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位于广州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前,我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枪炮声,看见了无数英烈倒在血泊中的身影。</span>革命先烈们为自由与和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p> <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廿九),黄兴率领130多名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起义军攻入总督署等军政机关后,遭遇前来镇压的北洋军。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失败。黄兴负伤隐至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潘达微以记者的身份冒死奔走,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城东红花岗。当年11月,广州人民大规模公祭烈士,之后爱国人士和华侨捐款兴建陵园,改名黄花岗。</p> <p class="ql-block"> 这座纪功坊建于1921年,正面是章炳麟手书的“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上方是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的崇山形,象征着72位烈士。石面上刻有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的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每一块石头都代表着一位英勇牺牲的烈士。其顶部,一尊自由女神像屹立,象征着革命者们为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国家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崇高理想。</p> <p class="ql-block"> 上面刻有“浩气长存”——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牌坊横额,象征着七十二烈士的浩然正气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72位烈士的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除了可以查到姓名的“七十二烈士”,无名无姓者不计其数。已知的参与黄花岗起义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为理想、革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不顾个人安危,走上革命最前线。七十二烈士中有留学生、海外侨胞、记者、教师、工人、农民、军人,不少人家境优越,但凭着革命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舍生取义。</p> <p class="ql-block">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姓名籍贯:</p><p class="ql-block"> 广东人:(40人)</p><p class="ql-block"> 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p><p class="ql-block"> 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p><p class="ql-block"> 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p><p class="ql-block"> 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p><p class="ql-block"> 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p><p class="ql-block"> 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p><p class="ql-block"> 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p><p class="ql-block"> 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p><p class="ql-block"> 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p><p class="ql-block"> 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p><p class="ql-block"> 福建人:(20人)</p><p class="ql-block"> 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 </p><p class="ql-block"> 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 </p><p class="ql-block"> 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p><p class="ql-block"> 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p><p class="ql-block"> 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p><p class="ql-block"> 广西人:(6人)</p><p class="ql-block"> 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p><p class="ql-block"> 李德山,林盛初</p><p class="ql-block"> 四川人:(3人)</p><p class="ql-block"> 秦炳,喻培伦,饶国梁</p><p class="ql-block"> 安徽人:(3人)</p><p class="ql-block"> 程良,宋玉琳,石德宽</p> <p class="ql-block"> 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写下的千古绝唱《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处处真情,缠绵悱恻又充满正气。这是这些文字流传至今,诠释了一代革命人的高尚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封《与妻书》原件如今就珍藏在福建省博物馆,信中提及的后街之屋就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中。</p> <p class="ql-block"> 百年沧桑奋斗路,而今迈进新时代。《与妻书》中所倡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今天正成为现实。以七十二烈士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是最英勇无畏的战士,所留下的宝贵精神,穿越百年仍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像先辈一样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而竭尽全力。</p> <p class="ql-block"> 东侧的小径取名达微路,是为纪念烈士墓的营造者潘达微。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记者的身份冒险奔走,最终以善堂的名义收敛烈士遗骸72具,营葬于黄花岗。黄达微1929年在香港病逝,1951年迁葬黄花岗,同眠于72烈士的旁边。 </p><p class="ql-block"> 烈士墓周围还分布有其它近代名人墓地,比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冯如,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邓中元墓。邓中元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功绩卓著。</p> <p class="ql-block"> 黄花岗起义浮雕墙简称“红墙”,展示黄花岗起义场景及烈士英姿的视觉表达,以历史长卷的形式展开,分为四个篇章:“风起云涌”,“前赴后继”,“碧血黄花”,“浩气长存”,整尊浮雕采用花岗石雕刻制作,淋漓尽致的凸现烈士们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黄花埋忠骨,红石纪英魂,先烈们的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激励了更多的革命志士,揭起了辛亥革命的序章,半年后的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炮火燃起,清政府走向了灭亡。</p> <p class="ql-block"> 黄花岗烈士陵园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对烈士的纪念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114周年。清明至,前来祭奠的人很多,大家在烈士墓碑前合影留念,面对烈士碑默哀,献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十二士赴国难,壮志凌云气盖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花岗头风云变,英雄热血洒疆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心一片照汗青,铁骨铮铮传万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缅怀先烈志,共筑中华复兴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血铸忠魂,英名永流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花岗上烈,七十二士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心昭日月,碧血洒山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复兴志,吾辈当承前。</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庄严肃穆的场所中,还坐落着一方四方池。它静静地躺在记功碑的身旁,水面平静如镜,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过往故事。</p> <p class="ql-block"> 默池静静伫立,为烈士们提供了一个无声的哀悼空间。站在池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烈士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英雄的传说,更是民族精神的写照。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换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p> <p class="ql-block"> 黄花岗公园是一座烈士陵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文历史沉淀最为深厚的烈士陵园之一。但它也是一座市民游客运动休闲,赏秋踏春的公园。园中环境清幽,郁郁葱葱,古木林立。每年11月到12月,黄花岗公园都会举行黄花文化节,各种品种、各种颜色的菊花在这里争相绽放,令人目不暇接,热热闹闹地铺展出一片盛世繁华。这盛世终于如先辈英烈们所愿,浩气长存,他们就在花丛中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