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府下寐叟翁

明月(壑韵)

<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暮春时节,我独骑来到嘉兴站南的沈曾植故居。这次旅行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位晚清通人的卓越才华与深远影响。白日高悬,我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那世内世外的圣境中。</p> <p class="ql-block">漫游嘉兴,探访沈曾植故居,我心中满是敬意与期待。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嘉兴的美景,更让我对沈曾植的学术成就和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从运河畔的梅湾街一路向北,道路整洁店铺楼阁古色古香风景如画。沈曾植故居坐落于嘉兴府衙西边,一窜孤院三进二层木楼,四面围廊相通,牌窗林立,树影婆娑夕阳将最动人的余辉洒向这文化气息浓厚的庭院。几只归宿的响鸽在这森严的屋脊上徘徊,不一会儿又飞走了。这里,是沈曾植卸任归乡后遗养天年的新筑,是他最后专研学问成为晚清“通人”的最后归宿。这里还体现了其在诗词、书法等多方面的深厚造诣。进入故居,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那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越地文胆</b></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遗老</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一隅,木制展台静静地靠在墙边,上面摆放了几份文件材料,供参观者阅读了解相关内容。这些资料仿佛是沈曾植思想的缩影,让人不禁驻足细看。</p> <p class="ql-block">一幅木板上刻着黑色书法作品,字体流畅有力。右侧的小楷文字说明了沈曾植主修《浙江通志》的手稿藏于嘉兴图书馆,并附有手稿照片及详细介绍。这不仅展现了沈曾植的学术贡献,也让人感受到他对浙江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墙上悬挂着一排大字书法作品,“宋文”落款可见于右下角。这些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沈曾植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传递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展示室内,书法作品与历史文献交相辉映。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书法,其中“中不外疏起坐弹琴”等诗句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沈曾植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传递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多份古代文献被陈列出来供参观者欣赏,包括王国维著书的手抄本及沈曾植主持修纂《浙江通志》时的部分手稿,并附有关于其学术贡献的文字说明。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也见证了他与同时代学者的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本古籍《七曜攘灾诀》,旁边有一段介绍沈曾植对乐律音韵考证成就的文字说明。这本古籍不仅体现了沈曾植在词曲、乐律等方面的贡献,也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还有不少珍贵的手稿和书籍,如《七曜撮实诀》等古籍。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沈曾植在词曲、乐律等方面的贡献,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展示的是关于诗书巨擘的文字解说牌匾,背景以红色为主色调,左侧竖排大红“诗书巨擘”四个醒目汉字,下方白色英文翻译与中文对照叙述沈曾植作为清代书法家代表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这不仅体现了沈曾植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彰显了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沈曾植诗词上的创作造诣极高,在晚清达到了极高的境地,并被推崇为“同光体之魁杰”。他博学多才,精通儒道藏史籍,其诗作丰富而富有韵味;同时作为书法大家,他在变古为新的基础上开拓了乾嘉以来学人的书法格局。</p> <p class="ql-block">沈曾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诗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誉为“同光体之魁杰”。通过阅读他撰写的各类著作,可以感受到他在佛典、儒道藏史籍等领域广博的知识面。</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还特别介绍了沈曾植对后辈学者的提携与指导。例如,王国维名著《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就是在沈曾植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整个参观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尊铜制雕像。它静静地伫立在室内环境中,双手合十捧书,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古朴的气质。这正是沈曾植一生追求学问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一本诗集中的一页展示了《小孤山》等五首诗词及其注释与背景资料。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沈曾植的诗学造诣,也记录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文字说明。这些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沈曾植的书法技艺,也传递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一幅图像描绘了一个穿着长袍的老者形象,手持书籍或卷轴状物品,站立姿态显得庄重而沉稳。这不仅展现了沈曾植作为一代大儒的形象,也传递出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沈曾植被誉为中国近代的大儒士,因其广泛涉猎地理法律医学等学科知识以及深厚的学术成就与诗歌艺术修养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还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改革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此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沈曾植多方面的学术造诣,包括学志广博、诗词金石无所不通等,在晚清政坛上的贡献以及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一段关于沈曾植词曲功力独到的文字介绍,并展示了《曼陀罗庵词》的手稿封面及部分手稿内容。这不仅体现了沈曾植在词曲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关于沈曾植有关嘉兴诗咏选录的手稿集锦,包括《还家杂诗》等作品,并附有详细的注释与说明。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沈曾植的诗学造诣,也记录了他对家乡嘉兴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海日楼诗词手稿的一部分,《归里作》,展示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的作品及背景介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沈曾植的诗学造诣,也记录了他对家乡嘉兴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一条长廊展示着历史文物与文献资料,墙壁上悬挂着多幅介绍文字及照片;走廊中央有一尊雕像矗立其中,在灯光照射下显得庄重肃穆。这不仅记录了沈曾植的生平事迹,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大儒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展示了“晚清大儒”四个金色汉字,并附有一段关于学术地位的文字介绍。这不仅体现了沈曾植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影响,也展现了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显示了一个大藏经的部分章节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字注释。这不仅体现了沈曾植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影响,也展现了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电视屏幕上显示着《传灯录》的文字资料与书法作品。这不仅展现了沈曾植作为一代大儒的形象,也传递出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电视屏幕上展示着一幅佛寺壁画,画面色彩鲜艳,描绘了许多佛教形象与场景。这不仅记录了沈曾植的生平事迹,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大儒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电视屏幕上展示着一本古籍《七曜禳灾诀》,旁边有一段文字介绍沈曾植对词曲、乐律等方面的考证成就。这不仅体现了沈曾植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影响,也展现了他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显示了一个蓝色背景上的沈曾植雕像以及其生平简介文字。这不仅展现了沈曾植作为一代大儒的形象,也传递出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画面展示了一个传统的中式庭院建筑,门上悬挂着“海日楼”的牌匾。这不仅记录了沈曾植的生平事迹,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大儒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图像呈现的是手写体诗词及印章图案,并标注标题“海日楼诗稿”。这不仅展现了沈曾植作为一代大儒的形象,也传递出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谁接孤踪</b></p> <p class="ql-block">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故居内的走廊和展板设计别具匠心,虽没有曲径通幽的别致,但回廊相通,起居学习甚是方便,偶抬头一掠那一方天空,让人也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墙壁上的书法作品还是电子显示屏播放的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沈曾植作为一代大儒的地位与影响力。此次独骑之旅虽已结束,但沈曾植的精神与才华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