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访重庆建川博物馆

天行健

每次乘车经过鹅公岩鹅公岩长江大桥旁,都看到这样一尊“冒着敌人的炮火”的军人雕塑,大致知道,这大桥下面,有一个建川博物馆,这建川博物馆是有故事的。 那天,有时间有机会,决定去探访这个博物馆。<br> 七转八拐到了到了桥下,仰望这个碑及雕塑的全貌,碑上一面写着重庆建川博物馆,另一面重庆抗战兵工厂旧址,碑上的雕塑是一名战士手握机关枪,他象征着勇敢和胜利。 建川博物馆,这名字听来便觉情怀和担当。建川者,建在川上宜宾。樊建川当兵、为官、经商,转身投资博物馆事业,用文物书写民族记忆,被誉为 “中国民间博物馆第一人”。 在重庆中梁山的鹅公岩山麓褶皱的洞穴里,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重要的兵工生产基地,现存 51 个防空洞。建川博物馆在这里中建成的8个主题博物馆,分布在24个防空洞中。这是中国首个建在在洞穴中的博物馆聚落。 这些防空洞曾汉阳兵工厂西迁重庆的旧址,也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厂的所在地。 <br><br> 我们进入第一个展馆就是兵工署第一工厂旧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共有三个防空洞,洞洞相通,旧址为史,空间即展品。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陈列馆”,而是一座活着的工业遗址。锈迹斑斑的厂房、幽深的防空洞、斑驳的机床基座,甚至墙上残留的“安全生产”标语,都是展品本身。穿行其中,仿佛仍能听见70多年前机床的轰鸣、以及轰炸机掠过时的尖锐警报。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洋务运动产物,张之洞创办,原址湖北汉阳,曾生产“汉阳造”步枪(仿德国88式),是当时中国最核心的军工基地。 <br><br> 1938年 武汉沦陷前的,汉阳兵工厂紧急南迁,主要设备、技术人员分批次转移至重庆,并入国民政府兵工署体系,改组为第21兵工厂。 选址中梁山的鹅公岩山麓(现博物馆所在地),利用山洞、防空洞隐蔽生产,成为战时中国最大的步枪、机枪制造中心,月产武器可装备一个师。 重庆大轰炸期间,兵工厂转入地下生产,深藏在鹅公岩的洞穴之中,成为抗日烽火中不可或缺的兵器之源。<div> 洞壁回响着的是历史的呼唤,是兵工们不屈不挠的锤打声,每一件“汉阳造”都是对胜利的渴望与坚守。</div> 博物馆完整保留了当年的防空洞体系,幽长的隧道内复原了机床布局。 展柜里陈列的不只是步枪、炮弹,还有车床、钻头、量具,甚至工人的饭盒、工资单。这些物件拼凑出一个残酷的真相,战争不仅是前线的厮杀,更是后方千万双手在钢铁与火药中的挣扎。<br> 展览用大量的老照片聚焦普通工人,他们如何在轰炸中坚持生产,如何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的冰冷。<br><div>  他们制造的武器或许早已锈蚀,但他们的影子仍烙在这座工厂的砖缝里<br></div> 这里展示的是工业悲壮史,在日军轰炸下坚持生产,工人“白天躲警报,夜晚赶工”,用血汗填补装备差距。<br> 这座博物馆的展品大多冰冷,但参观结束时,你会错觉那些机床仍有余温。大量武器在此生产并运往抗日前线,见证抗战历史,见证了 洞穴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承载着深厚的抗战文化底蕴,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br>  <br> 岁月流转,战后的它再次蜕变,融入新中国建设的洪流,见证时代的更迭与技术的飞跃。<div> 这些机器也是中国工业化的活化石:从晚清引进德国技术,到抗战自主改良,再到新中国军工基础,这条生产线串联了近代工业的挣扎与突围。 </div> 抗战胜利后,第21兵工厂部分产能回迁,重庆旧址仍保留生产至20世纪后期,最终转型为工业遗产。 这些工业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生产和技术水平,是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建川博物馆将这些工业遗产按文物保存与展出, 赋予工业遗产新的活力和功能。<div> 防空洞内,不再是硝烟与火光,而是文物与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低语,每一道光影都是对过往的温柔抚摸,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div> 我们在这时空的交汇点,聆听那穿越百年的兵工乐章,感受那份永恒的抗争精神,与这段不朽的历史,悄然对话。 在鹅公岩桥上回望“冒着敌人的炮火”雕像,更明白了这座博物馆的可贵。<br><br> 以和平之名,汇聚战争的残痕;向未来而行,铭记往昔的训诫。<br><br>  致敬樊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