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5日,晴。</p><p class="ql-block"> 游扬州,有两个园林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何园和个园。论名气个园大,论精致何园强,好在行程中都有安排,便逐一走走看看,自作一番比较鉴赏。</p> <p class="ql-block"> 用过午餐,首先来到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徐凝门大街66号,始建于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士绅何芷舠的私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 从东门踏入这座古典园林,古典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世界。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寄啸山庄”的圆洞门,穿过它,便来到了牡丹厅前。</p> <p class="ql-block"> 进得园中,但见一株琼花开得正艳,碧绿的枝叶间,盛满一蓬蓬白色的花盘。琼花是扬州的市花,花大如玉盆,由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圈,环绕中间一朵白色似珍珠般的小花,又簇拥着一团蝴蝶似的花蕊,微风吹拂,似八仙起舞,故被称为聚八仙。传说隋炀帝为到扬州观赏琼花,大肆征民工修凿运河,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紧接着各地爆发农民起义,隋炀帝死于扬州,故有"花死隋宫灭,看花真无畏"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知道扬州缘自李白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的是柳絮如烟、鲜花似锦,其中柳树因隋炀帝喜欢而赐姓杨,故又称杨柳。 李白一生,约有六七次来到扬州,留下了各种印记,扬州人戏称李白为文旅局长,扬州市内有条道路甚至被命名为“烟花三月路”。</p> <p class="ql-block"> 从东大门进,其实是先从后花园开始参观。整个后花园分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牡丹厅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有半月台。</p> <p class="ql-block"> 何园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廊,一边通向读书楼,读书楼位于船厅后身西北角。走入西园首先看到的就是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廊东南两面墙上关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p> <p class="ql-block"> 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上错花轿嫁对郎》、《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都曾经在此处取景。</p> <p class="ql-block"> 水池的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p> <p class="ql-block"> 从复道曲折南行,就是赏月楼,又称怡宣楼,园主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两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p> <p class="ql-block">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p> <p class="ql-block"> 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楠木厅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运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有很好的采光效果。</p> <p class="ql-block"> 出玉绣楼沿着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形似马鞍,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亦称东一楼,往北整齐排列东二楼、东三楼。此三幢楼,皆为两层,前后相连,上下相通。</p> <p class="ql-block"> 骑马楼东一楼是石涛纪念馆。石涛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原名朱若极,开辟了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的先驱。在中国书画史上,石涛和尚绝对称得上一代大师,同时还是一位造园大家,何园的“片石山房”便是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片石山房,是以湖石紧贴墙壁堆叠为假山,山顶高低错落,主峰在西首,山上有一株寒梅,东边山巅还有一株罗汉松,树龄均逾百年。山腰有石磴道,山脚有石洞屋两间,因整个山体均为小石头叠砌而成,故称片石山房。石块拼镶技法极为精妙,拼接之处有自然之势而无斧凿之痕,其气势、形状、虚实处理等,与石涛画极相符。</p> <p class="ql-block"> 水中月是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处的一道奇观。白天池水映中有一轮明月,且随着观者视角变化有阴晴圆缺之异。原为叠石后的墙上一处孔隙,随视角不同被叠石遮掩。我左看右看也没有发现,估计与时辰有关,阳光角度不对是形不成水中月的。</p> <p class="ql-block"> 何家祠堂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位于何园西南侧,紧临何园片石山房,祠堂由东向西形成大小祠堂。祠堂内陈设容像为原祠堂的真迹复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辈人的容像。</p> <p class="ql-block"> 走出何园南门,抬头回望“片石山房”四个字嵌于门楣之上,历史虽己走过几个世纪,文化却逾沉逾香,回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在扬州历史文化中,“千秋粉黛”特指当地著名的才女、名媛群体。据说当年隋炀帝带着后宫三千佳丽游扬州,兵变后这些佳人便流落民间,造就了扬州美女的优秀基因。此行安排品茶赏艺,虽略显局促,然颇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演出节目丰富多样,包括扬州清曲、古筝演奏、木偶表演、舞蹈民歌等,印象深刻的是用扬州话朗诵李白的《将进酒》,细听之下仿佛从中找到了古汉语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看完演出到东关街走走,这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有个园、逸圃、汪氏小苑,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有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马监巷内有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有东关街西头香火很旺的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 二十余年前来过个园,今日重游亦觉无变。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p> <p class="ql-block"> 个园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区、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和南部住宅区三个部分。住宅部分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游人沿着顺势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p> <p class="ql-block"> 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且竹叶形似“个”字,半个“竹”字便是“个”,故而得名。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内植有60余种、两万余株竹子</span>。</p> <p class="ql-block"> 个园设置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池,其中全园中央即抱山楼与宜雨轩中间的荷花池为主体水池,园内西侧即夏山周围设置了小型水池,园内东侧即宜雨轩与秋山之间设置更小水池,并将铺地、植物与曲桥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 个园是盐商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典范,其历史脉络与艺术价值使其成为扬州乃至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性遗产。它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一首无言的诗。虽匆匆而过,那些古韵悠悠的景致,已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成为心底最温柔的牵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