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游

微光

<p class="ql-block">上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庆龄墓园。20250402.</p> <p class="ql-block">上图:邓小平题写宋庆龄纪念碑文。</p><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29日,宋庆龄纪念碑竖立在宋氏墓地陵园主干道上,碑高3.3米,宽5米,厚0.3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爱国主义 民主主义 国际主义 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30个镏金大字,背面3332字的碑文概括记述和评价了宋庆龄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上海宋庆龄墓园纪念碑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墓园宋庆龄雕像。</p><p class="ql-block">宋庆龄墓,位于上海市宋园路,宋氏家族墓占地263平方米,于1932年建,1981年,宋庆龄安葬在其父母墓的东侧。20250330.</p> <p class="ql-block">上图:墓园宋庆龄雕像近景。</p><p class="ql-block">宋氏墓地面积约263平方米,宋庆龄父母宋耀如和倪桂珍合葬墓居中,宋庆龄墓位于东侧,与其平行的西侧是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墓。</p><p class="ql-block">,墓后为小山坡,遍植中山柏、龙柏、雪松等常青树,墓地四周环植宋庆龄生前喜爱的丁香、玉兰、紫薇、杜鹃等树木花卉。</p><p class="ql-block">墓前广场上立有宋庆龄汉白玉雕像。墓地南端为可容纳千人举行瞻仰活动的纪念广场,面积为2880平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上图:宽阔的宋庆龄墓园广场,可以容纳2000多人举行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宋庆龄墓园广场前。</p><p class="ql-block">宋庆龄汉白玉雕像高2.52米,基座高1.1米。宋庆龄身穿旗袍,外套出访锡兰时穿的圆翻领上衣,头挽发髻,慈祥笑对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中间是宋嘉树倪桂珍墓,右边是宋庆龄墓,左边是宋庆龄保姆墓。宋庆龄五个兄弟姐妹逝世后,都葬在美国,没有回上海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1916年,宋家在上海万国公墓买下了22个穴位的墓地,1932年,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建成,占地19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墓园全景。</p><p class="ql-block">中间墓为宋庆龄父母墓,右侧为宋庆龄墓,左侧为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墓。</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父母墓。</p><p class="ql-block">民国五年(1916年),宋家在上海万国公墓买下了22个穴位共计145平方米墓地。</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建成,占地19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1981年6月4日,遵照宋庆龄遗愿,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其父母墓的东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墓近景。</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墓全景。</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宋庆龄墓园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墓。</p><p class="ql-block">李燕娥(1911年10月10日-1981年2月5日),广东省中山县人,是宋庆龄的保姆,曾有短暂不幸婚姻。1927年7月17日,经人介绍给宋庆龄作佣人,从此她终身不嫁,忠心耿耿地服侍宋庆龄54年。</p><p class="ql-block">在李燕娥骨灰移送上海那天,宋庆龄支撑着病体,亲自把骨灰盒从自己的卧室里抱出来,步履蹒跚地从楼上一直送到门口的汽车上。</p><p class="ql-block">1981年宋庆龄临终前叮嘱后事:我死后将长眠于李燕娥旁,并要求:“墓碑和李姐要做同样的”。为此,她还专门画了一张草图。</p><p class="ql-block">就在李燕娥去世100多天之后,宋庆龄也离开人世。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就是现在的宋庆龄陵园。</p><p class="ql-block">陵园中间是宋庆龄父亲宋嘉树和母亲倪桂珍的合葬墓,东侧是宋庆龄墓,墓碑上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之墓”。西侧对称位置,是形状相同的李燕娥墓。墓碑上刻着“李燕娥女士之墓——宋庆龄敬立”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万国公墓宋庆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园纪念馆宋庆龄和少年儿童在一起群雕。</p> <p class="ql-block">上图:1913年5月,宋庆龄自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上图:1915年10月,宋庆龄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p> <p class="ql-block">上图:1915年10月26日,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婚誓约。</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结婚礼服。</p><p class="ql-block">1915年,宋庆龄要嫁给孙中山,她父母坚决反对,宋庆龄抗命与孙中山结婚。婚后宋家陪嫁宋庆龄结婚礼服。</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氏三姐妹左起:宋霭龄、宋美龄、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上图: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母亲倪桂珍结婚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在上海出生,图为母亲倪桂珍怀抱年幼的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倪桂贞(1869~1931),江苏川沙(今属上海)人,明末清廷重臣大学士徐光启后裔,上海諀文女塾毕业,擅长数学和音乐。</p><p class="ql-block">1887年,倪桂贞与宋耀如结婚,育有三女三子:蔼龄、庆龄、美龄、子文、子良、子安。</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与宋家在莫利爱路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合影。后排左起:孙中山、宋庆龄、倪桂贞;后排右起:孔祥熙、宋蔼龄、宋美龄;前排中央:宋子文。</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苏州哥河畔四行仓库。</p><p class="ql-block">八一三淞沪抗战,自1937年8月13日始,历时三个多月,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中国投入海陆空兵力75万,伤亡30万左右。日军动用兵力25万,伤亡6万多。官兵前仆后继同仇敌忾,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是抗日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一幕。</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26日,中国军队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率领所部420余名官兵(外界称之为"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抗击,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上图:全国文物四川仓库。</p><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日军只能从仓库的西面和北面进攻,仓库西墙成为日军火力最密集方向,墙体上留下了炮弹枪弹孔。</p><p class="ql-block">2015年,对照文献档案历史照片,在现场勘测原有弹孔痕迹留存基础上,真实复原战后西墙原貌。</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川仓库正面。</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孤军营期间,日寇使用种种手段威逼利诱,妄图迫使孤军屈服,都遭到孤军官兵的严辞拒绝。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将军率士兵们早操时,被日伪收买的四个叛兵刺杀身亡,年仅37岁。消息震惊全国,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追悼谢晋元将军。</p> <p class="ql-block">上图:苏州河南岸四行仓库模型图。</p><p class="ql-block">随着八一三淞沪抗战进入尾声,四行仓库所在的闸北已全被日军占领,到处悬挂着血腥的太阳旗。10月28日晚,中国童子军女队员杨惠敏冒着危险进入四行仓库,将一面国旗送到四行守军手中。29日清晨,当四行仓库楼顶缓缓升起国旗时,沿河岸观战的上海民众激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上图:谢晋元和所辖四个连长合影,后排左起邓英、雷雄、上官志标、唐棣。</p><p class="ql-block">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公共租界当局要求"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退。国民政府权衡再三,下达撤退命令。1937年10月31日凌晨,谢晋元率"八百壮士"退入公共租界,上海民众自发聚集,夹道迎送。</p> <p class="ql-block">上图:谢晋元将军墓。</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31日凌晨,四行仓库守军奉命全部撤离,进入公共租界,被租界当局滞留在胶州路兵营。四行孤军坚贞不屈,继续进行抗日斗争,保持了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日本侵略者视谢晋元等爱国官兵为眼中钉。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不幸身亡。社会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以纪念和缅怀这位抗日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上图:谢晋元将军墓后来迁移到宋园路名人公墓里20250402.</p> <p class="ql-block">上图:谢晋元将军像。</p><p class="ql-block">战前谢晋元为中校团副,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授少将军衔,衡山忠烈祠堂内立有他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上图:各届欢迎从巴布亚新几内亚归国的34名孤军营官兵回到上海,中坐者为谢晋元将军的夫人谢维诚女士。</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28日,日军从公共租界当局手中接管孤军营,将孤军官兵分散至南京孝陵卫、杭州南星桥、安徽芜湖裕溪口,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孤军官兵同日伪势力作斗争,不少孤军官兵逃离魔掌继续抗战。1945年抗战胜利,幸存的孤军官兵在上海重聚。</p> <p class="ql-block">上图:四行仓库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28日天亮后,日军又发动袭击,我军居高投弹,毙敌数名。紧接着,敌机盘旋而来,再次被我军以平台上的两挺高射机枪打退。谢晋元命机枪手从四行仓库楼顶平台居高临下压制敌人,消灭其有生力量,并亲手击毙2名敌兵。28日下午3时至5时,又成功打退日军两次进攻。四昼夜坚守中,四行孤军击退日军前后十余次进攻,毙伤敌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上图:国民政府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龙华监狱旧址前。</p> <p class="ql-block">浦东夜景。20250331.</p> <p class="ql-block">外滩汇丰银行大楼。20250331.</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博物馆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人,代表全国党员994人。大会通过了系列决议,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四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四川北路公园内,总面积3040平方米,陈列面积184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大学旧址“广吉里”老照片。</p><p class="ql-block">1922年10月,上海大学改组成立,这是一所国共共同创办的新型革命学校。校长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23年春,邓中夏受中共中央委派,出任上海大学校务长,主持日常工作。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陈望道任中国文学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萧楚女、杨贤江、沈雁冰等先后在校任教。上海大学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革命干部、发展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四大”执行委员名单。</p><p class="ql-block">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p><p class="ql-block">候补委员: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p> <p class="ql-block">上图:参加中共“四大”代表左起: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林育南、周恩来、陈潭秋、朱锦堂、彭述之。</p><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四大”代表照片。</p><p class="ql-block">左起:李立三、李启汉、李维汉、王荷波、项英。</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国共产党“四大”议程。</p><p class="ql-block">主持人:陈独秀;</p><p class="ql-block">秘书长:彭述之;</p><p class="ql-block">记录员:郑超麟、张伯简;</p><p class="ql-block">1,推举大会主席团.开幕;</p><p class="ql-block">2,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作关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的报告;</p><p class="ql-block">3,听取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的报告;</p><p class="ql-block">4,陈独秀代表上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p><p class="ql-block">5,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情况;</p><p class="ql-block">6,组织审查草案委员会,通过11份议决案;</p><p class="ql-block">7,发表《中共四大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p><p class="ql-block">8,发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宣言》;</p><p class="ql-block">9,修改党章,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p><p class="ql-block">10,选举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11,闭幕。</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四大”中央执行委员会分工情况图。</p> <p class="ql-block">上图: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p><p class="ql-block">维经斯基(1893-1953),俄国人,1920年4月作为俄共(布)代表到中国,建立了同中国共产主义者的联系,帮助中共建党,长期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指导并出席中共四大、五大。大革命失败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1953年在莫斯科病逝。</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四大”会址上海虹口区广吉里楼房模型图。</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四大”遗址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遗址,在上海虹口区宝兴路254弄处。原建筑在抗日争战时期被日本飞机炸毁,现在原址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上海中共“四大”遗址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多伦路“海上旧里”牌坊。</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名人荟萃的虹口多伦路老街。</p> <p class="ql-block">多伦路210号,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建筑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气势壮观,建筑平面呈凸字形。</p> <p class="ql-block">上图:柔石雕像(1902-1931)。</p><p class="ql-block">柔石为左联五烈士之一,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致力文学活动,为左联执行常委兼编辑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上图:作家丁玲(1904-1986),1933年曾居住虹口。</p> <p class="ql-block">上图:郭沫若(1892-1978)。</p><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为新文化运动巨匠,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两次居住虹口。</p> <p class="ql-block">上图:沈尹默(1883-1971)</p><p class="ql-block">沈尹默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诗人、书法家。浙江吴兴人,1946年定居虹口海伦路504号,直至1971年春病逝。</p> <p class="ql-block">上图:文学家冯雪峰(1903~1976)。</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文艺理论家、诗人,浙江义乌人。二十至四十年代曾三次寓居虹口。</p> <p class="ql-block">上图:多伦路基督教鸿德堂。</p><p class="ql-block">鸿德堂1928年田美国北长老会资助与中国信徒捐款建造,教堂平面长方形,二层为礼拜用大厅。大厅为巴西利卡式,教堂外部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殿宇风格,局部处理中西结合,入口处有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楼阁式,覆盖重檐四方攒尖顶。外墙以青砖砌筑,并有仿木结构的红色混凝土柱,檐下绘彩画,室内中厅、侧廊间采用券柱、门窗洞口一部分也来用半圆券。</p><p class="ql-block">作为基督教堂,外观采用中国传统样式,较为罕见,1994年教堂被列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上图:多伦路作家茅盾雕像。</p> <p class="ql-block">上图:多伦路鲁迅和青年人交谈雕塑。</p><p class="ql-block">鲁迅最后十年(1927~1936)在虹口度过,鲁迅与虹口有着深厚的渊源。</p><p class="ql-block">多伦路鲁迅小道长千余米,围绕鲁迅先生在虹口工作生活足迹,选取与鲁迅有缘的场所,其中包括故居、文化旧址等。</p> <p class="ql-block">上图:多伦路民国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多伦路老楼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多伦路内山书店旧址。</p> <p class="ql-block">上图馆:大陆新村鲁迅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上图:大陆新村9号鲁迅故居。</p><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11日鲁迅迁居于此,1936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虹口大陆新村著名作家茅盾故居。</p> <p class="ql-block">上图:虹口鲁迅纪念馆雕像。</p> <p class="ql-block">上海虹口鲁迅纪念馆,周恩来题写馆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虹口鲁迅公园鲁迅雕像。</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鲁迅(1881~1936)雕像前。20250401.</p> <p class="ql-block">上图:全国重点文物鲁迅墓,毛主席题写“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中共二大会址。</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二大的正式代表共12人。大会起草和通过一系列决议,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一条光明道路。</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雕塑。</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选举出党的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姓名不详)。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张国焘分管组织工作,蔡和森分管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采取严格保密措施,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大会共进行了八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p> <p class="ql-block">上图:1922年中共党员分布图。</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时,全党共有195名党员,分布在全国八个省市和美法德日俄五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二大”三位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一个支部。</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市南成都路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中共二大会址辅德里625号门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中共二大会址门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中共二大会址门前。</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成就:</p><p class="ql-block">1,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p class="ql-block">2,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p><p class="ql-block">3,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p><p class="ql-block">4,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对工人运动、青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5,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p><p class="ql-block">6,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二大”会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一楼客房。)</p><p class="ql-block">参加中共二大的代表是:</p><p class="ql-block">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还有一人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毛主席也接到参加中共二大的通知后,来到了上海。但毛主席不慎将地址丢失,当时共产党处于秘密状态,他多方找寻无果,只得返回湖南。</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二大会址手绘一层二层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辅德里胡同巷道。</p> <p class="ql-block">上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西湖会议油画。</p><p class="ql-block">1922年8月29至30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为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方针,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了必要准备。</p><p class="ql-block">缝制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衬衫上的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命令,要求中共中央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马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p><p class="ql-block">注意:共产国际用命令给予中共指示。</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雕塑群像。</p> <p class="ql-block">上图:上海著名建筑武康路大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