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张伯琮为再版明·艾南英《天佣子集》作序及译文

禺草号汉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伯琮《天傭子集·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南英</div><br>明文自万历中叶以后,士习日敝,禅悦盛行,置圣经贤传诸儒理解于不问,率皆掇拾佛老庄列一二幻妄之语以为新奇秘宝,互相师授,江河日下,沦胥莫砥。其为世道人心之陷溺,可胜悼哉!<br>东乡艾千子先生,起自西江。与同时陈大士、罗文止、章大力三先生者,星联趾错于数百里内,羽翼唱和,力挽颓波,使海内之士翕然宗之。而东乡尤手提铃铎,醒厥聋聩,不惮大声疾呼,以树天下之的。使学者知有圣贤,知有传注。启、祯二十余年间,如云间、嘉鱼、宜壑、陶庵后先迭出,与震川、紫溪诸先正颉颃相望,皆东乡先生一人力也。先生定待诸书,既津梁后学。先生之文,复才气踔越凌厉,仿佛震川,与大士先生相伯仲,其古文辞亦然。余童而习之,素怀仰心。今来守是邦,适值先生之孙为珖重锓先生之集成,余得附名其上,有厚幸焉。然先生之可重者,不独以其文也。当时吴会复社诸君子树帜东南,与先生争执牛耳,几如朱陆异同之讼。及乎霜陨草落,蒲柳先零。先生以盛名重望,卒难一第,乃感愤伤时,志同罗隐,文章气节,竟为前代完人。呜呼,其可哀也已,其可哀也已!则以先生之文,维挽明季之衰可;即以先生之文,黼黻润色我朝之盛,亦无不可。是为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艾南英的塑像</h3><div><br></div><div>【译文】</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伯琮《天傭子集·序》</div><br>自从明朝万历中期以后,读书人的风气日益败坏,崇尚佛教禅宗的风气盛行,人们把儒家经典、贤人的传述以及诸位大儒的阐释抛在一边,不闻不问,都只是摘取佛教、老子、庄子、列子等书中一两条虚幻荒诞的语句,把它们当作新奇的珍宝,相互之间传授学习。(这种风气导致)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坏,如同江河日下,陷入混乱却没有力量可以阻止。它对社会道德和人心的腐蚀,实在是令人无比悲痛啊!<br>东乡的艾千子先生,出身于江西。他与同一时期的陈大士、罗文止、章大力三位先生,在几百里的范围内如星星般相互呼应、错落分布,他们相互支持、唱和,努力挽回衰败的风气,使得天下的读书人一致尊崇他们。而东乡的艾千子先生更是亲自振铃发声,想要唤醒那些糊涂无知的人,他不怕大声急切地呼吁,来为天下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榜样。让做学问的人知道有圣贤的存在,知道有对经典的注释和传述。天启、崇祯的二十多年间,像云间、嘉鱼、宜壑、陶庵等地的才俊先后涌现,他们与归有光(震川)、魏校(紫溪)等前代的贤德之人相抗衡、相媲美,这都是艾千子先生一个人的功劳啊。艾千子先生审定刊行的各种书籍,已经为后来求学的人指引了道路。先生的文章,又才华横溢、气势凌厉,很像归有光(震川)的风格,与陈大士先生不相上下,他的古文辞也是如此。我小时候就学习先生的文章,一直心怀敬仰之情。如今我来此地担任官职,恰好遇到先生的孙子艾为珖重新刻印先生的文集,我能够在文集上附上自己的名字,实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然而,先生值得敬重的地方,不只是因为他的文章。当时,吴地的复社诸位君子在东南地区树立旗帜、扩大影响,与先生相互竞争、争夺文坛的主导地位,几乎就像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关于学术异同的争论一样。等到后来,就像霜打草枯,蒲柳之类的树木先凋零一样(复社等衰落)。先生虽然享有很高的名声和威望,最终却难以考中科举,于是他感慨愤怒、伤怀时事,志向如同唐代的罗隐一样。先生的文章和气节,最终成为了前代完美无缺的人。唉,这实在是太令人悲哀了,太令人悲哀了!那么,凭借先生的文章,用来挽救明朝末年的衰败是可以的;即使是用先生的文章,来为我们本朝的盛世增添光彩,也是完全可以的。因此写下这篇序文。<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守《四书五经大全》核心的艾南英</h3><div><br></div><div>注:艾南英(1583年12月30日——1646年9月19日) ,字千子,号天佣子,抚州府东乡县 (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明朝末年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天启年间中举人,策文讥刺权宦魏忠贤,罚停考三科。因深恶科场八股文章腐烂低劣,与临川人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等力矫其弊,以兴斯文为任,刻印四人文章,世人翕然赞同,人称临川四才子,或江右四家。清军南下,江西郡县尽失。入闽见南明唐王朱聿键,授监察御史。隆武二年,病卒。著作今存《禹贡图注》、《天佣子集》。艾南英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艾夏臣,官至兵部主事。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聪慧好学,7岁时作《竹林七贤论》。长大后,入国子监为诸生,好学不倦,无书不读,好欧阳修文。曾受教于古文名家、戏剧大师汤显祖,后与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一起致力于八股文的改革,人称“临川四才子”。《天佣子集》发源于六经,根据欧史醇于理而密于法。是集凡十卷。卷首有序七篇,及原刻编辑同辑参阅汇帙姓氏、原刻凡例等共十二条。卷一至卷四为序,共一百零一篇。卷五、六为书,共四十篇,卷七为序二十四篇,卷八为墓志、墓表、祭文二十三篇,卷九为传、行状、杂著二十篇,卷十为杂著二十一篇,卷末为附录;书三篇。南英反对七子,推崇唐宋之文。《天傭子集》只收文而未有诗,依文体分卷编次,其中序四卷,书二卷,碑、祝(贺序)一卷,铭文一卷,传疏一卷,杂记一卷,共计十卷。艾南英著作大多不存,据说他死前曾把自己著作付之一炬。此集系其孙伯玉、其曾孙季航于清初搜集编辑而成,卷前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伯琮序和高晙序,又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何德绎序。<br>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