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贵州】系列美篇之《我在西江看苗寨》

东方亮

<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境内,全寨共有1468户,总人口为6000余人,其中原住民的99.5%都是苗族,被号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p><p class="ql-block"> 这里四面环山,重峦叠嶂,苗寨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又连绵成片,气势恢宏。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歌舞及其遗风古俗在这里世代相传,不仅保留着最纯粹的自然美景,而且有着深厚的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苗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积累与沉淀,具有“露天博物馆”、“中国最美苗寨”等美称,是研究与探索苗族文化的最佳之地。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夜幕笼罩下的西江千户苗寨,灯火辉煌,一派繁华盛景,远远望去,似一座庞大的宫殿递进式坐落于半山腰上,看游人徜徉其中,又恍若误入天上的街市。唯一的区别就是:你不用自己提着灯笼。因为每一个角落都是亮堂堂的。街市上各种物品琳琅满目,有美食,有水果,还有苗寨人特有的服饰。美食是我这个北方人不曾吃过的,比如:各种粉和糍粑,服饰也不是我穿过和戴过的。水果倒是常见。因为他们这里,最应季的水果也还没有上市,比如蜂糖李子,刺梨什么的。但是这里地道的橘子却是十分好吃,水分大,也很甜。</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苗寨安安静静,雾霭中依稀可见袅袅炊烟。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但是可以看得出,今天应该是个晴天了。因为我看到了苗寨后远山边的红云。那应该是太阳公公要来正式的接见我们了。因为到了贵州地界已经6天了,再不来见我们,估计我会忘了太阳长啥样了。</p> <p class="ql-block">  果然,我判断的没错,太阳公公真来见我们了。但是和他在北方的表现相比,还是差的很远,在北方,太阳公公非常强大,强大到蓝天白云都非常的配合,白云白到一尘不染,蓝天蓝的晶莹碧透。一句话就是,太阳出来,我就不敢大睁眼睛。但是在苗寨,太阳公公很温和,温和到各种颜色都像是事先调和好的那样,白云不是耀眼的白,蓝天也不是刺眼的亮。包括那里的绿,也很讲究,是蓝盈盈的绿。在这里,我看到了自然界最和谐的一面。不争不抢更不卷,悠闲到了随意的境界。我似乎爱上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白天的苗寨少了夜晚的灯光,亦少了夜晚的热络,变得有点安静,安静得可以听到苗寨人劳作的声音,你不用刻意寻着声音走,随处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马匹拖着沙石以及马蹄踏在石台阶上铿锵有力的踏实的声音。我十分好奇地走近苗寨人家:切身感受到苗寨人的辛劳。苗寨人无论男女,看上去身体都非常的健壮,他们主要的运输方式除了用马匹驮,就是肩挑或抬,人扛或背。这一切都吸引着我不由自主地深入走近苗寨人家,把镜头对准了他们:我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么美丽的苗寨,就是他们这样一点一点建设出来,呈现给我们的,那充满魅惑的“天上的街市”原来是苗寨人这么打造出来的……,我内心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于是,我在这里留下了更多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外观上的苗寨人家,褪去了夜晚灯光带来的华彩,恢复到本来的面目,看上去虽然坚固,但是依然给人破败的感觉。不过里边看上去,却十分的干净整洁,苗寨人也是在忙忙碌碌中,做着这一天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寻找苗王府的途中,我看到苗族小朋友放学回家,他们不用人接,自己背着书包,走在石台街上,脚步轻松,拾级而上,我跟他打了招呼,他亦向我害羞地招了手。</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不断地看到苗家人正在努力地打造他们美丽的家园。给劳作着的辛苦的苗家兄弟姐妹来个特写,留下他们劳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最终,临近中午了,我和同学也实在走不动了,也到了大家团餐的时间,于是放弃了寻找苗王的家。下来的路上,忘了原路咋走,于是就顺着台阶拾级而下,看到了苗家姐妹正在铺路,我于是上前,和他们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  苗寨的人非常辛苦,他们的日子完全靠好的身体去支撑,然而,他们却没有被劳累磨去生活的兴致,反而很有生活情趣,在他们的屋檐下,我看到了用劈开的竹筒做的花槽,里边种植着各种多肉。</p> <p class="ql-block">  苗族的学校健在山下比较宽敞的地方,校园里也是有守门的大叔。为了不打扰到他,我只是站在外边向里望去,校园里绿树成荫。我感觉,里边应该是花园一样的校园。祝愿这里的孩子们,可以走出去,见识到更大的天地。更好地为建设苗寨,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同时,我还去参观了苗寨人的博物馆,这里有讲到苗寨吊脚楼的建造,并且保留着建造这样的吊脚楼要用到的工具。完全是靠人工,没有一点现代化的工具。而且建造一个这样的吊脚楼,是举全寨人之力,才能完成的。他们是把地基打在高高的石台街上,一是防潮湿,二是为了防蛇虫鼠咬。苗寨人的吊脚楼一般是建造2-3层,在二楼的正厅向外的方向安装一块大长板作为长凳,板外沿向外挑出栏干曲线斜条,斜条符合人的脊椎弯度,适合闲坐,用于休息、观景和乘凉,苗语称作"干席",建筑学上称为"吴王靠"。因为这里光线较好,在农闲时间和休憩的时候,苗家女子都坐在这绣花或纳鞋底或梳头等,久而久之,人们也称其为"美人靠"。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美人靠上坐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由此可见,苗家儿女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还有展出各种药材,并且标注着各种药材的汗苗语名称、用途以及对照索引。</p> <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我在路边摊,品尝了苗寨人的糍粑,且在午餐时,正式享受了苗寨人的特色宴--长桌宴。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由衷地说:他们的饮食更健康,更美味,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把他们的美食列在榜上,是不无道理的。苗家朋友非常热情,他们用苗家人特有的方式,答谢远道而来的客人。这让我们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西江千户苗寨紧紧围绕文化核心资源进行顶层设计、要素聚集、特色强化,运用高效的企业化、市场化手段,在景区经营管理、村寨有机更新、村民脱贫致富、旅游消费扶贫、文化保护法治、旅游品牌塑造、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出景区带村的“西江模式”,带动营上、干荣、麻料等11个村发展乡村旅游,联动凯里以及周边县市发展旅游业,形成以西江千户苗寨为核心的辐射带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群寨共兴”的山地旅游发展模式。2023年,西江千户景区接待游客464.89万人,带动全县1.1万户3万余人实现脱贫增收致富,全县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感显著增强,目前,西江千户景区已成为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让我们祝愿苗寨不断强大,祝愿苗家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