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曲阜游(三)——明鲁王陵、孟庙、孟府

君子兰

<p class="ql-block">4月12日因刮大风,原计划参观的曲阜三孔、颜庙等景点均关闭。于是赶紧上网查找看是否有开放的景点,重新规划当天行程。首先打车来到邹城的明鲁王陵。明鲁王陵,又名鲁荒王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鲁王墓为鲁荒王朱檀、其子鲁靖王朱肇辉及鲁荒王汤妃、戈妃的陵墓,其中以鲁荒王朱檀的陵墓最为宏大。</p> <p class="ql-block">明鲁王墓区地面建筑以牌坊为起点,依次往北修神道、列石像生、建棂星门、筑内外城墙,棂星门往北150米处东西两侧分别为宰牲亭、具服殿。由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其形状规格无考。但棂星门遗址外,有一条东西河沟,为外御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过御桥40米为内城,陵门共有三座,中门独高,两门较矮,翼然并列,中门宽约3.6米,左、右侧门宽约3.2米,系门洞式斗拱建筑。门上方有一马槽式竖匾,上书“明鲁王陵”。四周建有高3.7米、宽0.7米、基厚 1.4 米的围墙,为冰盘檐式砖石砌成。早年内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为守陵人员护陵之用。</p> <p class="ql-block">内城中间设一隔墙,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稍大于后院,呈后高前低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棱恩门。</span>棱恩,有“感恩祭而受福”之意。棱恩门与陵门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为四楹三门式歇山飞檐木结构绿瓦覆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棱恩殿遗址。</span>后院中部的享殿,又称祾恩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成。用来供奉朱檀灵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殿七楹,东西长33米,南北宽20.4米,殿前月台长10米,宽15米,周围镶有玉石栏杆。享殿为陵区主体建筑,清代倾倒后,改为三间关帝庙,“文革”期间损坏,1987年按原规格恢复基础。</p> <p class="ql-block">现有26根柱础尚为明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显灵井。原为农户吃水井,1986年恢复陵园时,此井恰好处在神道正中,陵园建成,此井干涸,因此,当地百姓称之为“显灵井‘’。</p> <p class="ql-block">沿陵园三门而出,到达陵区的第三部分,迎面方城明楼。明楼是整个陵园建筑之中的最高点,为歌山式斗筑,四面下有方城,故又称方城明楼,通常为守陵 望之处。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砖石结构,下为须弥莲花座,顶部是正方形平台,东、南、西三面建有女儿墙,北面修建矮垣一道。原明楼毁于战火,现址为1987年恢复。</p> <p class="ql-block">地宫为朱檀王灵安息之地,系在山上凿石然后用砖砌垒而成,距地表深26米。</p> <p class="ql-block">墓道长50余米,地宫长20.6米,封土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动用土石约20多万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地宫分为前后两室,随葬各种器物1300余件。</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前室,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顶部为东西起券。甬道的券顶较矮,高1.9米,长1.95米。前室正中部置一大缸,直径1.1米,高1.5米,缸内有万年灯。</p> <p class="ql-block">后部中央设一张红御案,案西侧有盏顶宝匣,内盛“鲁王之宝”印,印匣原应在案上。</p> <p class="ql-block">中部随葬品有庞大的木雕彩绘俑群,共432个,分别为仪仗俑、车、马等。比例相称,刀法简练,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的武俑;有手持乐器的乐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卫。</p> <p class="ql-block">地宫后室中部砌有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朱漆金丝楠木棺椁(见棺发财),置于棺床之上。东侧放有两个戗金漆箱,内装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带等,两边桌上放文房四宝和琴棋书画等物。其他随葬品为木、竹、铜、锡做的小冥器。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地宫平面成“T“字形,按前朝后寝理念设置,体现了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1970年至1971年,在当地部队的配合下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其做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发现,且保存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明鲁王陵后打车来到孟庙。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孟庙呈长方形,五进院落,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其以亚圣殿为主体建筑,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院内有亚圣殿、启圣殿、孟母殿、致严堂等殿宇64间、碑碣石刻350余块。</p> <p class="ql-block">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棂星门坊,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门坊4柱3洞,悬山灰瓦,脊饰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翘,凌空欲飞。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个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邹县知县章时鸾创建。石坊通高5.2米。4柱3门、柱为8棱,顶端饰以古瓶、云朵,类似华表。正中坊额镌刻楷书“亚圣庙”3字,左右两侧坊额刻以云龙,一侧为蛟龙在海水中翻腾,悠然戏水。一侧为翼龙在天空中展翅飞翔。石坊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泰山气象门(</span>仪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五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庙内古树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柏树因长期生长形成独特的形态,枝干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蛇从树干中“破土而出”,故得名“灵蛇出洞”。</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碑亭,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p> <p class="ql-block">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碑座为一巨大龟状“赑屃”石雕。御碑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p> <p class="ql-block">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这些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和“子思书院”处,因这两处古建筑建国前毁于战火,遂移至孟庙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乾隆碑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亭内“亚圣孟子赞”碑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亲笔御书。</p> <p class="ql-block">启贤门,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启贤,启毓圣贤之意。</p> <p class="ql-block">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有价值的 是西汉《莱子侯刻石》,亦称《天凤刻石》。另外,如汉代《石墙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西晋《刘宝墓志铭》、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碑等。(均存放于邹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启圣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5楹,歇山式建筑,高9.97米、东西横宽12.4米,南北纵深10.6米。是供奉孟子父亲孟孙激(封祀启圣邾国公)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殿正中神龛内供奉身着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置“启圣邾国公之位”木牌位。</p> <p class="ql-block">孟母殿,亦名“宣献夫人殿”与启圣殿同时兴建。3楹、悬山式建筑,高7.8米,东西横宽10.89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祀孟母仉氏,神龛内无塑像,供“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木主牌位。殿东壁一小神龛内,有陪祀的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为北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所得,定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p> <p class="ql-block">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始建于元贞元元年(1295年),原为“邾国公祠堂”,为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孟子57代裔孙、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重修增建孟庙时改称“寝殿”,为供奉孟子夫人的殿堂。现内有孟子生平事迹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孟子生平事迹</span>展厅里主要包括:孟子的生平背景、主要成就和思想、孟庙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孟庙展厅的布局和展品四个方面‌内容。</p> <p class="ql-block">‌孟子的生平背景‌: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子居),是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了给他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p> <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和思想‌:孟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政”和“民贵君轻”,强调民众的重要性,反对暴政。孟子游说诸侯,但未能被任何一国采纳。晚年他回到家乡,著书立说,完成了《孟子》一书。这本书虽然只有七篇,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孟庙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孟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位于邹城城南,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包括亚圣殿,这是孟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孟庙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孟庙展厅内展示了孟子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文物。展厅内的建筑和展品详细介绍了孟子的生活背景、思想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展品深入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p> <p class="ql-block">亚圣殿,正面重檐间高悬竖匾,上书楷体贴金大字“亚圣殿”,匾周盘绕着5条立体云龙。正中门楣之上悬挂横匾1块,上书“道阐尼山”4个金字。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主柱,迎门的2根柱上,悬挂1副巨型凸镌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联、匾均为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钦赐。</p> <p class="ql-block">亚圣殿内正中有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孟子塑像。</p> <p class="ql-block">孔庙有故宅井,颜庙有陋巷井,曾庙有涌泉井,唯独孟庙无井。据《重纂三迁志》载:“康熙十一年,春日中时,忽有声如雷,闻者皆惊愣不知所措,自起移时见庙中阶前地陷有甃甓圆痕,探之乃古井也。并不知始于何时,而一旦无故陷出,理不可解。孟氏名曰‘天震井'‘’。</p> <p class="ql-block">孟庙中的“洗耳恭听树”,位于天震井旁的一棵古树,其树瘤形状特别像耳朵,因此得名“侧耳听泉”。这棵树位于孟庙中轴线上,井旁边的树瘤像极了耳朵,象征着洗耳恭听,寓意着来到这里的人们应该聆听孔孟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祧主祠为孟氏家庙,清道光十年(1830年)孟子第69代嫡孙孟继琅重建,始建年代不详。祧主,即远祖庙的神主。</p> <p class="ql-block">孟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p> <p class="ql-block">洞槐望月。国槐,落叶乔木,树形高大,喜光耐寒,花期在夏末,花和种子均可入药。本树树龄上千年,树干开裂,得墙头承托顽强生存,枝繁叶茂。树干上部自然形成一树洞。史料记载,孟子五十六代嫡孙孟希文曾于树洞之中望到月亮,题字“洞槐望月‘’,遂成孟庙一大古树景观。</p> <p class="ql-block">从孟庙出来仅一街之隔就是孟府。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与同在邹城的孟庙、孟林合称“三孟”。</p> <p class="ql-block">孟府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府大堂前现存几棵相当古老的桧树,紧同孟庙毗邻的建筑布局,以及孟庙内现存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说明北宋景祐年间就已经修建了孟府。在宋宣和三年(1121年)第三次迁建孟庙于城南的同时,迁建孟府于孟庙之西侧。</p> <p class="ql-block">位于二门之内迎面正中,屏门两侧无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名为“仪门”。仪门又称塞门,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封建社会是一种等级的象征,列土封候的邦君才能建造。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宣读圣旨、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才在礼炮声中开启。</p> <p class="ql-block">孟府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中为内宅,后为花园。建筑格式为前堂后寝式。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p> <p class="ql-block">孟府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孟府大堂是孟子嫡系后裔迎接圣旨处理公务、申饬族规家法等重要活动之处。</p> <p class="ql-block">“七篇贻矩”堂區为清雍正皇帝御赐。</p> <p class="ql-block">堂内设暖阁、公案、官街牌及各种执事。</p> <p class="ql-block">内宅的第一进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是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处。</p> <p class="ql-block">明间正上方悬有“世恩堂”楷书巨匾,传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铁保所书。现在上挂对联为“淑慎其身令德寿岂,朝宗于海出言有章”。这副对联为1935年孟子七十三代孙孟庆棠到南京受封“亚圣奉祀官”时,时值其六十寿辰,南京年轻书法家傅安送给他的作品,赞扬了孟庆棠的学识和人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堂内陈列着古玩字画、床榻橱柜等。</span></p> <p class="ql-block">世恩堂后为赐书楼,是存放皇帝钦赐墨宝、圣旨、诰封、古籍文献和家族档案的地方。系两层楼房,每层3间,前后出厦,硬山式典型明代建筑。上层正中曾悬挂清代吴企宽所书篆体“赐书楼”横匾一块。</p> <p class="ql-block">延绿楼。该楼与赐书楼后的小四合院,均孟氏嫡裔亚圣奉祀官的前五代近族居住处。</p> <p class="ql-block">孟府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习儒馆。“前学”位于孟府第一进院落西侧,为一组四合院。“后学”位于孟府第6进院落“缘绿楼”西侧,亦是一组古老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孟子第70代裔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曾在“前学”、“后学”办学招收孟氏后裔子弟学习,称“三迁书院”。后“两学”逐渐荒废。</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曾在孟府“世恩堂”西侧建一两层楼房,每层各5间,开办“孟氏子弟学校”,招收孟氏后裔入学,至建国前夕停办。</p> <p class="ql-block">见山石为一太湖石,取“开门见山”之意,上刻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书法家孔继凍的手书诗文。</p> <p class="ql-block">见山堂取义于“开门见山”,是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孟庙、孟府找了家餐厅用餐,稍作休息准备一会儿去邹城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