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法本真的一孔之见

東疆墨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书友对书法的本真美发表了看法,在这位书友看來,傅山关于书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观点强调的是破除骄饰,回归本真。那么书法的本真是什么呢?窃以为,书是写,法是写的美的方法。所以,书法的本真应是书写之美的规律与方法。而不是未经专业训练的纯自然的书写状态。</p><p class="ql-block"> 那什么是书写的美呢?不同人、同一人的不同阶段,审美观点是不一样的。如何在千差万别的审美取向中找到相对“公约”的美的标准呢?经过千年沉积,中国人终于形成了相对一致的书法审美标准以及达此境界的路径选择(即书法之法)。于是才形成了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界“珠峰”的膜拜与追捧。多少代书者皆以他们留给后人的笔墨精神为准绳。偏离了可能会形成别样的墨趣,但如偏离过多,书法之美必打折扣,偏离越远必是越丑。</p><p class="ql-block"> 宋之后,面对先贤创立的范式无法超越,只好退而求其次,弄出一个“尚意”的概念来为其功力的无法超越找理由,傅山、徐渭、康有为之辈仰望晋风、唐则更加绝望,只好另辟蹊径,弄些“宁””忽”之论为其江河日下的功力遮羞,把抖抖呵呵,毛毛糙糙的拉垮线条说是返朴归真。走“二王”颜柳之路的反被认为是甜俗下品。他们的观点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肯定不能作为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更不可能是唯一标准。因为这理论经历史检验的时间尚短,只能作为书法审美主流的补充。“二王”书风依然作为主导而得到广泛的弘扬。</p><p class="ql-block"> 诚然,王羲之手扎、颜真卿《祭侄稿》等经典名帖看似不事雕饰的纯自然书写之作。但他们哪个不是经过“墨池”、“笔塚”积累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修炼后而至化境的?“无意佳”的作品中放射出的是强烈的书法美的夺人光芒!</p><p class="ql-block"> 至于书法的美与甜媚俗如何区别、什么是骄饰,什么是规范笔法,其标准更是难以确定了,期待高人给予“说文解字”,开悟众生。</p><p class="ql-block"> 墨童阅微笔记2025.4. 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