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觅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战华工与青岛》</b></p><p class="ql-block"> 历史故事连载</p><p class="ql-block"><b><i> 硝烟四起 德商撤资逃离</i></b></p><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忙于备战,无暇东顾,青岛的城市发展步伐嘎然而止,日本帝国虎视眈眈,磨刀霍霍。战前,一些敏锐的德国人嗅到了不祥的味道,纷纷停产撤资,逃离这个是非之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3年春,位于沧口的青岛德华缫丝厂,也在报纸上刊登消息,声明卖厂。该厂创办于1902年,是青岛最早的纺织企业,占地350亩,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且拥有独立的发电和供暖系统。鼎盛时期工人达1700多人,产品全部销往欧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德华缫丝厂正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13年8月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下野来青,离开政界后他打算投身发展实业。当时,青岛尚无纺纱厂,棉纱、棉布全部依赖进口,他决议买下这座工厂,建立“青岛华新纱厂”。经多次商谈,最终以大洋30万银元成交。据说,当时避居青岛的前清翰林院编修徐世昌(后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曾入股成为华新纱厂的大股东。</p> <p class="ql-block"> 周学熙买下工厂后,立即组织工匠改建厂房,并委托德商瑞记洋行订购英国阿瑟利斯纺纱机5000锭,及全套配套设备。</p> <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欧战爆发,青岛华新纱厂设备尚未运到,英德交恶,民间契约失效。不久,日本封锁青岛海面,对德宣战,青岛市内人心惶惶,建厂事宜被迫中止,青岛第一家民族纺织企业被战火扼杀在摇篮中。</p><p class="ql-block"> 为避战乱,周氏一家迁居天津,工厂大门紧锁无人管理。当年七、八月间,青岛火车站人满为患,车票一票难求,若不提前预约,根本无法成行。</p> <p class="ql-block"> 人们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扶老携幼乘车乘船逃离青岛。据统计,除军人约五千人以外,当时在青岛居住的2069名德国人,大多离开了青岛,有的返回德国本土;有的赴北京、天津、济南等地暂避观望。</p><p class="ql-block"> 也有一些人执意留下来,她们想陪伴自己的丈夫,保卫家园。据1915年2月美国驻青岛领事透露:“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共有420名德国人留在青岛。”</p> <p class="ql-block"> 日德战争爆发前夜,青岛欧人区昔日繁荣风光不再,德国人经营的洋行、货栈已是人去楼空,场景悲凉:为免遭战争之苦,许多华人也相继逃离了青岛,据《胶澳志》记载,当时仅李村区就有12000多人逃往外地避难…… </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