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书法

王尚祥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我执鞭教书,时有闲暇,遂临池学书,修身养性。后进入中国银行,身心难以平静,几乎停笔未墨。现退休闲居,再捉笔习字,实乃敬畏、喜爱、养性之致也。</p><p class="ql-block">我观书法,博大精深,渊源流长。</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起源于距今约34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与中国武术、中医、京剧并称我国“四大国粹”。中国书法以篆、隶、真、草四体分类。历商周肇始、魏晋风韵、唐朝法度、宋代尚意四大阶段。携纸、笔、墨、砚、(印)文房四宝。仰钟繇始祖、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风韵、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苏(轼)黄(庭坚)米(䒥)蔡(襄)宋四家四尊高峰。存《兰亭序》(王義之)、《祭侄文稿》(颜真卿)、《寒食帖》(苏轼)、《伯远帖》(王珣)“天下四大行书”。倡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四大原则。秉传承文明、修养身心、记录情感、延年益寿之禆益,成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使用空间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的中国汉字的精神和物化载体,闪耀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书法,书法世界。</p><p class="ql-block">我观书法,三分在内,七分在外。</p><p class="ql-block">“三分”乃书法技(基础)艺(精神升化)传承及对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的自我把控是也。而“七分”乃个体道德修养、文化积淀、艺术修炼、处世哲学之类也。试想,宋代奸臣蔡京之书法与苏黄米蔡宋四家不相伯仲,而他万众皆骂的德行怎能会令其书法作品被后人颂扬、珍藏、传承于世呢?殊不知,要想习字,首先树人。欲望学有所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书内书外,艺道并进。</p><p class="ql-block">我观书法,书法有道,书法无道。</p><p class="ql-block">学习、创作及欣赏书法,必须敬畏传统,刻苦修炼,心无杂念,在有道和无道的时空里,心手双畅,笔情合一。一是取法高古,根正本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选取晋唐以前的传世精品碑帖(现代人的书法精品可以借鉴但不宜临学),精心临摹,形神兼备,打好扎实的技艺基础。二是严守法度,勇于创新。例如,线条不要过于油滑平直,笔画不要过分拉抻缠绕,流于江湖,象“锥画沙”般具有饱经风霜的苍桑感和历经岁月的金石味。字形要富于变化,制造欹正、避让、轻重之矛盾,不要流于平正、平均和平静。章法要富有节奏、气息和韵律,避免平铺直叙,左右对称和波澜不惊。墨色要浓淡相宜,枯湿相间,象“屋漏痕″般的自然融汇和洇晕其间。三是文以载道,书必达意。什么内容的诗文,用什么样的字体、幅式和笔墨纸去书写?什么样的地方悬挂什么样的诗文和尺幅?什么样的场合适宜写什么样的警句格言等等,都必须斟酌再三,恰如其分。试想,如果你用平静的隶楷书写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岂不折损了一代伟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如果在你幽静、温馨的床头,挂上大幅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草书,怎能使尔安睡入梦?否则,不做恶梦才怪呢。四是结构完整,精心打磨。一幅作品完工后,有无掉字错字漏句,落款是否准确适宜,印章是否清晰得体,纸张是否破损残缺等等,都要认真审读,反复观察,不要不负责任,让“次品”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我观书法,劳其筋骨,乐其心智。</p><p class="ql-block">农历乙巳三月十九,王尚祥记之,个人之见,还望行家斧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