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从青丝到白发:用青春点亮万家灯火</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善格</div><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蝶恋花·同学方名学》</span></div><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犹记当年初入路。电网如麻,壮志心中驻。暑热攀杆衣汗注,寒天架线身无惧。</div></font><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入党誓词声绕户。使命加肩,更把初心护。岗位频迁皆不顾,电光明照千家处。</div></font></h3><br> 在通山县有一个独具魅力的村落——宋家桥村的方树下。在平阔的畈野上,蜿蜒伸展的溪港分别流淌在东西两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而村落四周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枫树林,因此,方树下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枫树庄”。<br> 这里可谓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悠长岁月的沉淀中,积累了如陈酿美酒般醇厚的历史底蕴,也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br> 方名学便是其中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方树下正是他的故乡。1952年12月 26日,方名学出生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后来,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与才华,成为了通山县电力部门的一名优秀干部,他是从这里踏上了人生的奋斗征程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校园逐梦 孜孜不辍</font></h1><br><div> 1959年9月,方名学上学读书了。那时,学校里的几位老教师皆秉持着职业感对教书极为负责,他们要求学生整日沉浸在经典的诵读与默写之中,力求让每一个字符都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底,方名学每天就是这样磨炼着,一天天地懂事了。<br> 1963年9月,方名学来到郑家坪小学就读五年级。小小的年纪就离家到陌生的学校住读,不但未让方名学感到丝毫的不适与陌生,反而如同一只初入山林的小鹿,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片新的知识天地。<br> 1965年9月,方名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通山县第一中学。在一中的校园里,绿树成荫,一条蜿蜒的林荫道贯穿其中。时常能看到方名学那匆匆的脚步在林荫道上抱着书本,或若有所思。他已然沉浸在知识的浩瀚海洋里,数理化中那奇妙无比的逻辑关系,如同神秘的密码,等待着他去一一破解;文史地课程中所展现出的历史、地理知识都让他深深着迷,令他如痴如醉地遨游其间。</div> 1966年9月,时代的浪潮汹涌来袭,如同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文革”开始后,使得学校不得不停课。但方名学心中那团对知识炽热的火焰,并未因时代动荡而熄灭。1971年3月,方名学踏入了环城高中的校园,开启了新的学习征程。<br> 那时的环城高中,学校积极推行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前往红星大队锻炼,让学生们体验生活的艰辛,培养坚韧的品质;学校自身拥有20亩稻田,从播种时的精心撒种,到生长过程中的悉心照料,再到收割时的挥汗如雨,学生们全程参与;可是师生还要帮助学校周边的生产队干插秧、割谷等农活;更为艰苦的是,师生们还需自己动手做砖,上山砍树,肩扛手提,为建设校舍而奋斗。<br> 然而,面临着如此繁重的劳动任务,方名学还是将学习放在首位,一旦进入教室学习他就一丝不苟,认真钻研每一个知识点,不断努力,砥砺前行。<b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外线电工 无畏担当</font></h1><br></div><div> 1973年4月,刚从高中校门迈出的他,就踏入了县电力局的大门,开启了学徒生涯,正式成为一名外线工。</div> <p class="ql-block"> 初入职场,眼前那如蛛网般错综复杂的线路,以及堆积如山般繁重的工作任务,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但他那清澈的眼眸中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之意,他无声地告戒自己:“我一定要干好工作”</p><p class="ql-block"> 夏日,骄阳似火,整个世界都被烈日炙烤得如同蒸笼一般。他身着厚重的工作服,手脚并用地攀爬在滚烫的电线杆上。每向上攀爬一步,炽热的阳光便像针一样刺在他裸露的皮肤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脸颊不断滚落,瞬间湿透了他的衣衫,工作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勾勒出他略显稚嫩却又充满力量的身形。他总是眯着眼,专注地审视着线路,双手熟练地操作着工具,全然不顾那酷热难耐的天气。</p><p class="ql-block"> 冬日,寒风凛冽,野外的环境愈发恶劣,他的双手刚一伸出,便被那刺骨的寒风冻得通红,手指关节仿佛被无数根细针扎着,生疼生疼的。但他依旧迈着坚定的步伐,穿梭在山野之间,艰难地攀爬着电杆。每拉一根线,每架一段线,他都全力以赴,粗糙的双手因为长时间劳作而布满了裂口,寒风一吹,钻心地疼,可他只是紧咬着牙关,默默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障电力畅通。</p> <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1日,在那电力局大厅庄重而肃穆的入党仪式上,他身着整洁的衬衫,身姿挺拔,眼神中满是激动与自豪。当他庄严地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时,那铿锵有力的誓言从他口中一字一句地吐出,回荡在整个房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一份无上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同火炬一般,照亮了他未来前行的道路,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电力检测 匠心守护</span></h1><p class="ql-block"> 1983年,方名学因出色的工作表现,终于被众人所瞩目。凭借着这些,他被提干,担任电力局劳动公司副经理一职,负责管理宾馆、电线厂、修造厂等多个单位。新的岗位就像一片未知的海域,充满了挑战与变数。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一头扎进各类管理书籍里,白天利用工作间隙争分夺秒地阅读,晚上回到家,在昏黄的台灯下,依旧沉浸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认真做着笔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他常常穿梭于各个单位之间,与员工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交流着。他认真倾听员工们的想法与建议,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遇到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努力提升各个单位的效益。</p><p class="ql-block"> 1985年,方名学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担任了电力设备试验所主任,肩负起全县各变电站检验测试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变电站里,机器持续不断地发出轰鸣声,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是一首永不停歇的交响曲,成为了他工作时的背景音乐。他身姿矫健地穿梭在各种设备之间,眼神专注而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p> 他带领着团队,每一次检验都严谨细致,从设备的外观检查到内部结构的测试,从数据的记录到分析,都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只为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与温暖。<b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要职在身 电暖万家</font></h1><br><div> 1988年,他调到了洪港变电站担任站长。在洪港变电站的日子里,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带领着团队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连续三年,他荣获省电力部门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班组长、劳动模范等称号。那一张张奖状,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他奋斗历程的见证,记录着他在洪港变电站挥洒的汗水与青春。</div></div> 1993年,方名学又一次迎接新的挑战,调到通山县电力硅厂任厂长兼营销。面对陌生的行业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他没有丝毫退缩。他积极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开拓创新思路。他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于是他狠抓生产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提升硅厂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他的带领下,硅厂的业务逐渐走上正轨,产品销量稳步增长。<br> 1996年,方名学调任县电力设备厂厂长。尽管岗位发生了变化,但他的热情和责任心丝毫未减。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在工业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2000 年,方名学调到城关供电所担任书记。这一次,他从生产一线转向了思想引领的岗位。他深知,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引导。于是,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员工。他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和活动,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城关供电所的员工队伍更加团结,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br> 2003年,方名学调到通山县电网改造办公室主任。此时,他肩负起了为家乡电网升级改造的重任。他深知,电网改造关系着全县人民的用电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日夜奔波,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家乡的电网升级改造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变电站站长到企业厂长,再到供电所书记和电网改造办公室主任,方名学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成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电力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b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暮岁建祠 传承族韵</font></h1><br></div><div> 2012年12月,凛冽的寒风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在这岁末的时节,方名学这位在职业生涯中摸爬滚打、拼搏多年的奋斗者,正式迎来了他的退休时刻。</div> 办公室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帘,洒下一片片细碎的光影。方名学静静地坐在那张陪伴了他无数个日夜的办公桌前,目光缓缓地扫过桌面。他伸出手,动作迟缓而又充满眷恋地拿起那支已经有些磨损的钢笔,这支钢笔曾陪伴他签署过无数重要的文件,记录下无数关键的决策。随后,他又将那些厚厚的文件,一份一份地整理好,放进纸箱里。这些文件,见证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挑战与成就,每一次挫折与成长。<br> 在整理物品的过程中,方名学的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那眼神里,既有对过去充实工作的深深眷恋,仿佛每一份文件、每一次会议、每一个与同事并肩作战的瞬间都还历历在目;又有对未来生活的一丝期待,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去陪伴家人。他知道,今天,他漫长而充实的职业生涯正式画上了句号,但他心中那份奉献的热情,却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灯火,并未就此停止。 2004年的春天,大地回暖,风和日丽,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方名学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不经意间看到了那棵高大的枫树下,“方氏祖祠” 正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祖祠斑驳的墙壁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墙皮已经脱落,露出了里面粗糙的砖石;破旧的屋檐摇摇欲坠,瓦片残缺不全,仿佛随时都会在风雨中坍塌。<br> 他深知,这座祖祠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它是家族的根,是家族的象征。祖祠里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诉说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它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家族后辈们了解家族历史、汲取精神力量的地方。怀着对家族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方名学主动挑起了建设祖祠负责人的责任。<br> 从那一天起,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也没有停歇。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来到祖祠,站在这片承载着家族希望的土地上,仔细规划着每一个建设细节。他亲自参与招标施工乙方的工作,与众多施工团队沟通、洽谈,反复比较他们的方案和报价,只为找到最合适的施工队伍。 在进建设材料的过程中,他更是严格把关。每一批材料运到祖祠,他都会亲自检查质量,确保材料的品质符合要求。他还时刻监督着施工的质量,在施工现场,他总是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仔细检查每一处施工细节。一旦发现问题,他会立即要求施工人员整改,绝不姑息。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工程的进度,看着祖祠在一天天的建设中逐渐有了新的模样,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br> 然而,建设祖祠的资金依然短缺,方名学决然带头从自己并不充裕的积蓄中拿出2万元,捐献给了祖祠建设。<br> 在他和族人们的不懈努力下,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方氏祖祠” 终于建成竣工了!崭新的祖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高大的门楼、精美的雕刻、坚固的梁柱,都凝聚着方名学和族人们的心血与汗水。<br> 方名学站在祖祠前,望着这座承载着家族荣耀与希望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家族的文化将在这座祖祠中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