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砚山壮族三月三民族活动节

贺小洪

<p class="ql-block">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壮族三月三,又称歌圩节、歌婆节或歌仙节,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进入活动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五色糯米饭。满满的一大盆五色糯米饭一会儿功夫就消化一空。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等少数民族在三月三、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中制作的风味食品,其五彩斑斓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节日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被视为吉祥物,象征生活美满、家族繁荣。壮族人认为其色彩对应自然界的丰饶,尤其在三月三期间食用,寄托对农业丰收的祈愿。作为壮族“三月三”歌圩、祭祖活动的必备食品,五色糯米饭是族群文化凝聚的载体,传递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p><p class="ql-block">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色糯米饭随之成为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五色糯米饭的寓意融合了自然崇拜、健康观念与社会文化,既是壮族生活哲学的体现,也是中华多元民族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壮族三月三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传说最广的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 经常用山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歌圩就此形成。</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来到云南砚山县江那镇秀源社区,这里举办三月三民族活动节。这次活动是秀源社区第一次举办三月三民族活动节。</p> <p class="ql-block">舞蹈音乐的旋律像流淌的清泉,悠扬而动听。舞者的身姿舒展,犹如柳枝轻摇,在风中舞动。</p> <p class="ql-block">秀源社区,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位于城镇边缘,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相距仅1.5公里,交通便利,紧邻县城,位置优越。</p><p class="ql-block">社区内辖有小克底等4个村民小组,共拥有609户农户,居民总人口达到2565人,其中全部为农业人口,共计2565人。</p><p class="ql-block">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1658人具备劳动能力,其中主要参与第一产业劳动的人员达到1239人,展现了社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优势。</p><p class="ql-block">秀源社区不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居民人口结构合理,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社区治理,秀源社区有望在农业现代化、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秀源社区正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新型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民族舞蹈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示着文化的瑰宝。舞娘的优雅舞姿仿佛倩影般,在空中留下了美丽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壮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共赴这场歌与舞的盛宴。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人民欢聚一堂的时刻,更是他们展示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绝佳机会。</p> <p class="ql-block">舞蹈的起伏变化如同大地的起伏,充满力量与韵律。民族舞蹈是一幅鲜艳的彩画,绽放出无尽的光芒。舞蹈中的跳跃犹如欢快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翱翔。</p> <p class="ql-block">民族舞蹈的韵律,犹如河水奔流般自然而悠扬。舞者的纤指轻拂,舞动间散发出淡淡的香气。</p> <p class="ql-block">芒康弦子舞是壮族的传统民俗舞蹈,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婚庆等喜庆场合,人们都会跳这个舞来庆祝。芒康弦子舞的特点是朴实、欢快、热烈。我们往往会看到一群群的舞者围成圆形,手拉着手,脚踏着节奏,迈着轻盈的步伐,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跳起舞来。</p><p class="ql-block">芒康弦子舞的舞步十分独特,它连贯、悠扬、朴实,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精神。舞者们手臂高举,一臂飘荡,一臂环于肩头,姿态矫健、身姿舒展。他们有时翩翩起舞,有时腾空而起,给人一种活力四溢的感觉。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者们摆动着头,扭动着腰,跳着舞步,犹如仙女下凡一般。他们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协调,给人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在芒康弦子舞中,舞者们手中还拿着一个小木器,这个小木器叫做“弦子”,它是芒康弦子舞的特色之一。舞者们将弦子向上抬起,一臂高举,它们绕着舞者的身体旋转,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舞者们使出浑身解数,翩翩起舞,与音乐相融合,给人一种极其美妙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舞蹈的律动韵律,如同大自然的呼吸,宛如山谷中的回响。舞者的手舞足蹈,将心中的激情传达给每个观众。</p> <p class="ql-block">舞蹈的节奏变化多样,充满了欢乐与活力的气息。舞者们用舞蹈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触动着人心。舞台上的舞者们宛若天使,以他们纯净的舞姿传递着美好与希望。民族舞蹈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山歌如画,它能描绘出绿水青山的秀美;山歌如诗,它能吟诵出人生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在这春天的江畔,倾听那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山歌。</p> <p class="ql-block">山歌是壮族文化的灵魂,它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壮族山歌的曲调悠扬婉转,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主,讲究平仄押韵,仿佛是大自然的韵律在说话。歌者不必刻意准备,随口而出的歌词便能打动人心,这是壮族人民与生俱来的才华。</p><p class="ql-block">山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远超出简单的娱乐范畴。壮族人民通过山歌,将祖先的智慧、民族的历史、生活的哲理代代相传。每一首山歌都是一段故事,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份记忆。</p> <p class="ql-block">山歌那独特的旋律,让人们仿佛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引导着我们走进一个纯净无暇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壮族三月三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这一天,壮族人民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文化,让这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 <p class="ql-block">群山之间的旋律,山歌承载着乡土情,这句话用形象的描述,将山歌与大自然的联系起来,表现出山歌所蕴含的浓厚乡土情感。</p> <p class="ql-block">在歌声中领略壮丽山河,体验原生态的山歌之旅。</p> <p class="ql-block">山歌响起,薇风轻拂,江水波光粼粼。在这片充满韵律的土地上,歌声飘荡,唤起心灵深处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这次活动节舞台表现来自48个团队。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p> <p class="ql-block">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比较素,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歌圩文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长期辛苦劳作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武鸣区被纳入了南宁市的管辖范围。虽给武鸣区带来经济发展机会,但是武鸣区的歌圩文化却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地位,原始的歌圩环境逐渐变为城市的一部分,使得歌圩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格格不入。</p> <p class="ql-block">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p> <p class="ql-block">壮族歌圩主要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称,时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壮族民歌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在秀源社区,民歌的传承方式以传统的家庭、师徒、集体传承为主。单纯的口口相传、世代传授的文化传承方式显然不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由于歌圩文化传承方式的日渐低微,壮族歌圩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大的普及和推广,仍旧徘徊在小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十足的民俗风情。女人服饰格外引人注目。壮族女人服饰色彩鲜艳,它们浓郁的色调象征着热情奔放的自然本性,仿佛向我们展示了壮族的乐观与坚毅。壮女们身上是黑、红、绿、蓝相间的色调,这种绚丽的色彩组合既能展现出民俗的历史变迁,又能表达壮族的新鲜与独创性。</p> <p class="ql-block">女人的服装充满着优雅的雍容大度。他们穿着一件辫子头巾,以白色为基调,上面缠绕上行绣得有序,与穿着的长型袄裤相搭配,不仅展现出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还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美观、优雅。</p> <p class="ql-block">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美女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她们的服装设计别具一格,配色巧妙,与她们的肤色和身材完美融合。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她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银饰叮当作响,为山间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那是壮族美女们的形象,她们穿着蓝色的百麻布大襟衣服,上面缀满了银色的花朵,腰间束着花色玉带,下身是紫红色的裤子,手腕上还带着银色镯子。</p> <p class="ql-block">壮族姑娘大多漂亮,有的像仙女一般,有的像亭亭玉立的花儿。她们的眼睛如水汪汪的,脸上总带着微笑。</p> <p class="ql-block">壮族女人的服装不仅色彩多样、优雅而有型,还充满了家乡特有的地域性,仿佛那里有着一种动人的绅士精神,她们都显示出自己的优雅与性感,充满着柔软的、慵懒的气息,也带出广西的壮族民族的精神状态。</p> <p class="ql-block">穿少数民族服装的美女,笑颜如花,面部表情丰富生动。她们的眼睛犹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与温柔。那独特的民族饰品点缀在她们的头上和身上,为她们增添了一抹神秘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山歌飘荡,舞动春天的旋律,赞美江水的柔情。在这醉人的景致中,让我们一同领略这悠扬的歌声与美丽的自然。</p> <p class="ql-block">山歌的旋律如同四季的轮回,诠释着生活的多彩和丰富,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充满异域情调的服饰让壮族女人无论参加什么场合都穿着端庄,时而精致,时而妩媚,时而古典,拉开绚烂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壮族服饰女与自然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图案、色彩都取自于自然。同时,壮族人也用行动保护自然,比如采用环保的染料,以及将使用过的服饰回收再利用。</p> <p class="ql-block">义工们为中午饭做精心准备。</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大家就坐准备享用午餐。</p> <p class="ql-block">十菜一汤也算是美味佳肴。荠菜煮鸡蛋、菜包、红薯糍粑、鸡屎藤糖水、把荷鱼丸、发糕等特色小吃。这些美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壮族三月三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尝这些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骄阳似火,壮族舞蹈,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民族的韵味。舞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仿佛春天的花朵在田野间绽放,他们的动作流畅而富有力量,犹如山涧中的流水,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汹涌澎湃。</p> <p class="ql-block">她们的舞步轻盈而富有节奏感,仿佛在讲述着壮族人民的历史和传说。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他们的舞姿犹如凤凰展翅,既有力量又不失优雅,既有激情又不失内敛。</p> <p class="ql-block">唱响云南山歌,体验民族风情,感受自然之美,畅享天籁之音。山歌好比春江水,情深意浓诉衷肠。在山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浓厚的友谊。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音乐盛宴,感受这些美好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壮族舞蹈的音乐也是其魅力的一部分。激昂的鼓声、悠扬的笛声、清脆的铜铃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旋律。这旋律既有欢快的节奏,又有深沉的内涵,让人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壮族舞蹈的表演中,舞者们常常以自然为伴,以山水为舞台。他们的舞蹈仿佛与天地同呼吸,与山川共命运。在这样的舞蹈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舞者们的高超技艺,更可以感受到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山歌的韵律,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与人们的欢快情感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有幸的是,云南山歌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云南山歌,这无疑有助于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壮族舞蹈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无论是舞者的动作、服饰,还是音乐、舞台,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山歌的旋律在林间飘荡,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流淌着清新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这个在云南砚山壮族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外省人眼中,却仿佛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每当提及这个节日,外省人总会露出一种若有所思的表情,仿佛在回想某个早已被遗忘的记忆片段。而云南人,尤其是那些地道的壮族人,谈起三月三时,眼中总会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热情,仿佛这个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放假的机会,更是一种根植于血脉中的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节日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三月三,作为一个承载着壮族文化的重要节日,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被重新定义。曾经,三月三是一个让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山歌、舞蹈等形式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日子。而现在,这个节日似乎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个单纯的放假机会。</p><p class="ql-block">漫步于活动节现场,各式各样的三月三宣传标语和活动海报映入眼帘。然而,这些活动是否真的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呢?许多云南壮族的年轻人坦言,他们对三月三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放假和旅游上,而不是参与传统的文化活动。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深思: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否正在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吞噬。</p><p class="ql-block">三月三的传统活动中,山歌对唱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山歌的魅力。许多人在谈起山歌时,往往只会联想到一些刻板的印象,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断层,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三月三这天,这里的乡村依旧延续着古老的庆祝习俗,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舞狮、舞龙、对山歌等活动依然在进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看。然而,这些活动是否真的能够让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呢?还是说,这些活动仅仅是为了迎合游客而进行的表演。</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一场文化认同的危机。三月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放假和旅游,更在于传承和弘扬壮族的文化。然而,如何让年轻人真正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三月三,这个承载着壮族文化记忆的节日,在时代的变迁中,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节日的意义,让它不仅仅成为一个放假的机会,而是一个真正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文化魅力的日子。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三月三壮族民族活动节日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