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曹州书画院

倚松听涛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三十余年,每天忙忙碌碌,一直憧憬着退下来的生活,或去旅游,或去访友,或去摄影---。今年四月初,终于卸下工作的重担,顿感一身轻松。人间最美四月天,此时的菏泽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人们都忙着去各大牡丹园观赏牡丹。而我潜意识里第一个念头却是去看一看久违的曹州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原来,曹州书画院的美,一直深藏在我心里。</p> <p class="ql-block"> 曹州书画院之美,美在其景致如画</p> <p class="ql-block">  春日的书画院里游人并不多。入口处还是那熟悉的紫藤长廊,生长了四十余年的紫藤花开正盛,在廊架上流淌成淡紫色的瀑布,垂落的藤蔓编织着光影的密网。花瓣时有簌簌飘落,恍若某位仙人失手打翻了紫云盏,将整个花廊浸在陈年花酿里。高大的广玉兰和雪松葳蕤繁茂,如墨绿屏风般静立,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在青石板上跳着舞。</p> <p class="ql-block">  白墙红瓦间,牡丹盛开,如霞似锦。花香里氤氲着墨香,东厢房宽敞明亮的创作室里,一位年轻的画师正在挥毫泼墨画写意牡丹,似乎是大写意的笔法。宣纸上的朱砂未干,墨迹已经追着牡丹游走,深红浅粉的花影,跌入青瓷盏底,惊起一池涟漪;砚台边卧着半截松烟,微风吹来,香气与墨色在笔锋处缱绻,画师蘸取几钱春色,将浮动的暗香,锁进洁白的宣纸,晨光透过竹影摇曳的窗照进来,点点碎金在画案上流淌;汉服仕女图的衣袖间,忽然飞出几瓣嫣红,恰好落在未钤印的留白处。碑廊旁的几株银杏,春芽初绽,与碑廊上的牡丹诗词相映成趣,仿佛墨色未干的宣纸上跃动着自然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转过水声清越的喷泉,沿着碑廊徐行,读碑帖、品美文,赏美景。脚下蜿蜒的河水载着柳絮缓缓流淌。略有斑驳的石刻里藏着盛唐的平仄和两宋的婉转。一尾青鱼突然甩尾跃出水面,银鳞恰巧划破倒映的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大字行草"艳夺天下春"五个字,惊得正在觅食的不知名的水鸟缩起了细颈。水菠菜和苦草在碧波中舒展绿绸,睡莲墨绿的叶片下悠忽游过蝌蚪的身影。此中颇有陶渊明诗中真意,恰看到柳倩老先生所写"郑洛娇容誇国色,曹州妩媚世无双"之句,又想起外地客商常常提起"菏泽与洛阳牡丹孰美"之问,不禁心中暗笑,君子无所争,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吧。</p> <p class="ql-block"> 曹州书画院之美,美在笔墨丹青大师风骨</p> <p class="ql-block">  曹州书画院之美,更在于其承载的艺术精魂。</p><p class="ql-block"> 在河畔高大挺拔的雪松下,立着一方石碑,名为《曹州书画院碑记》,由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书丹,记录了曹州书画院的建院历程,其名誉院长和顾问包含了当时国内的很多书画大家。曾听明军院长说,建院伊始,这些大师大多在曹州书画院留下了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及作品所记载的关于牡丹的诗词歌赋也是曹州书画院的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  曹州书画院第一任院长是李荣海先生,副院长是张剑萍先生,创作部主任是上官超英先生,一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因为接待外地客商的缘故,我认识了李荣海先生,也对其人其事、其书其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植根传统,融古汇今,其书法意势豪纵,收放有致,空间张力强烈;草书则融合隶书与今草,线条高古浑凝,敛纵自如。最让我折服的是他的中锋用笔,线条既苍劲又灵动,墨色温润敦厚,章法跌宕多姿,若神龙遨游沧海。出身农家的他,常以高粱、玉米、丝瓜、牡丹等乡土风物入画,题材朴素却饱含对家乡的深情。他后来创建了李荣海美术馆,并把它捐献给了菏泽市政府。这里也成了我们招商部门的“风水宝地”,每有重大招商项目谈判陷入僵局,我们就搞起了书画院外交,在这里和客商谈书论画,缓和气氛,换换思路,先交朋友后谈合作。李荣海先生也不厌其烦,多次出来帮政府站台接待。此“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招数屡试不爽,像珠海英搏尔电气、深圳鲜绿园果汁等几个大项目都是在书画院洽谈及推进成功。珠海英搏尔电气的邓斌总,还请老先生指导学习书法,如今已小有成就了。</p> <p class="ql-block">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赏心悦目。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也时常在所谓的“丑书”和“馆阁体”之间迷茫。学颜易丑,学欧学柳却容易学成印刷体,千字一面,好看却没有个性,被人诟病;张剑萍先生的书法给我树立了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难得范本。其初临欧体,楷书峻秀,行书洒脱,篆隶古拙,尤以行草见长。他的书法随着年龄增长,字写得越来越有味道和老到。他也是首届菏泽地区书协主席,被山东省文联授予“艺术终身成就奖”。有一次,曹州书画院举办他的个人书展,当时我因事耽误了,没有看上,失望之余,还特意发了个微信朋友圈表达遗憾。</p> <p class="ql-block">  令人欣喜的是,曹州书画院至今传承创新,人才济济。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看到一则消息:“春天的故事”——田立·张庆跃·张之珲牡丹作品展正在曹州书画院展出。”由于信息看到的比较晚,这一次展览又失之交臂,只好从曹州书画院公众号上一览,配图中几幅作品我特别喜爱,以为做成苏绣或鲁绣最适合,而作者对展览现场的文字描写也优美清雅,且引用过来与列位共享其盛:“展览现场,花气萌动,画上春来。田立的牡丹秀出田畴,超逸丛间,一纸清香幽雅画堂;张庆跃的国画有桀骜之气,铺展宏大,意境浑然;张之珲的牡丹风格别裁,以空淡之笔挥写出花城牡丹的别致性灵。三画境砥砺明堂,三美艺相和春风,汇清雅于纸上,吸引了不少书画爱好者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曹州书画院的展览大厅,这里正在举办“花开盛世”中国牡丹之都牡丹美术作品大展。展厅里墨香浮动,千瓣牡丹在宣纸间次第绽放。素白瓷瓶里的工笔牡丹含着露珠,釉彩温润如少女面颊;水墨写意的大朵魏紫泼洒出盛唐气象,花瓣边缘的飞白恰似春风掠过鲁西南平原时掀起的纱雾。带货主播的指尖掠过虚拟牡丹花海,手机屏幕映射着九大色系的花影,直播间飘过的弹幕化作金粉,与画中曹州姑娘鬓角的真国色相映成趣,古老与新生在此刻达成微妙平衡。忽闻孩童清亮的笑声破开静谧,寻声望去,正撞见描写祖孙三代游园观赏牡丹的《游春图》,是姚改朝先生的作品,但见图中老者手捧牡丹花冠,慈祥地坐于中间;身着盛装汉服的年轻女子高兴地用手机为大家自拍;小女孩身穿花裙立于一旁;中年女子头戴牡丹花冠含笑望向镜头。轻柔的春风吹动衣袂与花枝共同轻曳,仿佛也吹拂着观众的面庞,画面中似乎有欢声笑语流淌而出。背景里的红云般的牡丹花海如锦绣般铺陈开来,层层叠染,蔚为壮观,此刻,盛世昌盛和家族传承、自然春光与人伦温情如此完美地凝聚于尺素之间。</p> <p class="ql-block"> 曹州书画院之美,美在以美育人润泽民心</p> <p class="ql-block">  曹州书画院之美,终归于其引领大众审美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市民驻足于牡丹画前,学习色彩搭配;碑廊下,研学的孩童临摹名家手迹,领悟线条韵律。熟悉的场景勾起了我带学生到曹州书画院观展的回忆。九十年代初,我被分配到一所新成立的技工学校任教,教授烹饪专业的《烹饪工艺美术》,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烹饪菜品时学习造型和色彩搭配。厨师也需要审美,但审美却并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于是我多次带领学生们来到曹州书画院看书画展,使学生们的审美在艺术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推而广之,各行各业都需要提升审美。记得菏泽步行街初建时,我受邀参加建筑设计座谈会。当时,曾教我书法课的谢孔宾老师也参加了,他在发言时就一再强调,步行街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一个“美”字,尤其要符合大众审美。各行各业的人们到曹州书画院欣赏艺术,是为了从中得到审美享受,激发自己的思想感触,获得心灵上的滋养。从这个层面讲,曹州书画院具有鲜明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引导人们追寻真善美的灯塔。朱光潜先生说:“美是心灵的归宿”,而曹州书画院正以展览、讲座、公益笔会为桥梁,将阳春白雪化为寻常百姓的审美启蒙。亦如李泽厚先生所言,“美是沉淀的历史,亦是未来的召唤”,曹州书画院以行动诠释:审美绝非奢侈,而是生活的底色。若建筑只求功用而失却美感,便如“苏州墓碑楼”般荒诞;若烹饪只顾味蕾而忽略造型和色彩,便少了“色香形”的和谐;若摄影只重记录而无构图,则难成打动人心的作品。曹州书画院以艺术为媒,教会人们穿衣需讲款式呼应,居所要重光影层次,甚至一碟家常菜亦需如写意画般留白与点睛。</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曹州书画院静谧的展厅里,观赏着上官超英老师的《大贵之风》、韩英伟老师的《春风过短墙》,感慨于中国画写意和留白艺术之奇妙。同时,作为曹州书画院的一名忠实拥趸者和受益者,我也在深入地思考曹州书画院如何引领和提升大众审美的问题。王朝闻先生说过“欣赏即创造”,艺术欣赏不是简单的接受行为,而是观众基于自身经验、情感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提供的形象是有限的,但通过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意义,使得艺术形象在观众心中呈现出多样化的解读,这可能也是无数普罗大众在曹州书画院欣赏美、提升审美并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美的过程吧。</p> <p class="ql-block">  美在曹州书画院,是四季轮转的诗意,是大师笔端的魂魄,更是融入市井烟火的生活哲学。这座“艺苑奇葩”正以丹青为舟,载着菏泽人穿越千年文脉,驶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