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滇中认此身

滇中一先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滇中一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52820298</span></p> 愿以真名,与世界坦诚相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总在留言区读到各种称呼:“滇中一”“滇老师”,甚至有位读者误将我认作日本友人。这些善意的误会让我既感温暖,又不免有些惶惑——尤其当“滇”字被赋予异国联想时,我忽然意识到,是时候该好好说说这个陪伴我多年的名字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网名曾随人生阶段不断更迭。大学时偏爱“梦你流心”的浪漫,总觉得青春该如流萤般闪烁不定;毕业后钟情“浮生醉清风”的洒脱,取意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哲思,想在忙碌中守住一分诗意。直到2018年,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忽然觉得需要一个更贴近生命底色的符号,于是“滇中一先生”应运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名字的每一笔都藏着我的来处与当下。“滇”是刻在骨血里的印记,我生于滇东北的红土地,那里的云霭山岚曾是童年最生动的课本;“中”字既指如今任教的昆明——这座滇池畔的城市,像一枚温润的明珠嵌在云岭中部,更暗含着我对教育的理解:不求轰动寰宇,但求在一方讲台中央,守好属于自己的三尺天地。“一”是最朴素的自喻,我只是千万教师中平凡的一位,既非名震江湖的“大家”,亦非蜚声文坛的“名人”,不过是带着对文字的敬畏、对讲台的热忱,慢慢走在育人路上的教书人。而“先生”二字,于我更多是警醒而非称谓——想起陶行知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箴言,便常觉如履薄冰,唯有日日精进,才敢担起这声带着温度的称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有人建议用“云南教书先生”或“云岭教书匠”,我却偏爱“滇中一”的精准。它既标注了地理坐标,又暗藏着人生轨迹的迁徙;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的根脉,又带着一丝文人的自谦。尤其想澄清的是,这三个字与任何异国文化无关,它是扎扎实实生长在云岭大地上的名字,每一笔都浸润着滇茶的清香、金马碧鸡的传说,以及红土高原上永不褪色的热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取名时便深知,“先生”二字在当代语境中难免显得庄重。但我始终相信,教育本就是需要敬畏的事业,就像古人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称呼里藏着我对职业的初心——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愿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以知识为舟,以真诚为桨,共渡求知的江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站在2025年的春日里回望,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符号本身,成为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它提醒我记住来时的路,也激励我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若你愿意,今后不妨就唤我“滇中一先生”亦或是“刘老师”——一个来自云南中部的教书人,带着对文字的执念、对教育的虔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认真地活着,努力地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愿这声称呼,能成为我们之间最朴素的默契:无关头衔,不论远近,只愿以真名相见,以真心相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滇中一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乐:偏偏喜欢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