一片真心和爱心,天地可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三弟陈必殿与父亲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三弟陈必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弟陈必殿全家一直跟母亲一起生活。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三弟媳在县纺织厂上班,纺织厂的女工,是要上三班的,因此母亲的家务担子就更重了,烧饭、买菜、家里日常事务都要兼顾,包括照应小孩等。但从无怨言,乐在其中。三弟是父亲提前退休去顶职的,在射阳县百货公司营业柜台上班,聪明能干,工作也很优秀,敢想敢干,大胆改革,他成了射阳县商业零售领域中改革中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典型,他的事迹还登上了当时的《盐阜大众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但天有不测风云,步子迈的太大,工作上出了差错,管理的现金被人骗了。母亲知道后,然忙通知我从盐城赶回来,兄弟姐妹一起高量,组织资金补缺,母亲虽然眼睛不好,身体欠佳,但为了儿女,竭尽心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三妹陈必云、妹婿周建宝与女儿、女婿、孙女、孙子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我的三妹陈必云,排行最小,更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喜欢有佳。上边几个哥哥姐姐除我是高中毕业以外,其余都是初中、小学文化水平,到了三妹上学的年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社会普遍都开始重视学习、重视学历了,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也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就安排三妹到盐城去读书(那时候,我正在盐城一所学校工作)三妹来盐城读书以后,确实对后来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影响。九十年代中期,掀起了在职人员下海创业浪潮,三妹三妹婿也赶了这波浪潮,先后去射阳乡下承包农田养蠏,到西安去承包经营浴室。母亲虽然不能帮什么忙,但一直放心不下,先后几次去三妹那里住住,了解情况,包括不顾汽车、火车长途颠波,还去了西安。老人有老人的心愿,老人有老人的做法,都是企盼子女越来越好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三妹陈必云和三妹婿周建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三妹孙女十岁庆生宴会中祝酒视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父亲和我在南通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虽然我很早就离家去盐城工作,但我是老大,母亲对我的关注、关心,也是首当其中。有一件事在我中记忆中是永远是抹不一掉的,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要到北京见毛主席,去各地串联,外出总得要有一点钱才行,家里那么困难,怎么会同意拿钱让我外出呢,我就偷偷将自己儿时戴的银行圈,拿去卖了,现在已记不清兑换了多少钱,才得以和其他同学一起去北京,其实从一开始母亲就知道这件事了,直得我结婚生子后,母亲才和谈及此事,可见母亲胸怀和心境,如此之宽阔,爱子如此深厚。这里补充的要说的,在我五岁之前,那真正优渥的童年时光。那时母亲刚从乡下到合德街来,父亲跟他二姐夫做生意,就住在合德街闹市区一条小街上(现在的振阳街和永胜街交汇处)毗邻是人民剧场,我们住二层小木楼上,门朝东,我就是出生在那里,听母亲介绍,那段时光是标准市井居民优雅日子,早晨大饼油条,下午还能弄个阳春面,有时还能吃一二次小馄饨。所以我就能戴得上银行圈和银手镯、银脚镯了。后来就不行了,二姑爷家去合兴乡下买地,买田,走农业发家致富的路了。我父亲的小店也公私合营了,离开了这个小木楼(小木楼房子产权,直到目前我也不清楚,是二姑爷家的,为了买地后而变买了。还是本来就是租用的)后来就在永胜街三姑家的边上搭了一个两间茅草屋,在那里度过了近十年的童年时光,又后来,大环境又不好了,家里人口又多了,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出生,父母为了生计,化了二十五元人民币,在黄海桥西河边买了三间茅草屋,搬了新家,三妹就在那里出生的,搬家目的就是那里有十边田,能种一些瓜果蔬菜养家糊口,有空旷地方搞搞副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还有一件事我是一直记在心底的,母亲五十岁那年,正好市拖拉机厂的几个同事,去射阳大闸去看海,正好赶上母亲生日期间,母亲特地为我们摆了一桌,接待厂里的同事,我十分感动而有面子,同事也很高兴也很感激。我是28岁结婚的,这个年龄在现在那可不算迟了,可在我那个时候母亲却为我操心也操过头了,催婚是我每一次回家第一要事,我记得为此事,还专门去盐城两三次。我结婚办喜事,母亲更是操心劳作一个不停,打家俱,缝被褥,还安排车子把家俱专门运到盐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正是床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孙子陈昱昕和我在广州·陈氏祠堂留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在第三代的抚育上,母亲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儿子陈晨1978年出生,夫妻俩都是双职工,都要上班,爱人家是楼王的,岳父岳母也在楼王,带儿子也只好由我们自己带,好在,那一年我正好上大学,大学就在盐城,盐城师专,走读生有课就去,没课就在家带儿子,让我们度过了那最困难的两年。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直放心不下,一直催促我让儿子送到射阳去,最终我将儿子在射阳呆了一个多月,让爷爷奶奶感受到奶孙的天伦之乐。也让母亲操心了一个多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三弟、三弟妹全家,女儿、女婿、孙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母亲和大儿媳王丽华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大妹妹抱养的一个女孩,名叫小霞,大名李海霞,1977年出生,大妹妹身体状况,和大妹婿工作情况,小霞抚育的重担都在母亲身上,可以说,小霞就是母亲带大的,母亲付出了辛苦和心血。母亲还带小霞来盐城我们家两次,大眼睛,长睫毛,胖胖的,挺可爱,一口一声大舅大舅妈。大妹妹去世后,母亲又抚育了几年,后来被一位无锡新洋农场知青领养回无锡了。说真的,我曾有过将其领养过来的一丝念头,我猜想,她在无锡一定有一个完美滋润的家庭,但愿如此,告慰母亲在天之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母亲八十大寿,在二弟和弟妹工作的万里行驾校食堂举行,和三弟女儿小雨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可以说,三弟家的女儿小雨是母亲一手带大的,1989年出生,因为同母亲就住一个屋檐下,一个锅里吃饭,仅管母亲眼睛不好,但还能送小雨上学,接她放学,就是小雨长大后,去盐城上学、工作了,还不停地问这问那,呵护着她不断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小辈们聚会中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二妹的二孙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三妹的孙女、孙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小燕、小倩、亮亮都住在合德街上,特别是亮亮就住在毗邻,做奶奶的少不了对他们关心、爱护,对他们的成长、学习、婚姻等虽然经济上无力支持,身体上无力帮助,但言语上、精神上倾注了无尽的祝福和祈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二弟陈必台当海军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俭持家是母亲的又一美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总是能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她这种勤俭精神,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即使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我们也依然铭记着母亲的教诲,不铺张浪费。同时,母亲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也是我们非常值得传承的家风。在我回忆父亲的一文中,我已提到了,这里就不再赘叙了。父亲在文具柜台的那几年,为了挣几个运费钱,送货下乡(也是搞的特权才有这个机会)常常是下午去,深夜归,那是家常便饭,母亲在前面拉,我在后边推,那时我大概在十四、五岁吧。拿到今天,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那是远远不可能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与我的三伯父家老大陈必兆堂哥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是一个重亲情的人,虽然她不知道,也不会说出“血浓于水”这句,话,但亲情在她的心中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父亲在棉布柜台时,手里有“零头布”、“瑕疵布”、“降价布”“不用布证”等合算的布处理,所以乡下一些亲戚和乡邻隔三差五来“开后门”,那时交通很不方便,不是当天来,当天就能回去的,加之那时候的观念、经济不同于现在,一来不仅要吃饭,还要住宿,特别是冬腊月来的人更密,订婚的,要结婚的,嫡亲的,叔伯的,还有亲戚的亲戚和邻居、同乡。重要的亲友,还要加菜,我印象,母亲无论是谁,都是热情接待,诚心安排,尤其是我父亲的这边的亲戚,我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叫老巴子,他们一口一声老婶子,喊得那么亲热,母亲与他们交谈得也那样的融洽和亲密。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个重要亲戚,割了二斤肉,一大盆大白菜,烧了满满一大锅,是在小煤炉上烧的,要朝锅台上端,母亲两手没弄稳,一只手一滑,滚炀的汤朝大腿一歪,那炀得母亲直叫,大腿的皮都炀掉了,母亲仍然坚持把一饨饭安排好,然后才处理炀的腿,整整一个多月才恢复正常,母亲一句怨言都没有,对待亲友,仍然和颜悦色。一位善良、纯朴的农家主妇的形象和盘托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必炎是我二伯父的大儿子,他也是我奶奶第一个大孙子(我大伯父家没有男孩)应此,深受奶奶的宠爱,记不清是哪一年的冬天,反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中的一年,农村大多数人家都揭不开锅了,奶奶还在世,他来看奶奶的,说是来看奶奶,实质就是来混日子的,我们自家都是无法揭锅了,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又多了一张嘴,我们都怨声载道,母亲看在奶奶面上,在亲情高于一切理念支撑下,无怨言,无杂言,悉心安排,热情照顾。确实尽力所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九十年代初,单位分我两间平房,一间厨房带一个院子,当时还算可以,母亲一定要来看看,先后两次,一次带着我的二姑奶,一次带着大舅爹。当然是热情接待噢,临走还买些礼品带回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这种亲情理念和重情重义的品质,确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子女,让我们懂得了在家庭中要相互扶持,在亲情面前要无私奉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三妹和三妹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还重友谊,善扶友邻。邻里关系非常融洽,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的热心肠。邻居家有什么困难,她总是第一个去帮忙。我们家东边一家姓邱,邱大爷叫邱文明,在县招待所食堂司务长,家属我们叫邱大妈,年龄比我母亲小六七岁,和母亲处得象亲姐妹一样,两家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邱大妈的婆婆有的封建家长制的作风,邱家老少都和母亲处得很好。西边一家两口子都姓周,男的叫周学亮,女的叫周益,年龄吗,男的比我要大七、八岁,女的比我大两三岁吧,两口子都比较随便,经常闹矛盾,吵闹不止,母亲从中不知协调做了多少工作。虽然,他们家从地基上还占了我们家几寸,母亲一点也不计教,还热心帮助他们家做了不少事,还帮助他儿子介绍到我学校读书,并再三嘱咐,要多加关心照应。我有一个同学叫崇加朋,家住我家路南的县纺织厂内,经常到我家来玩,他的父亲是纺织厂的厂长。由于我们同学往来,崇加朋的母亲和我母亲也熟悉起来了,也正常往来了,也玩得像老姐妹了一样。也就这样的关系,母亲还通过同学母亲的关系,帮助了我们家一亲戚,在厂里的一件大事情得以顺利地得到解决。可见母亲的人格魅力和社交关系,也是值得可点可赞的。在邻居中,大家都很尊敬她,亲切地称她为“好人一个”。她的这种友善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也为我们子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们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与人不计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母亲喜抱重孙子东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母亲眼睛一直不好,最后几年几乎到失明的地步,听说母亲说,年轻时,害眼睛时,还经常去看戏,直淌眼泪,还坚持一连数天看戏,从此眼睛就忌下来了,眼睛会倒眼睛毛,模糊看不清楚,便到土医生那里剪眼睛皮,一生反复剪了多少次,就这样眼睛越来就越差了,基本接近失明了。母亲说起淮剧戏,什么《珍珠塔》《探寒窑》《秦香莲》等戏的是头头是道,有的还能哼上几句。母亲年轻时,经常犯胆囊炎,一犯作,会在床上直滚,到老年后倒反好了,基本上没有犯过。在81岁那年时,下楼梯时,因手上夹着香烟,手没抓扶手,脚一滑,歪倒了,倒致大腿骨折,以后受了几年的罪,但她很坚强,能弯着腰,扶着小橙子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也不疼痛了,生活过的比较滋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母亲一生勤劳、善良、慈悲,但也有一定的个性,有一年说好了在三妹家过年,那时陈必云家也定居在盐城了,过年的前几天一定要到儿子家去过年,口口声声地说,没有儿子才在姑娘家的过年呢,三妺、三妹婿一直劝说,就是不听,喊到,我就是爬,也要爬到我家来。最终三十晚上前一天,他们用车子把老人家送到我家来。有一段时间住我家,他经常抽烟,我反复劝她,眼睛本身就不好,烟经常这样熏,对眼睛很不好,就是不听,我说没用,但重孙子(东东)跟她说一次,就起作用了。在我家时,为她辅沙发床,一不小心耙手弄破了,流了不少血,老人家,还直接对我说,“一口用都没有,能做什么事噢!”母亲最后的曰子,是在二弟家的,临走的前一天,她老人家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一直跟二弟妹李会云说,把她送到自己家去,最终真的实现她的愿望,二弟妹把她送回去了,三轮车不能上楼,是二弟妹李会云把她老人家一直背到四楼自己的家。说也有的怪,临终时刻一直不闭眼,重孙子(陈昱昕)从盐城赶到她面前时,最终闭上了一双慈祥的双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在三妹三妹婿家孙女十岁庆生宴会上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如今,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子孙们十分怀念她。我们深知,她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但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更是一份珍贵无价的遗产——良好的家风。我们继承着她的遗愿,庚续着家风,不忘本。我们教育我们的后代要勤劳、善良、重亲情、懂友谊、知勤俭。要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家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纪念母亲诞辰的百岁之时,我们心中满是感激与怀念。母亲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无比伟大。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家庭的温暖。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愿母亲在天堂安息,她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最后表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我早年离开家乡,一直不在父母身边,不能对父母照顾和关心,特别是父母在年迈时刻,我们没有做到尽孝义务,在此,我们全家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弟及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二妹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弟及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三妹及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表示歉意,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