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慧的美篇

子慧

<p class="ql-block"><b> 南 炮 台 海 防 公 园</b></p> <p class="ql-block">  漳州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四季如春,花果芬芳,依山傍海,鸟语花香,是福建的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个《南炮台海防公园》由三部分组成,南炮台、浮雕“海防长卷”,军事儿童乐园。其中南炮台、和海防长卷,让我们步入历史隧道,近一步了解中国近代海防历史。</p> <p class="ql-block">  南炮台(又称屿仔尾炮台)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形成对峙,共同扼守厦门海口,素有“天南锁钥”之称。</p><p class="ql-block"> 1840年由清朝闽浙总督邓廷桢主持修建的(屿仔尾炮台),抵御外侮。雅片战争其间1840年8月,炮台官兵炮击英舰“鳄鱼号”迫使其退出厦门湾,展现了清军海军的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南炮台,由继任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于1876年(光绪二年)在原址上新建仿西式炮台的环形城堡一座。炮城用三合土建成,呈现椭圆形,城墙周长240米,高6米,厚1.5米。</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年(1884年)南炮台添置1尊350磅炮弹瓦斯前膛炮,3尊英国前膛炮,1尊德国17生克虏伯大炮,3尊土炮(即红夷大炮)。这次装置的前膛炮、克虏伯大炮,均为当时西方的先进武器。</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1886年)《屿仔尾炮台明暗全图》现藏于国家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播荡烟尘”四个大字,是由清代儒将彭楚汉亲笔所写,也是对这座炮台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尽管炮台历经百年风雨,但“播荡烟尘”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无声的见证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3日凌晨,在空中掩护下,日军岀动“箬竹号”、“羽风号”、“扶桑号”等舰艇,突然驶进大担岛灯塔前的海面进行挑衅。当天上午9时许,日舰开进厦门湾,胡里山炮台、磐石炮台、白石炮台等,遭到了日机疯狂轰炸和日舰的炮击后,日机返回巡洋舰,日舰继续向厦门纵深方向开进,企图从厦门港登陆,占领厦门。厦门湾各要塞炮台遭受攻击后,组织反击,打的日舰不敢靠近。</p><p class="ql-block"> 当天上午10时许,日舰开始掉头撤离,只好在日机的掩护下仓皇躲到鼓浪屿西北侧,在厦门湾各个炮台大炮难以覆盖的地方躲起来。日舰一直龟缩到下午两三点,在取得日军空中支援后,才由鼓浪屿向青屿方向逃窜。</p><p class="ql-block"> 当观察到敌情后,南炮台守军调整好炮击角度,紧盯日舰行踪,待日舰进入攻击范围后,南炮台主台长立即下令开炮。主炮手李青山一炮打响,“箬竹”舰猝不及防,右舷中弹,开始倾斜。“羽风”、“扶桑”等舰见状赶紧护航“箬竹”舰逃离。</p><p class="ql-block"> 直到下午三四点,在深垵湾处,海面上两艘日舰中间夹着一艘起火的日舰试图冲上沙滩自救,但以失败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后来另两艘日舰开走了,起火的日舰大部分舰体沉入海中,露出水面部分还在燃烧。当天,从浯屿岛方向开来了两艘日军小快艇,接走了沉船上的伤员和士兵,军舰燃烧了一天多之后才完全葬身大海。</p> <p class="ql-block">  为了报复“箬竹号被击沉”日军通过对南炮台的多日侦察后,于1938年5月12日凌晨,岀动多架轰炸机,对南炮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导致炮台受到重创,设施被毁,死伤残烈。</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被炸后的一段残壁,上面弹痕累累,斑迹重重,清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  百年苍桑的历史,见证一粒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镶嵌在墙体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不忘历史,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 海防长卷</p><p class="ql-block"> 海防长卷这里记载着月港通商、郑成功收复台湾、击败英国占领者、雅片战争、击溃日舰、海防女民兵等英雄们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雅片战争</p> <p class="ql-block"> 铜制浮雕,海防女民兵</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后,南炮台旧址,成为监视东南沿海的前沿“哨所”此后南炮台改为海防民兵哨所,全部由女民兵执勤守卫,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自2007年起,漳州开发区管委会重新开始修缮南炮台,仿制一门克虏伯大炮,安装于主炮位上,进行保护性发掘并复原其原貌,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发掘、研讨,查阅大量资料,照片等,经过不断的努力,至2009年已基本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 时间是一把利刃,它把曾经,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风风雨雨,坦坦荡荡,气壮山河,荡气回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