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松年,1944年出生的嘉兴人,1960年被绢纺厂招工进厂。老朱回忆说那时工厂也就千把人,精炼和制绵是一个大车间。</p><p class="ql-block">17岁的老朱开始了两年的学徒生涯,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勤奋好学加上化工技校的学历底子,很快就熟悉了操作圆型梳棉机(俗称“翻大车”),经过师傅悉心指点和自己细心揣摩,在学徒期间老朱的技术就提高很快,后来他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技术尖子。嘉绢有好多陈旧的老设备,就是同一型号“个性”都很强,需要不同技术来“调教”。让它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损耗还低,全靠师傅经验和手上功夫。老朱曾在“特级车”(唯一的一台专做特级210支绢丝机台)工作六七年,质量领先者才能胜任那岗位。。</p><p class="ql-block">大车梳棉是绢纺前道工艺较为关键的工序,把上一道工序“小车”送过来的“杆绵”进行精梳,去除了杂质、理顺了“关系”,成为十分干净顺溜的绵片,“形象”大为改观。尤其是“头道绵”比例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车间往往选派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工人上岗,几十年来老朱一直在做“头道绵”和“特级车”。</p><p class="ql-block">老朱1985年入党,不图“入党做官”,踏实干好“工人党员”!2002年退休,历任大班长、工段长、质量检验和厂特聘技师。直到今天,老朱很感谢组织的培养、师傅的技术传授和工友们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制绵车间有近三十台大车,按“一大两小”搭配,对应有五十多台小车,都挤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尽管做了吸尘和降噪措施,但还是粉尘飞扬噪声不断,加上严格控制的温湿度(为保证产品加工时的物理性),密闭的空间(为了节能)很快就让人满身灰尘,戴了口罩更是让人不适。流水线上千遍一律枯燥单调的动作,时间长了很让人受不了。恶劣的环境、高强度劳作,人们容易烦躁,吵架甚至动手也有发生。大车小车历来是男女搭配,有时会插科打诨,甚至打打闹闹,也是工友们“解闷”的方法,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心理调节。领导对这也眼开眼闭,只要不影响生产。</p><p class="ql-block">机器一开动就不能轻易停,尤其是早年的“天轴”动力,于是就有“四部头”来让操作者轮休,即四台机器五人操作,轮着有一人在休息一会。有时人少产量不能少,辛苦时有“六部头”,相对工作时间要延长,若连续数日长时间劳作,负荷很大,人要奔溃的。正常台班产量约是二十~四十公斤,蓬松的绵片那是很庞大的一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坨“丑八怪”变成“漂亮姑娘”,谁都会神情愉悦。</p><p class="ql-block">上图不是嘉绢厂的制绵车间,等待合适的图片更换</p> <p class="ql-block">操作大车“高高在上”,是由于操作台上有主要由一装有若干夹绵板的锡林和前后两个包有弹性针布的梳理滚筒组成。人的胯部靠在机台上作为支点,双手不停地操作,时间长了两胯突出部分会磨得发黑,是劳作的印记,在浴室一看就知道你是大车师傅。</p><p class="ql-block">圆型梳棉机后来有多次改进,嘉绢厂一直在用老式机器,靠的是熟练的、能吃苦耐劳的技术工人操作;保全保养工人按严格的维护计划和工作标准,精心地维护老设备;很多“非标的”备品、备件、易损件,都是嘉绢厂设专岗加工制作的。以保持稳定的设备完好率来生产出较高的产品质量。</p><p class="ql-block">嘉绢厂有不少老设备都是如此,师传徒、徒传孙……这“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老厂特点,有人津津乐道,也有人在思索:不知是技术守旧还是技术进步?老朱深知老技术辛苦还效率低下,期待通过技术革新提高效率,如制绵的“自动落丝”,是一个很可贵的尝试,积极参与配合试车工作。</p><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朱在机台上操作,为拍这张照片,他特意换了干净衣服。平时车间里有不少光膀子的,那样自我感觉“爽”!</p> <p class="ql-block">车间常举办一些“操作比武”活动,摆擂台攻擂台,来提高工人的技能和工作热情。老厂有一个老传统,就是技术高的人无形中地位就高,话语权就大,威望也就高,就像有一股“气势”在那里。让人看得起、受人尊重。也就有“拿一手”、关键技术不示众的传言,而操作比武擂台赛就是要打破技术保守,共同提高。这“翻大车”是很有技巧的,有人在机台上老是手忙脚乱、还浑身冒汗事倍功半;可有人不慌不忙有条不紊,还产质量很高。老朱常常会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给大家传授,还是比赛裁判长。</p><p class="ql-block">其实技术保守在新社会的国营企业里,经济价值不高,最多不过是心理方面的自豪。</p><p class="ql-block">那时工友们淳朴,大都看重技术,能以“出好活”自尊自豪,后来有奖金刺激更是有追求了。相互之间也能互相体谅——毕竟几十年都在吃同一碗饭。但有时遇到:加工资、分房子、评奖金等“肉少狼多”事情时,会有不同意见,有时争论剧烈。但每次都会“神奇地解决”,过后有认了、也有积怨。</p><p class="ql-block">身为大班长(后来的工段长),老朱那些年遇到数不清的各类事情要处理,生产技术上的事情对于他来说不难处理,但更多的是稀奇八怪的人际关系、人事纠纷,处理时就要费思量了。老朱作为基层管理者,秉公办事不推诿、公平公正主公道,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有宽容的“人情味”,也有不讲情面的直面硬扛。</p><p class="ql-block">作为质量检查把关者,一直坚持原则恪守职责,尤其是后来质量和奖金挂钩的敏感时期,由于老朱坚持严守质量关,难免得罪人,有人竟将他的自行车破坏后扔进远处河里。那几天老朱只得步行数公里上下班。</p><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朱在调试大车</p> <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下来,制绵车间的人,自己不觉得,人家都说有一股味,就是每天洗澡也没法根除。</p><p class="ql-block">老朱认为最令人纠结的不是身上退不掉的味,是有人对我们制绵辛苦岗位的歧视。凡是犯错组织处理的人,都“发配”到制绵车间,是惯例。这更让制绵人感受很不好。其实这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合理的提高岗位补贴是最好的办法!做好了,弟兄们能感到自身价值,生产积极性也会提高。这些嘉绢厂一直以来都没处理好,仅仅靠改善劳动条件、做做思想工作等措施,实在是远远不够。想起早年也有领导的亲属,一直在制绵车间工作,很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生产任务、确保产质量和车间和谐,也让历任车间主任、工段长工作很吃力。</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工人能换个“长日班”,就是最大的心愿,那点夜班补贴不要也罢了。能耐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养成了制绵人独特的粗矿性格:满不在乎、粗中有细、抱团取暖、嫉恶如仇。</p><p class="ql-block">上图不是嘉绢厂制绵车间,等待合适的图片更换</p> <p class="ql-block">在车间里老朱很热衷工会文体活动,这也和他一直来的爱好有关。几十年来他能认真做事、和善待人。人们也对老朱也一直很好。</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老朱的业余最爱就是爱踢足球,是嘉兴最老的一代足球人,一直是嘉绢足球队主力、队长、领队。尤其后期厂里招收返城知青和调入专业队员,嘉绢足球有长足发展,鼎盛期获得过嘉兴足球联赛亚军。老朱在绿茵场上和在工作时一样地认真负责,年纪大了司职后卫,经验老到判断准确,对方很难从他的防区突破,还不断地招呼队友准确走位,是场上核心、全队灵魂。通过足球也结交了很多朋友,直到现在也乐此不疲。(前排左一是老朱)</p><p class="ql-block">那时工友们之间很讲人情味,无论大事小事都愿意找找商量,他也很乐意帮工友们出主意。还促成了好几对美满的姻缘。</p> <p class="ql-block">老朱四十二年从一而终都在嘉绢厂制绵车间,付出很多,该得的也不少:</p><p class="ql-block">他有一个相伴五十多年、相亲相爱的妻子,有很努力、有出息的儿女和孙辈,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有很多关心他的亲朋好友,获得过很多先进和奖励、有满满的回忆(现在对他来说也无所谓好的不好的),最重要的是有这份心安理得的安逸。</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一切,八十二岁的老朱说——我很知足!</p><p class="ql-block">祝老朱健康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