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读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上)有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十分喜欢19世纪中后期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读了不少。当年,也曾经借阅过赫尔岑的《谁之罪》一书,可惜半途而废。觉得它故事乏味,政治性强烈,吸引不住我的眼球。十年前,知道他还有一部自传性质的鸿篇巨著——《往事与随想》。倒是在京东书城“收藏”了它,但就是不想购买。可能早年的读书体验仍然压抑着我重新认识这个大作家的新冲动。如今,偶尔看了刘白羽的散文,其中一篇对《往事与随想》的评价极高,才下决心网购了三大卷的“它”。</p><p class="ql-block">期待能静下心来,趁着漫长冬季的降临。来一次文学意义上的“俄罗斯之旅”。从小就钟情于冬季,钟情于飞雪与寒冰……应该说,在有雪的冬日或冬夜,坐在明亮又温暖的书房里,手捧一本俄罗斯的古典名著来消磨时光,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快乐。</p><p class="ql-block">完全出乎预料,刚读完了第一章,就立马被它的故事情节与叙述风格所吸引。“相见恨晚”,乃是我今夜的最深切感受。</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3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章</p><p class="ql-block">从购买到阅读,相隔了20天。这期间,主要是阅读了中国上世纪中后期的几个著名作家的散文选集。</p><p class="ql-block">十分清楚,“啃”下三大卷的《往事与随想》,需要充裕的时间,还要依托安静的环境。然而,临近年关,再过十天左右,又要有青岛回聊城了。真不知何年何月能读完这个大部头。管不了那么多了,顺其自然,能看到哪一页就算哪一页吧。反正,当下的兴趣就在这里。毕竟,这是近两个世纪前的俄罗斯人的故事。我对赫尔岑大师文学修养与语术风格的“欣赏”,远远大于对他的民族政治思想的“推崇”。他的心路历程,他的革命生涯,我兴趣不大。谁都不喜欢听人说教的,尤其是政治方面嘛。作者对“仆人”的人格分析与命运感悟,挺耐人寻味,发人沉思。将心比心,我承认,赫大师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更是真诚的民主主义战士。</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4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章</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迷恋契诃夫、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中年时代后,又深切地欣赏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所创造的悲苦人物以及他们的宗教情感。我有印象的俄罗斯文学大师,大都出身于贵族,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他们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尤其是那多灾多难的劳苦大众。</p><p class="ql-block">读这一章的感觉,仿佛是在看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的有关篇章。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夜》下的莫斯科,固然诗意浓郁,令人遐想,而契诃夫笔下的“草原”,尤其是屠格𣵀夫书中的“乡村”,以及赫尔岑所回忆的“庄园”,更使人留连忘返,悲喜交加。它既有着迷人的美丽风景,更有着可悲的乡民的贫困,太矛盾了!太刺激了!太哀痛了。</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5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章</p><p class="ql-block">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之链条,打造了必然性的命运之残酷与严峻。初恋一般的兄弟友谊,悲苦孤独的事业追求,让赫尔岑走了一条不幸的人生道路。当下想来,值得吗?老年人的心态,促使我产生了怀疑……</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5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章</p><p class="ql-block">不是小说,胜似小说。“父亲”,是本章的中心人物。作者对他的性格分析、精神透析、形象刻画,笔锋犀利,格调大气,情趣盎然。不愧为真正的语言大师!有浓郁的黑色幽默的味道,令人想起契诃夫的讽刺小说。</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5日,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章</p><p class="ql-block">融入欧洲,由“东方野蛮”向“西方文明”的转化,是过去两三个世纪的大多数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企盼”。这一章中,有关莫斯科大学的教育状况的描述,以及青年大学生们对沙皇专制政权的反抗,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赫尔岑走了一条革命的道路,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很大的关系。法国文化养育了他那“地主”的父亲,母亲又是德国人,他的成长环境适宜于自己性情的浪漫,以及思维的理性。正如中国农民的解放翻身得靠共产党人,而共产党人的领袖几乎没有真正的工农出身,而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主的“不孝子孙”。俄罗斯农奴制度的废除,是俄罗斯资产阶级政党的功劳,而前期不少仁人志士的西伯利亚流放与苦役,则是它的铺垫。这是一些真正的英雄,永远值得后人的怀念与敬畏,只是可惜了、害苦了他们的妻儿……</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6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章</p><p class="ql-block">纯真激情的青年时代第一阶段,由大学毕业而宣告结束。赫尔岑的思想观念变化了,他已经不满意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大革命后的法国现实,开始欣赏并信仰空想社会主义的东西——确实,思想是一条道路,它通向的未来,不一定是自己所愿望的目的地,也许永远也达不到终点。问题是,结果并不是唯一重要的、美好的,而过程有可能是必然的、必须的,更为重要的。明智之人,一定会充分享受并利用这一过程,并在苦中寻找乐的东西,在泪中发出笑的声音。本章的“主人”不如前几章吸引人,但是最后的“增补”,让人过目不忘。狂热、偏激、脆弱,是青年人的通病。如果他们的言行越规,时代与政权对他们的惩罚是残酷可怕的。沙俄时代是这样,文革的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当下,我已经不对“赫大师”的思想历程有全面深入了解的兴趣了。只有兴趣于他的人生故事,以及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另外,他对母亲的提及太少了,我特别想看这方面的篇章。</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八章</p><p class="ql-block">瓦季姆的母亲的话——“你们走的是一条必然毁灭的道路”,自由主义官僚“ B”的忠告——“莫管闲事。你要管也管不了,你救不了奥加廖夫”,是赤裸裸的真理之言。这说明不了“母亲”的自私与“ B”的圆滑。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阅历与无情的现实,让我认可两人的表白,而对天真与激情的年轻人,有的是欣赏,而不是敬佩。我本人青年时代就不大热衷于政治之类,尽管从事了“政治教育”的职业。</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p><p class="ql-block">这三章都很短,但每一章总有一两个出场人物的言行闪光点亮起来。</p><p class="ql-block">第九章中的警察分局长米勒,执行公务不乏人性化的操作;第十章中的胖长官对赫尔岑的善意提醒,简直是十足的“渎职”,可又是真诚的忠告;第十一章中的老宪兵讲杀人故事时是那样从容不迫。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与麻木。人的多面性,人性的深奥与执着,赫尔岑很快就在第一次监禁中体会到了。不能对人进行机械的剖析,更不能脸谱化活生生的人。要跨国“名称”这个可怕的东西,通过现象看到人的本性和本质!</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的结尾部分,青年宪兵军官讲的故事,他的鬼使神差的举动,恰恰证明了人性是一个谜,让人想起茨威格小说《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中的人物,确实应该对他们进行精神分析之类的操作。</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7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p><p class="ql-block">对赫尔岑听到的“哈兹大夫”的故事印象深刻,他的“德性”是人性的极致——“神圣”之举,而慈悲为怀的“贵妇人”们,都是虚伪透顶的恶毒之人。本章中的流放途中的故事有意思,有好多意想不到的情节。尤其是最后讲到的小犹太人的悲怜遭遇,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对尼古拉时代的罪恶,过去的阅读没有太在意,今天“补课”了。旅途.一定意味着奇遇、惊险、莫名、无耐的事情发生的!</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8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p><p class="ql-block">通过本章,知道了俄罗斯边远省份的长官是什么样的货色——省长秋法耶夫有浪荡艺人而成为公务员再到“东方的暴君”。另外,作者对俄罗斯国民性格的分析——“多种稀奇古怪的人物”为什么会那么多,让人信服。最后,读者对西伯利亚地区老百姓对流放犯的态度,又令人感动,促人深思!</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8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p><p class="ql-block">沙俄暴政下的官僚阶层、司法制度、农民状况,本章介绍了不少第一手的材料,尤其是两个“天方夜谭”式的小插曲——女孩的性别之争与军官的死亡之辩,真是让人大开了眼界。其实,荒唐可笑的事,200多年后的苏联,以及当下俄罗斯,甚至近代以后的中国,难道没有吗?</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9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p><p class="ql-block">天才的艺术家与贤明的当权者的难得结合,定能创造非凡的奇迹。然而,不幸的现实是,天才的艺术家总是以悲剧的命运收场,而且,书呆子式的艺术家千万不要涉足政治之类的领域。“桂冠”是虚的,“荆途”则是实的!</p><p class="ql-block">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赫尔岑偶尔会情不自禁的“抒情”,洋溢着一种澎湃的情思,浪漫惆怅,美得像诗歌,让我产生回肠大气之感,很适合我的口味。我写文章,也偶尔喜欢这样的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9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p><p class="ql-block">“命运”的别名,也是“贵人”——当权者。赫尔岑“有幸”遇到了皇太子,流放地更靠近“家”了。另外,第十七章开头对圣诞节日的描写,教堂对“神圣之肉”的买卖,“追荐亡魂”的大力推销,不足为奇。</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对迎接新年的描写,让人有些舒心与快乐。总算生活中不尽是悲惨愁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9日,中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p><p class="ql-block">总算看到了赫尔岑对自己大家庭生活的深情诉说,感觉好极了。“老处女”,贵族家庭中流动的“食客”,尤其是“公爵夫人”的形象,生动极了,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且读得也不累人。</p><p class="ql-block">从第二十章开始,赫尔岑的妻子开始真正进入读者的视野。</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9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p><p class="ql-block">真正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人格情怀,无疑是高尚于博大的。像本章中又一次提到“维特贝格”,他真诚善良、宽容无私,他的道德力量高于赫尔岑这个公子哥出身的流放犯。青年人嘛,又流落远乡僻壤,情感的寂寞是可以想象与理解的。当然,他对P的伤害也是极大的。他深深的忏悔,并勇敢地写出来,勇气可嘉。人生旅途,好多女子往往扮演的是过客式的悲剧角色,是一些男性的玩物式的手段或工具。赫与P的关系,根本不是爱情,而是“偷情”和“出轨”,而且过错不在P的!</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9日,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p><p class="ql-block">主要情节是“公爵夫人”的兴师动众。她对“养女”的围攻以失败告终。最精彩的段落,是参政官对姐姐家的女伴的指责,让我对他的好感又加深了一层。他比赫尔岑的父亲——自己的弟弟更通情达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章</p><p class="ql-block">逃婚故事之戏剧性,一点儿也不亚于虚构的小说之类。过去不知道赫尔岑的婚姻竟然这样浪漫。由此可见,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是文学世界的虚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父亲的偏执与慈爱在本章中又一次领教了。作为老人,理解他的苦衷与担忧——谁不想自己的儿女健康平安呢?</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上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章</p><p class="ql-block">本来计划1月15日前后努力看完第一卷。没想到提前了六天,这源于此书的魅力,让我爱不释手,没有以往的隔三差五的“移情别恋”。有继续读第二卷的兴趣,尽管后两卷更厚重一些。少年时代开始,稚嫩的心灵就培育了由浪漫的俄罗斯文学而不是沉重的苏联文学造就的情节。而俄罗斯文学,又是特别欣赏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老年的我,当下仍有续读或重读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师作品的极大冲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青岛市区落下2025年的第一场雪,可惜时间不长。记得二十天前,也就是“冬至”的下午,也有一场昙花一现的雪飘落,让市民们产生了短暂的惊喜。</p><p class="ql-block">冬日,尤其是冬夜,读书,真的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0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