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更生<br>几乎每个上海人对母亲河黄浦江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随着两岸滨江大道的打通,浦江沿岸还之于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着黄埔江美丽的风景,领略着黄浦江独特的风貌。<br>一、《上海图鉴.黄浦江》的出版背景<br>听闻有一本书将要出版,然后就有了今天在上海最美的北外滩江岸的建投书局参加新书首发式,首发式不仅是首发和读者见面会,更多的是听那黄浦江的故事,故事生动,令人感慨。<br>“城市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本书刊登的实景图400多张,从唐宋讲起,史料取之地方志资料,同时翻译成英文。本书承载了1904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和地缘政治学历史,见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城市画像。有沿岸的码头、仓库、工业设施。2014年后实行“退二进三”战略,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二十一世纪的两岸,综合开发计划实施,还市为民,还岸为民。<br>从三万张历史图片中选取了500张图片编成上海黄浦江图鉴,这些照片都是40年来所拍的真实图景,本书编辑中,影像、摄像与出版协同,上海江河十年规划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借鉴,构成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关系。<br>为什么本书选择黄浦江主题?为什么本书选择用图鉴形式?黄浦江及其重要来源,承载历史文化,汇聚发展,把黄浦江历史地理信息、历史线索理清楚,讲好生命之河倒人民之河的故事。2014年出版了《苏州河图鉴》,今天出版了《黄浦江图鉴》,这样就出齐了“一江、一河”,所谓“无图不成志”,中国地方志有2000年传统,在编辑体例上,图一直保持存在的,把图的题材综合利用,最早地方志以图为主,现在从以文字为主,又回到图的时代。文字是从唐宋开始,旧有地方志,一些图片也是相关志书中的史料,星火相传、积累,现在通过多元展现方式。<br>从对上海历史研究角度看,这本《上海图鉴.黄浦江》最大的亮点就是照片珍贵。这些照片反映当时的巨变,一般很多建筑物都在建设过程中,当时航拍是非常困难,拍一些鸟瞰图非常困难。<br>这本书是黄浦江历史图鉴,虽然不能构成上海史,但黄浦江与上海关系太密切了,有下列四个原因。一是黄浦江是上海生命之河,唐宋或更前面,有江才有城。二是港口河航运结合,是黄浦江港口得以发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港口城市。三是工业之城,1833年建立上海最早工业区,也是中国工业摇篮。四是生态之城,工业带来便利,也带来污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污染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水的污染已影响到了生活。五是人民之城、人民之河,把生产型河流变成人民休闲的空间,变成流岸。(待续) 二、黄浦江的形成历史<br>说说黄浦江的水的来源河变化。从古讲起,1000年以来,黄浦江的水系变化。太湖流域本来是内湖,海岸线在金银沙淤积,造成不同时期,不同海岸线。最早海岸线在青浦一带。唐到宋时期海岸线到吴淞口,宋代成型。<br>太湖水排出在东江、松江、溇江。三江入海,最早是从汉代开始的,到了唐代,南面出现河塞,中间保留,有20里的宽的江面,此时,陆地增长,吴淞江河道变长,上海入海的地势高,下游河床位高,潮汐河流,每六小时来回流,二次涨潮,二次落潮,六小时一次,造成吴淞江淤塞,后来建了大运河,水的冲量减少,水排不出去,这就给了黄浦江形成的机会,原来的东江的位置,改为往南流,流向了当时的“黄浦塘”,这样“黄浦塘”就从小河流变成大河流,流到了“虬江”,随着“虬江”的淤塞,,然后不得不改道,最早流到“范家浜”,这样水道一下子打通了。后来吴淞江慢慢淤塞了,黄浦江发展,当时海船进不来,就停泊在十六铺一带。<br>由于黄浦江的发展,上海从宋代开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上海原来属于松江府。<br>那么黄浦江与苏州河的关系是什么?<br>首先按功能区分,出现“黄浦夺淞”或“以浦代淞”,就是现在的长宁区北新泾的东河段称为“苏州河”,外摆渡桥下的苏州河与黄浦江在这里交界。也是朝廷发力夯实了这个事实。“黄浦”就此升级为“黄浦江”。取代了原先的“吴淞江”,也催生了上海的地位提升,称为贯通江海的国际城市,成为上海连通世界的水岸,而苏州河成为连通内地的河道,成为内河。黄浦江的打造,彰显上海城市的核心竞争了,也从一个水岸变成世界级城市的客厅。黄浦江和苏州河成为上海的母亲河。<br>其次,是水源的区别。苏州河的源头是苏州的吴江,太湖之水,是太湖泄水的水道。黄浦江谁的源头来自于淀山湖、太湖河和杭嘉湖水系以及浙江安吉天王山,再往上溯源,来自安徽沙湾河流域。总之,是太湖流域、长三角地区的水系交汇,黄浦江水的奇妙交汇把苏浙皖沪勾联在一起了。<br>再次是水质的区别。苏州河的水质比黄浦江的水质差,因为黄浦江的水比起苏州河,流速快、流量大,水质相对会比苏州河好一些。(待续) 三、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br>作为城市的发展,上海市从宋代开始的,它与一江一河有关,上海因为江、河空间布局而展开,最早英租界建在江边,虹口是美租界,法租界在洋泾浜,后来沿着一江一河,租界扩展,沿黄浦江到了杨树浦复兴岛一带,沿苏州河到扩张到长宁区一带。华界沿黄浦江上游发展,另一说是沿着苏州河边,在南市和闸北发展。所以从近代开始,苏州河又被称为“工业之河”。新中国成立后,1990年开始开发开放浦东,上海从原来往西发展,再往西就没有发展空间了,所以必须越江到浦东发展。<br>从经济发展历史看。1840年,上海因为鸦片战争而被迫开放,1939年上海是面对世界经济潮流而主动开放。上海产业发展的轨迹起先是十六铺到外滩、北外滩。从原来地方性港口城市成为国际性港口城市。从而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贸易、能源到工业,上海成为江海中心、世界港口中心。<br>从文化角度看,上海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纵深性。上海有了水系,有了航运业,就有了贸易和商业,就有了市场,随即人群聚集城镇,然后自然就有了港口,城市建设、人定居下来,形成人的固定生活样式,围绕“一江一河”,形成城市文化,政治、经济、文化交汇。从而出现了江南文化的底色,海派文化的特色和红色文化的亮色。1919年-1920年,分两批工160名中国青年从十六铺出发,寻找真理。上海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当时苏州河畔有小沙石工业区,1920年就有了第一个工人夜校。1924年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1925年在上海爆发著名的“五卅运动。上述的三种文化在”一江一河”出现,二十一世纪,“还水于民,还岸于民”,码头、工厂陆续搬迁,流水岸边成为公共空间,同时对各类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更新,例如江南制造局转化为展览馆,感受上海文化的浩瀚河辉煌。<br>“一江一河”文化建设把历史文化盘活,增加了新的文化体量,世界大客厅、半马苏州河、西岸,具有20多座文化场馆,世博会后中国馆成为“中华艺术宫”,还有世界文化公园、歌剧院,文化、娱乐、商业、会展等多种业态叠加,“一江一河”就是动脉,拉动城市发展。(待续) 四、复兴岛的形成和未来规划<br>上海黄浦江原来有两个岛,一个是猫岛,一个叫复兴岛。1932年整治,之前是1906年整治过,当时河太塞了,保持了一条黄金小道,临近地方称为周家嘴浅滩,划出一条航道,浅滩外面筑堤,到1933年围垦造田完成,有1700平方公里。后来挖了一条河,就变成岛。进出吴淞口,这是必经之路。当年蒋介石撤离上海,就从这里出去的。后来这里形成渔业加工、汽轮机制造和军事重地,沪东造船厂在这里开始造军舰。<br>复兴岛,原名周家嘴岛,1945年改为复兴岛,位于黄浦江拐弯处,慢慢形成人工小岛,南北走向,月牙形。是中心城区唯一的内岛。目前这里人烟稀少,仍然具有古朴的风貌。<br>复兴岛,历史底蕴深厚,如何进一步开放?2000年开始,提出很多设想,2018年上海市政府形成了总体规划,2017年-2035年,定位战略留白区。2025-2035年上海十年规划,对复兴岛定位,杨浦滨江开发计划,定位为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新高地,其内部岛开放为数字岛、艺术岛、人民岛。<br>今天,我真没想到,竟然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比较详细知道了母亲河黄浦江的历史沿革,这真实意料之外的收获,原本是参加首发式,来买一本书而已,现在书买到了,主办方精心设计的讲座让我直接感受到了母亲河的伟大。(完)<br>2025年4月5日<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