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4月15号下午离开菏泽牡丹园继续返程,五点钟下高速入住聊城。次日早饭后游览了聊城水上古城。</p><p class="ql-block">聊城水上古城是一座浮在水面的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四月中旬的聊城春意正浓,护城河边的柳树抽出新芽,东昌湖面泛着粼粼波光。这座被6.3平方公里水域环绕的方形古城,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明清时期重建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国北方罕见的「水上古城」。</p><p class="ql-block">车停在了东门停车场,从东门进入古城,参观了“卫仓”。</p> <p class="ql-block">“卫仓”是明清时期军用粮仓,明朝洪武年间,平山卫指挥使司设于卫仓街南首路西,而平山卫的仓库设在卫仓街的中段。1950年改为聊城监狱,1984年至1985年间,所拘捕的犯人全部羁押到新看守所,该监狱停止使用,改为家属院。</p><p class="ql-block">以历史格局复建后,对其内建筑进行合理的功能设置,主要为古粮仓、冷热兵器展示。</p> <p class="ql-block">出了卫仓大门右拐直走就到了光岳楼。沿着青石板路漫步,看老居民在四合院里侍弄花草,恍然有种穿越时空的错位感。</p><p class="ql-block">棋盘式街巷完整保留着明清格局,光岳楼、七贤祠等20余处古迹如珍珠散落。</p> <p class="ql-block">契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契约从原始社会的早起萌芽阶段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 ,契约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形式,即口头契约、实物契约、文书契约。至今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仍在使用,不过重大交易还是以文书契约使用最多、最广泛。</p> <p class="ql-block">契约的种类有一个从少到多的漫长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制的不断改变、人际关系的不断变换以及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不断增加。从原来为政治和经济的分配而定的简单的实物契约,发展到有文字记录的赏赐契约,再到后来的各种类型的买卖契约、分家契约、过继契约、典当契约、抵押契约等,不下几十种。这些契约都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原县衙遗址改造的展馆里,藏着500多件从明代到民国的「纸上诉讼」。最珍贵的是清道光年间《运河疏浚合约》,详细记载着沿岸十三村如何分摊治河银两,连「每户出壮丁几人、管饭几顿」都写得明明白白。这些泛黄文书像X光片,清晰照见古代乡村自治的真实模样。</p> <p class="ql-block">范筑先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西北角的四合院里,抗日名将范筑先的故事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范筑先,1882年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他自幼读书,成绩优异。后丧父辍学,为人推车运粮。稍长,弃农从军。辛亥革命后,历任中央陆军第四师连、营、团、旅长,西北军冯玉祥部第13军少将参赞。九一八事变后,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部少将参议,临沂、沂水县县长。1936年,任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虽长期在旧军政界任职,但一直爱国爱民、清正廉明,深受部下和百姓的拥戴和敬重。</p><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范筑先两次拒绝韩复榘南撤令,在鲁西北勇敢地举起抗日旗帜,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守土抗战,创建了广阔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11月中旬,日军进攻聊城。他率守城军民殊死抗击,身先士卒,直至壮烈殉国,以一腔爱国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英雄壮歌。</p><p class="ql-block">范筑先抗日殉国,举国痛悼,百姓追念。为永远纪念这位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88年,经中央、省主管部门和原中共聊城地委、行署批准,原县级聊城市建立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2024年9月,聊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退役军人事务部有关部署要求,将范筑先烈士纪念馆重新进行布展陈列,并对设备设施提升改造。以此次提升展陈为契机,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必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介绍了他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斯人远逝,音容宛在,公之忠烈,来者可追。</p><p class="ql-block">范筑先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聊城大地,把一片丹心献给了国家民族,不愧为一代英豪。他崇高的爱国精神永放光彩,他精诚的团结风范永驻中华,他英勇的抗日壮举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海源阁。</p> <p class="ql-block">清代是我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的巅峰时期,著名藏书家灿若星辰,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海源阁藏书近四千种,二十八万余卷,改变了我国古代藏书中心偏于东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并称清代四大藏书楼。</p><p class="ql-block">自《学记》一隅的局面,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p><p class="ql-block">,湖州陆氏“皕(bì)宋楼”,海源阁由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海源之名取“先问后海”之语,蕴含着兼收并蓄、溯流追源之意。</p><p class="ql-block">因此,海源阁藏书在内容上以经、史为主,重视四经四史的收藏,而名其室日“四经四史斋”;在版本上则尤重来元回刻,所藏宋元珍本四百余种,逾万卷,其藏书之精之富沩海内外学者所仰慕。</p> <p class="ql-block">这座清代藏书楼堪称文化地标,创始人杨以增曾任江南河道总督,利用职务之便收集了20余万册古籍。</p> <p class="ql-block">如今楼内虽无原藏(珍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但复制的《海源阁书目》显示,当年这里藏有宋元珍本464部,连皇家文渊阁都派人来抄书。</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古城的街巷,明代城墙砖缝里钻出的蒲公英与共享单车并置,海源阁的雕花窗棂映着奶茶店的霓虹灯箱。</p> <p class="ql-block">这座活着的古城没有刻意复古,只是从容地让千年时光沉淀在每一块砖石、每一卷文书、每一段口口的故事里。</p><p class="ql-block">(2025.04.16.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