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p><p class="ql-block"> 《诗经》记载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他若再坐他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他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他救她就是救了她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纹丝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b>四道合一</b> 柳下惠的生命哲学</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道德史上,柳下惠如同一株生于乱世的寒柳,其直道、柔政、养生与问学之道,构建起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系。 </p><p class="ql-block"><b>为人之道</b>:直如弦,曲中求。</p><p class="ql-block"> 柳下惠的处世哲学以"直道"为根基,却在刚直中蕴含曲柔。"坐怀不乱"典故,恰是其人格的立体写照。寒夜解衣救乞女而不逾矩,展现的不是刻意的道德表演,而是发于本心的恻隐。这种"直"并非刚硬易折的剑锋,而是如柳条般的柔韧——当三次被罢黜士师之职时,他对弟弟展喜笑言:"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道破浊世中守直者的宿命,却仍选择在汶水畔栽柳明志。</p><p class="ql-block"> 其"曲"的智慧更见于暮年遇盗。面对夜入寒舍的梁上君子,他温酒相待,以"惠及梁上"的胸襟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刚柔相济的处世之道,与《道德经》"曲则全"的思想遥相呼应,在原则与变通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p><p class="ql-block"><b>问学之道</b>:问道于民,修文于野</p><p class="ql-block"> 柳下惠的学问体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桎梏,开创了"问道于民"的独特路径。据《国语·鲁语》记载,他年少时便拒绝拘泥于官学典籍,常执简牍坐于市井,观农人稼穑、听工匠斧凿。这种"以百姓为经,以万物为注"的治学方式,使其学问始终扎根现实土壤。 </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三问法":晨问樵夫山势,午问渔父水情,暮问老妪世故。在汶水畔讲学时,他将《诗》《书》中的礼义与民间歌谣对读,从"关关雎鸠"中阐释夫妇之道,自"坎坎伐檀"里剖析劳役之苦。这种将经典平民化的解读,比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早了百余年。 其求学精神更体现在"错简重编"的创举中。当发现官方典籍与民间实践相悖时,他敢于质疑权威,将《周礼》中僵化的礼制条文与鲁国民俗结合,提出"礼本于情,法源于俗"的主张。暮年编撰《柳书》二十篇,竹简上刻满农谚、童谣与讼案实录,被荀子评为"野贤之语,可补王官之失"。</p><p class="ql-block"><b>为官之道:</b>守正出奇,以柔克刚。</p><p class="ql-block"> 柳下惠的仕途始终在"守正"与"用奇"间游走。任士师期间,他坚持"罪疑惟轻"的司法理念,在严刑峻法的时代主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种慎刑思想比西方"疑罪从无"原则早了两千余年。 </p><p class="ql-block"> 面对齐国大军压境的危机,其政治智慧更显锋芒。当齐侯质疑"鲁国无人"时,弟弟展喜以"柳下惠在野"为辞退敌,看似荒诞的应对背后,实则是柳下惠多年积累的道德感召力。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与《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理念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 他虽终身未居高位,却以"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气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第三条为官之路。</p><p class="ql-block"><b>养生之道:</b>心若明月,身如寒柳</p><p class="ql-block"> 柳下惠的养生智慧深植于精神修养。《庄子·刻意篇》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观其晚年生活:汶水畔结庐听蝉,手植柳树二十载,将物质需求降至"一瓢饮"的境地。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暗合道家"见素抱朴"的养生真谛。他独创的"寒暑双修法"更显妙趣。冬日坐怀不乱实为"寒修",以极寒锤炼心志;夏日袒腹晒书谓之"暑修",借酷暑淬炼体魄。这种将道德修行与身体养护熔于一炉的智慧,超越单纯的肉体保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故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柳下惠是百家姓中“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 百岁含笑而逝,千柳低垂哀思的景象,正是其生命与自然韵律共鸣的终极写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他在汶水柳荫下溘然长逝时,身旁除了成捆竹简,唯余半卷未完成的《问樵录》。千载风过,柳枝轻拂简牍的沙沙声,仍在诉说一个真理:真正的学问,不在高墙深院,而在百姓的炊烟里。</span></p><p class="ql-block"> 柳下惠的"四道"哲学,构成完整的生命系统。直道立心奠定人格根基,直道源于对民疾的深切认知;柔政智慧开拓处世空间,柔政建立在扎实的民情之上;养心之法则受益于对自然规律的深悟,提供思想和能量支撑。而其求学之道,恰似贯穿四境的经脉——在市井中汲取智慧,在质疑中锤炼思想,最终将学问化作润泽苍生的活水。 </p><p class="ql-block"> 孔子誉为"被遗落的贤者",孟子尊为"和圣"的春秋人物,柳下惠用一生践行着超越时代的处世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