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眉户《屠夫状元》这出戏中,党凤英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唱段,原唱词如下:银灯结彩花呀花成双</p><p class="ql-block">玉婵移步过呀过东墙</p><p class="ql-block">夜阑人杳更漏响</p><p class="ql-block">万籁悄悄静</p><p class="ql-block">百鸟入梦乡</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百鸟入梦乡</p><p class="ql-block">母亲灯下依呀依寒窗</p><p class="ql-block">针针线线多慈祥</p><p class="ql-block">她把那万端愁绪千般痛</p><p class="ql-block">溶作千缕爱</p><p class="ql-block">为兄补衣裳</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为兄补衣裳</p><p class="ql-block">胡兄忠厚堪敬仰</p><p class="ql-block">救我母女得同堂</p><p class="ql-block">女孩儿常怀他日想</p><p class="ql-block">以德报德本应当</p><p class="ql-block">胡兄自幼无依傍</p><p class="ql-block">孤草萋萋熬冰霜</p><p class="ql-block">说什么手艺卑贱低人下</p><p class="ql-block">我看他比那纨绔子弟强</p><p class="ql-block">明月当空挂天上</p><p class="ql-block">怎不见胡兄转回乡</p> <p class="ql-block"> 纵观全段唱词,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意思,即:天黑了,房子里已经点亮了一盏灯,外面的月亮也慢慢升起来了,寂静的夜晚杳无人声,只能听到更漏在响,那些唧唧喳喳的小鸟们也都进入了梦乡。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党凤英和母亲还在等候着外出未归的胡山。母亲在灯下给胡山缝补着衣服,而党凤英作为一个妙龄少女,面对这样一个忠厚老实、富有爱心的兄长陷入了沉思……. 最后两句唱词:明月当空挂天上</p><p class="ql-block">,怎不见胡兄转回乡,再一次点明了主题,夜已经很深了,胡兄咋还没有回来?表现了党凤英焦急等待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如果您对上边这段唱词的理解和我一样,那么问题来了。第二句唱词“玉婵移步过呀过东墙”,其中的玉婵是什么意思?它指代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和个别专业老师以及一些资深戏友进行过交流,大致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是玉蝉。我查过一些资料,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古代青年男子也有把用玉雕刻的蝉送给自己心仪的女子,作为定情之物。所以后来也有人用玉蝉来指代性情高洁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种意见是对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句唱词中的玉蝉自然指代的就是党凤英自己。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古人讲话一般都很谦虚,特别是自称的时候用的都是谦称,而说别人的时候用的都是敬词,那么党凤英在这里如果用玉蝉来指代自己,说自己是性情高洁的女子显然是不妥的,也不符合古人说话的习惯和方式,这是其一。其二,玉蝉移步过东墙,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党凤英自己从这个房间慢慢踱步到另一个房间,那为什么不说成“玉蝉移步过东房”而要说成“玉蝉移步过东墙”呢?试问一下,一个“房”字,一个“墙”字哪个字更适合?而且还不影响唱词的“韵”。况且正常人一般都不会过墙而行,除非是小偷。</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把字用错了,用别了,应该是“玉蟾”。因为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宫中住着一只蟾蜍,而且月亮本身也被视为一种玉质的光辉,所以“玉蟾”一词常常被用来指代月亮。那么唱词“玉蟾移步过东墙”的意思自然指的就是月亮开始慢慢升起来了,已经越上了东边的墙头。如果说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这段唱词的最后两句再次点明主题的说法也就能讲得通了,明亮的月亮由刚才的越过东墙,现在又升到头顶当空了,表明夜已经很深了,党凤英在非常焦急地等待胡山回家的心理状态。</p> <p class="ql-block"> 两种意见虽然各不相同,而且都有各自的论据作为支撑,但是艺术这玩意没有完全的对和错,正如朱光潜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一文中说,在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很难用绝对的标准去评判。那么究竟是“玉蝉”还是“玉蟾”,您说了算,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