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得到《握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五年前的1980年,我整整二十岁,正在永济虞乡的运城师范131班读书。当时虞乡街上有三所地区级单位:运城地区党校,运城地区教干校,运城地区师范学校分校(虞乡、阎景、稷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正是文革结束的第四年,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年,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春天解冻时段,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等各项领域每天都在进行着“审判四人帮”“中越反击战”“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科学大会召开”“思想大解放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虞乡师范校园里,我们所学的文化课程除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新科目外,其它的课程课本都和高中是同等知识的教材,我们在高中和高考复习班几年里早已经是苦读的滚瓜烂熟了。所以在轻松的课堂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中,每个人都极力发挥着各自的特长爱好,钻研者弹风琴、打篮球、绘画、写作。我特别喜欢文学和音乐,音乐课是全区著名的王宏昌老师和米自强老师执教,受益颇深;带我们的语文老师多是当年工农兵学员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学之初,我在班里和毛晋生(夏县城关人,父亲毛九令)同学打搅的比较火热,他比我大三岁,是从部队当兵回到家乡又参加高考被正式录取到师范班的。他社会阅历丰富,思想性格开放成熟,经常和我在校园窑洞的宿舍里谈论他正在初恋的女朋友“高俞”,偷偷地让我欣赏他从北京军营里带回来的黄色短篇小说手抄本《曼娜的回忆》(又名《少女之心》),看的我脸红心跳,热血沸腾。也就是这个淫秽手抄本,让我从此情窦绽开,进入对异性的深深好奇探索状态。当时我的心中也秘密隐藏着一个我青梅竹马的老同学“Q姑娘”,一番情感触发萌动之后,我便利用课余时间,动笔起草开始了我的第一篇处女作5万字中篇小说《关关雎鸠》,一切情节和心理都源于我的自身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楚记得,那是1980年的一个夏天午睡时间,我和毛晋生俩悄悄溜出校园,去虞乡街上的新华书店去买书,看到柜台前有个女青年手里拿着一本刚买的新书,我盯着眼睛一瞅,书名是《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尤其是封面上的女性配图,身姿线条婀娜,特别引人注目。我赶紧问售货员:“多少钱?给我也来一本《握手》。”售货员说:“八毛四一本,没有货了,刚卖出的是最后一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校园宿舍,我的脑子里全是“握手”“张扬”和封面上的那个知识女性形象,捣乱的让我坐立不安。突然,一个念头冒出:让外地邮购。选谁邮购呢?于是,我想到了在家乡禹王文科高考复习班时的同桌同学王红心,我俩也是胡张高中时的老同学,他在禹王复习班和我同桌同时报考的更名“王俊海”,也是我和他合计起定的。他当时考取到兰州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后就职山西省委党校领导学教授),在大城市升学,肯定能把这件事给圆满完成。真没想到,我一纸薄信,三言五语,不到一星期时间,《第二次握手》就从兰州大学的王俊海(本名王红心,夏县胡张乡东张南人)手中如愿以偿的邮寄到了虞乡运城师范131班的我樊俊山手中,继而如获至宝,乐此不疲,卷不释手,认真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渴读《握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拿到《第二次握手》,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封面的人物形象。说真话,那个年代的这样女性画面属于禁区。也听说过这本《握手》也曾经是一部禁书,因为书中写了爱情,还是三角恋爱,即丁洁琼、叶玉涵与苏冠兰的三角恋爱。尤其是书中涉及到了中美关系、核武器研制等国家科学家和科学机密。作者在写作这本小说的时候,人物的名字、从事的事业,人物的相互关系全都是写作禁区。只能在民间偷偷地传阅。作者张扬写完初稿,初稿就在传阅中消失了,然后又写。作者写了好多稿,这是最新的一稿,终于在1979年7月被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印刷发行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越是禁书,越是让读者爱不释手,越是让被思想解封的文艺青年迫不及待想去了解这部小说的特有文学艺术情节和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我掀开书页,按照目录从头开始一字一句专心细读,不放过书中的每一句散发着新鲜亮丽文字和句段,并且在书眉书边进行点评与抄录。后来,张扬的这部《第二次握手》又相继被绘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在全国传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这样开头:1979年中国科学大会召开之际,从海外归来的女科学家丁洁琼,走进一条小巷,挨家打听哪一家是她多年来在海外日夜想念的科学家苏冠兰家。等找到门口时,出来迎接的却是苏冠兰的夫人叶玉涵。丁洁琼问叶玉涵:“你是苏先生的夫人?”叶玉涵说:“是的”。于是,丁洁琼便拒绝了苏夫人的进门邀请,一转身离开了。然会,小说就进入整个全本的大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在战火纷乱岁月,大学生丁洁琼海边游泳,被海水冲淹,大学生苏冠兰看见海面上飘着一团红色,觉察出有人可能溺水,就勇敢地施救了丁洁琼;丁洁琼坐火车被流氓纠缠,苏冠兰奋身勇救;两位年轻人“第一次握手”相爱后,由于遭到苏冠兰的父亲阻止,后来丁洁琼赴美学习,成为著名的原子弹研究专家。苏冠兰却留在了国内,成了医学教授并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日久生情成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冠兰通过地下党为革命军队的医疗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一直在国内默默等待着他心中的丁洁琼。但那时中美关系冻结,通过各种关系打听,苏冠兰没有也不可能等到丁洁琼的任何音讯。丁洁琼在美国期间之所以没有任何音信传出,缘于她从事的是核武器研制工作。那时,在国内与苏冠兰处于同事好感的叶玉涵也一直默默地等着苏冠兰的情感答复。在无奈的现实中,苏冠兰便与默默爱他多年的叶玉涵结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美国,丁洁琼拒绝所有男士的追求,一心一意履行着与苏的爱情约定。随着中美关系的复苏解冻,丁洁琼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国后经过登门打听,,得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于是,丁洁琼执意要奔赴边疆沙漠,在苏冠兰、叶玉菡热诚挽留下,丁洁琼抛开了个人的不幸,振作精神,在他和苏冠兰当年相爱的第一次握手分别后,又面对眼下历史现实,和自己心爱的苏冠兰实现了“第二次握手”,留在北京献身祖国新时代的科学研究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中这样的三角人物形象、三角情节设定,一看迷人封面、一读动情文字,三下五除二就把读者的魂被勾住了。真的,《第二次握手》,这是在我二十岁时的前后众多文学书籍阅读中,最让我失魂落魄的一本书。至今想来,历历在目,回味无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细究《握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扬,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生于1944年5月,河南长葛人,在湖南长沙长大。1961年10月发表处女作。1963年2月至1970年写出《第二次握手》(初稿又名《香山叶正红》《浪花》《归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已经习惯于阅读以工农兵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之际,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却是一本描述知识分子曲折的事业生活爱情的小说,它塑造了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说主人公苏冠兰的原型就是作者张扬的舅舅。1963年初,十九岁的张扬到北京去看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于药物研究工作的舅舅。母亲和姨妈向他介绍起这位尚未谋面的亲人舅舅,在叙述中,姨妈不经意间说起了一件往事:你舅舅下班回来,在隔壁的书房里扭头看着四合院,看见门口站着一个很美的女人,穿着也不像我们国内的,他很吃惊,在国内的科学界来往的人里没有这个人。舅舅让姨妈出屋上前问客人,他在书房里作者听话。女客人问姨妈:“请问你是苏冠兰先生的夫人吗?”当时姨妈点头说:“是的,是的,你找谁?”,姨妈觉得这个女人奇怪,解放都十多年了,“夫人”这种称呼是啥年代的资产阶级叫法呀。只听女客人沉思着说了句:“好的,你很幸福”。然后女客人就走了,姨妈看着她的背景消失在胡同口尽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怀着这份对“舅舅故事”的好奇心理,十九岁的张扬便在北京期间开始了他自己的小说创作构思,从舅舅那里收集素材,回到湖南,立刻动手写了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故事的开头用的就是他姨妈讲的那个"神秘来客"的故事,小说1964年开始的初稿名叫《浪花》,后叫《香山叶正红》,1970年修改后叫《归来》,接着又历经了十几稿,流传到社会读者手中后的“手抄本”后的1974年那段时间,又被热心读者们争相传阅定名为《第二次握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过后的1975,张扬从1963年19岁的一名中学生成长为一名三十多岁的文学新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大地上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人们能够欣赏到的文艺作品,除了样板戏外,只有浩然的少数几部小说如《艳阳天》和《金光大道》等。描写爱情故事的《归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那时候,像《归来》这样的小说,绝无正式出版的机会,因而只能以传抄的方式,在无数读者中悄然流传。有趣的是,在传抄的过程里,《归来》的书名被改动了很多次,有的地方叫《氢弹之母》,有的地方叫《归国》。其中,北京标准件厂工人刘展新贴了张纸作为小说的封面,并根据小说中出现的第二次握手场景,将小说名字改名为《第二次握手》,同时造成了全国规模的手抄本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粉碎四人帮运动”前后那段时间,在北京和各地的机关、单位、部队、院校里,流传着一种被称为手抄本的淫秽读物,名叫《曼娜回忆》,也叫《少女之心》。1975年1月7日根据姚文元扫黄令,《第二次握手》作者,知青张扬突然在湖南被抓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张扬一脸迷惑:“男女主人公,一辈子只握了两次手,怎么就成了黄色小说了呢?”后人民法庭对《第二次握手》的指控定性为四大罪状:一是利用写小说反党,二是替臭老九说话,三是鼓吹科学救国,四是“你明明知道不准写爱情了,为什么还硬要写?”最严重的是小说里不但描写了三角爱情,章节中还提到了被四人帮视为眼中钉的周恩来关心科学家。于是在1975年的1月,两辆警车的不期而至,将张扬拉到了长沙的鹿洞里监狱,内定为死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在内参《青运情况》上,发表了长篇报道《〈第二次握手〉是本好小说,作者张扬应平反出狱》。3月1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要有胆有识地保护好作品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调查记》,介绍了这本小说广泛传抄的事实和冤狱形成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月,在邓小平和胡耀邦的直接干预批示下,三十三岁的张扬终获释放平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常年的牢狱之苦使得作者身体状况到了崩溃的边缘,体重不到40公斤。5月份,《第二次握手》出版在即,张扬在北京结核病医院的病床上支起了小书桌,短短的50多天,完成了25万字的定稿。《第二次握手》1979年7月第一版本正式出版后,累计印数达430万册,荣居当时新时期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首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扬坦率地说:“1979年小说虽然出版了,但写得不好,《第二次握手》能在当时能感动一代人,是特殊的时代原因,并不是我这个作者的功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张扬一直坚持拒绝重印或再版,乃至最后,1979年版《第二次握手》终于在市场上绝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年过后的2006年10月,《第二次握手》“重写本”第二版本在北京再次发行。张扬说:“今天重写这本书,我要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知识分子两次圣洁的握手,胜过如今满纸赤裸裸的描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原著相比,新版《第二次握手》字数从25万字增加到了61.4万字,虽然书中故事的框架和主题不变,但增加了宏大的叙事背景,直接出场的美国总统就有三位: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还有马歇尔、胡佛、杜勒斯、赛珍珠、爱因斯坦等历史名人,对“飞虎队”在中国的英勇作战,原子弹研制的复杂过程等都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描写。此外,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善和一些历史的解密,重写本《第二次握手》对有些观点作了颠覆性的修改,比如对“二战”时中美关系的描写,包括对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医院,对原子弹轰炸日本的是非功过等等,都有全新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作者张扬的创作动机里,他一再表明《第二次握手》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集合了中国最优秀女科学家“吴健雄、林巧稚、林兰英、何泽慧”等一批优秀品质的“完美女人”。他说:“没有科学界这些非常杰出的中国女性,就没有《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洁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五年前的《第二次握手》确属20世纪70年代风靡全国的手抄本小说,它曾以独特的政治触角和崭新的艺术魅力感动过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青年。让我们牢牢记住作者在最初版扉页上的那句恩格斯引言:“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张扬《第二次握手》这本堪称新中国杨沫《青春之歌》的心爱书籍,特此推荐给四十五年之后的青年读者,让我们重温难忘年代里的那些难忘人物,难忘故事,难忘画面和难忘历史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4.16于西安曲江48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樊峻山简介】笔名珺珊,1960年10月出生,山西夏县枣园人,中共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原夏县二中政教主任、团校委书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报主编、音乐教师,夏县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夏县关工委宣讲团讲师,西阴嫘祖蚕业文化研究员兼公司党组书记,其毋康杰文化研究员。愿与各位文学史学同仁倾谈交流,挖掘本土民间非遗历史,振兴夏都民族传统文化,讲好家乡最美故事,传播本土最亮声音。(手机微信1393409637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