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针针融母爱,无由报春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慈母仙逝周年整理遗物感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臧福初</b></p><p class="ql-block"> 寒食煙散,杏雨沾巾,时维乙已年清明,更值慈母仙逝之周年,我们弟兄及家人相约回归旧宅老屋整理母亲衣物,睹物恋旧,抚物思亲,触景生情,感怀万千,遂作陋文以记之。 </p> <p class="ql-block"> 启开五斗柜、大衣橱及樟木箱,但见层层叠叠整齐堆放之遗裳被褥满溢樟脑之素馨芳香,件件套套莫皆浸润着岁月沉甸之浓情寓意。琳琅满目中,母亲及笄婚嫁时仅穿过数次的粉底暗纹牡丹花卉锦绣旗袍,方方正正折叠着并用纱布层层整齐地包裹着,此当为母亲珍藏第一爱物,承载着母亲对新婚岁月的印记,母亲曾孙在上海过周岁时,母亲去上海小住,我们陪她在黄浦江畔艺术照服务站化妆穿着大红绣花旗袍,时年八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焕发,脸色红润,竟然与六十来岁的人无异,想必是久违了六十多年穿着旗袍的感觉重又找回来了的欢悦;我们弟兄儿媳、孙儿孙女孙媳,并亲朋好友们多年来为她老人家庆年贺寿及换季买的丝绸毛呢等上好料子衣服,铭刻着下辈对她老人家的崇敬和孝顺;计划经济时母亲时常到百货商场排队购买的可供缝制衬衣内裤的各色布头及各种全棉粗纺毛巾,折射出她老人家节俭度日的秉性与品格;亲朋好友子女结婚随份子贺礼回送的被单被面,记录着她老人家与亲朋好友之和睦相处及情到礼周;母亲托人到乡下棉产区购买优质棉花弹制的各种不同重量的盖被垫背等,体现了她老人家对后辈生活用品的悉心储备及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些衣被礼品等,母亲大抵都归类珍藏在几口大箱子和橱柜里,每到梅雨季节结束,随即翻出来照晒几天。那些后辈及亲朋好友奉赠她的丝绸毛料的新衣,母亲除却逢年过节、出客访亲选择一两件合身得体的光照一下就又都及时洗烫归橱了。有些衣服竟自标签仍在,折痕依旧。</p><p class="ql-block"> 而平日母亲穿戴的都是历经几年乃至十多年一以贯之的老式旧衣服,甚至还保存和经常穿着五、六十年代老城旧巷百姓之家盛行的夏麻、棉绸、平布等手工缝制的大衣襟、大裤腰服装。通常衣服破旧了,总是缝缝补补又一年,没见甩掉过一件。毛巾、浴巾竞然也补丁叠被也舍不换掉,剪去破烂部分又缝作抹布使用。个中缘由,除却自小家境贫寒自然养成的节俭度日的习惯外,自幼童养媳过门臧家,师从婆母习女红练得一手好针线活也是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祖母是读过私塾的人,知文达礼,包容万方,非但四书五经全然不陌生,四大名著的情节梗概也了如心怀。跑鬼子反时,曾为谋稻梁计,躲避至乌沙乡下受聘为有钱人家大小姐教习绣花及女红手织技艺,母亲自幼得其真传,自然女红手艺绝对在别家媳妇之上。那些年楼山街居民及西门杏村蔬菜队农户家,没有不知道臧家奶奶会做鞋,臧家媳妇会缝补。祖母的“会做鞋”,成了依靠街邻、菜农上门订制做鞋维持家庭生计的一部分收入;母亲工伤后不能上班,其之“会缝补”,则成了节俭度日的手段、技能和籍以永世传承之美德。 </p> <p class="ql-block"> 母亲梅雨季节后之“晒梅”,堪称她生活中一年一度的盛典。阳台上钢管焊接的晒衣架平行支撑出三四根两三寸口径的老桂竹,整齐服贴地晾晒着各类衣物、被单被套及棉被等。几乎半个月时间内,但凡天气晴好,母亲每天都不辞劳苦地翻晒着这些衣物,从不轻易让别人我们染指,生怕手脏或有汗污染了晾晒的干净衣物。同时她的专注亦仿佛能从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衣物中浏览岁月年轮的曲直悲欢,过中有对自己年轻守寡鼎撑家门殚精竭虑的感叹,有对苦尽甘来衣食无忧的庆幸,有对子孙恭敬孝顺的欣慰,有对家庭子孙康泰兴旺的祈盼... </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仙逝后,我梦中记起最多的是文革缀学做苦工的那些年,母亲经常戴着老光眼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凭籍顶箍、锥子和一根针,缝补着我白天做砖匠小工扎钢筋、抬石头、搬运砖头磨破了的衣服和鞋子。那些针针密密缝之衣物,尽管褪色斑白,补疤累累,但走线缜密,方正规整,嵌位服贴,布局恰到好处的技艺,别有一番手工缝纫匠人之风格。母亲对于儿孙等奉锦衣以敬孝之举,时常抚襟袖而笑叹曰:“粗布足以蔽体,何须锦绣添身?”,遂藏之箱柜束之高阁。 </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我年轻时在钢铁厂工作,因金属等硬物磨凿、炉前高温烧灼等,任凭再坚实的帆布工作服或劳动布工作服都会经常开“天窗”,但经过母亲妙手缝补后,如同服装厂刻意设计和缝制的一般,车间里那些上了年岁且女红尚可的老大姐们观之无不钦佩有加。 </p><p class="ql-block"> 街邻们赞誉我母亲心灵手巧,女红精湛,观其连缀百十块形状颜色各异之布丁而巧成百纳之方巾,便可见其之一斑。母亲橱柜里似这样由裁缝店找来上百块彩色碎布头手工缝制的百纳方巾大大小小有好几块,可做桌围子或茶几盖布,亦可缝合成儿童棉被面子及火桶搭被,看上去古香古色,不失典雅朴实之气色。 </p>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母亲身体还较为硬朗时,她还饶有兴味给曾孙纳鞋底做鞋帮,缝合成红缎面黑绸滚口的虎头鞋,棱角分明,惟妙惟肖,令观者赞叹不绝。我弟弟在整理母亲衣物时发现一双手工麻线纳制做工精巧的鞋底,睹物思母,竞至泪珠雨下,我们亦同样泣楚不已。 </p><p class="ql-block"> 二十来岁我还在工厂工作时,母亲时常利用晚饭后空闲时间,用工厂发的劳保棉纱手套编织棉线衣,编织纱线袜子,还给纱线袜子缝上走线密密扎扎的棉布底,给家里每个人的单鞋、棉鞋、皮鞋、胶鞋都配置了用碎毛毡剪制,棉布滚边的厚薄鞋垫,并且还做了备份。既防潮保暖,又结实耐穿。并且其美感和穿着舒适度委实不亚于机器生产的纺制品。至今我还保存了一件母亲手工针织的棉纱春秋衫,虽然现时年岁大体型胖,不能再穿了,但那身形,那针线规整度,堪称叫绝。尤其是那一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念想,久久潆怀心头。 </p><p class="ql-block"> 整理母亲遗物时,我们看到一套由剪刀、浆糊瓶、直尺,毛边纸搓成的线条及一些零碎蜡光纸片等组成的制作祭奠纸标用的塑料工具袋。母亲九十多岁前身体尚康健时,几乎每年清明和冬至前十天半个月,无论我工作忙闲与否,都要拉上我陪她到孝肃街、郭西街的纸铺里选购三五种以上颜色各异的蜡光纸,回来自己动手制作上坟祭祖的纸标。划格、折叠、裁剪、粘合、压平等每一个工序都由她一人一丝不苟地操作,仿佛是在做一件圣洁的斋事。乃至个把星期突击做成后,几十件乃至上百件纸标,分套有序地堆码着。待到清明、冬至前三四天,方才逐个打电话通知舅舅家、姨娘家来人领走纸标,并详细告知使用注意事项。每年每次具体到姨娘、舅母每个家庭,母亲都热心、精心地为之制作,悉心为之服务,并且年年岁岁乐此不疲。母亲认为惟此才是她作为臧家现时健在最大辈分的老人和娘家老姑奶奶身份的使命担当,也惟此才具有祭奠祖宗的庄严仪式感。 </p> <p class="ql-block"> 母亲衣物等,尊旧规和土工师傅建议,而今且作四喜随分处置,一则择母亲喜好之遗裳,一袭一物投诸炉火,青烟缭绕处,直上重霄九。恍若慈母云端含笑,霓裳羽衣再续尘缘。二则邀约侄女甥媳,分赠她们喜欢之素雅衫裙,以慰母亲关爱族人之念想。三则择部分衣物及母亲生前家用配置之输氧机、吸痰机等医疗器械馈赠慈善人家养老院,亦遂母亲仁爱之心。四则留存部分衣物以作家人纪念。 </p><p class="ql-block"> 嗟乎!《礼记》“慎终追远”之说不亦善哉!一橱遗裳,半世沧桑。补丁纵横,织就节俭勤勉之经纬;遗裳如故,篆刻向善人家之标杆。今焚锦衣以寄幽冥之悠思,分送衣物以使亲戚后辈子孙存缅怀之心;赠衣物及医疗器械予慈善养老机构,而续济世之胸怀。岂不正与慈母平生“乐善好施”之家训迥然契合也。九泉之下,九天之上,慈母合当披云锦而含笑,或执念珠而晗首。此生虽逝,遗泽永芳。寒衣化蝶处,岂不更是大爱满人间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