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西湖:一楫摇入诗画间

悠悠亦然

<p class="ql-block">摄 影:悠悠亦然夫妇</p><p class="ql-block">撰稿/昵称:悠悠亦然</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13833405</p><p class="ql-block">时 间:2024年8月23日</p><p class="ql-block">后 期:Snapseed</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再度重相逢</p>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千年吴侬软语里,西湖始终是人间最动人的注脚。这里既有苏轼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风韵,更以“天下三十六西湖”独冠其秀的姿容,将马可·波罗赞叹的“最美丽华贵之城”化作一纸湖光山色的邀请函,等您来题写属于自己的人间天堂印记。</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站在西湖边的码头上,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八月的杭州,空气中已经弥漫着闷热的预兆,但此刻的微风仍带着几分凉意,轻轻拂过脸颊。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他们或独自静立,或三五成群,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那个鹤立鸡群身高一米九的中年男子是我们的导游,他开始招呼大家登船。他的声音洪亮却不刺耳,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权威感。“请大家注意脚下安全,”他提醒道,“我们即将乘坐的是仿古双层游船,上层视野开阔,下层有空调更凉爽,各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他的介绍简洁明了。</p> <p class="ql-block">  游客们依次踏上游船的甲板,我们选择了上层靠前的位置,这里视野最好,可以一览西湖全貌。游船内部装饰古色古香,木制花格窗精致漂亮;现代化的安全设施和舒适座椅被巧妙地融入传统风格中。这种古今融合的设计令人称道,它既满足了游客对“古意”的期待,又不牺牲舒适与安全。</p><p class="ql-block"> 随着一声低沉的汽笛声,游船缓缓离开码头,划破平静的湖面。导游站在船中,开始他的讲解:“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正行驶在西子湖上,”他的声音在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西湖之所以被称为'西子',源于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晴天雨天都美丽动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讲解不是简单的景点介绍,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分享趣闻轶事。他告诉我们西湖原本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后来因泥沙淤积形成潟湖,再经过历代人工疏浚才成为今天的模样。“白居易、苏东坡不仅是诗人,还是出色的水利工程师,”导游笑着说,“他们治理西湖的功绩,不亚于他们的诗作流传千古。”这种将文学与历史、工程学巧妙结合的讲述方式,让西湖的历史顿时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五只鸳鸯悠然划过西湖的碧波,像散落的锦缎浮沉在盛夏的光影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雄鸟的翎羽泛着翡翠般的光泽,雌鸟的灰褐身影如水墨洇染,</span>它们各自游弋,红蹼在水下划出透明的轨迹,偶尔交会时漾起的涟漪,便成了湖面最灵动的五线谱。远处的雷峰塔影在水中摇晃,将这静谧的邂逅,定格成夏末最诗意的慢镜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游船缓缓驶近西湖的南岸,远远地,一座巍峨的古塔从绿树掩映中浮现出来——那便是闻名遐迩的‌雷峰塔‌。晨光微熹,雷峰塔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塔身通体呈赭红色,八面七层,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向上收束,最终在塔顶形成一座鎏金铜刹,在朝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塔的基座宽厚稳重,而越往上,檐角越显轻盈,仿佛整座塔在沉稳中透出一丝灵动。</p><p class="ql-block"> 导游告诉我们,雷峰塔最美的时刻是黄昏。“夕阳西下时,整座塔会被染成金色,湖面泛着粼粼波光,这就是著名的'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可惜我们行程紧凑,无法等到日落,但光是想象那幅画面,就已令人心生向往。</p> <p class="ql-block">  在西湖游船上,我看见许多外国友人的留影,据资料显示:这些照片是2016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期间,各国领导人泛舟湖上,在这片千年胜境留下了珍贵瞬间。政要们或凭栏远眺,或执手言欢,与西湖的烟柳画桥相映成趣。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世界经济治理的重要时刻,更展现了中华文明以柔克刚的外交智慧。如今,当游客们徜徉湖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这场“最忆是杭州”的东方之约留下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  游船缓缓驶向西湖中那个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眼前的景象与一元纸币背面图案完美契合,宛若一幅灵动的水墨丹青。三座古塔静立湖畔,倒影与波光交相辉映,与绿树远山浑然天成。随着船身轻摇,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着这份独特的自然静谧。三潭印月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文化传承与自然馈赠的完美融合,令人心生敬畏,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导游指着那三个石塔说:“传说这三个塔是用来镇住湖中黑鱼的,但实际上它们是苏轼疏浚西湖时留下的标记,用来测量淤泥深度。”他总能从常见的景点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细节,这种深度解读让眼前的风景多了几分知性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断桥残雪”景点时,导游的声音降低了几分,仿佛要讲述一个秘密:“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你们可知道,断桥不断,它之所以叫断桥,是因为冬雪初霁时,桥阳面雪先融化,从远处看像是桥断了一样。”他顿了顿,“杭州人看事物总有自己的诗意角度。”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是啊!诗意不正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缺乏的吗?</p> <p class="ql-block">  回望这次游西湖经历,我意识到那位高大导游的角色远不止于景点介绍者。他更像是一位文化转译者,将西湖千年的历史积淀、人文情怀转化为现代游客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内容。在他的讲述中,西湖不再是明信片上的静态风景,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融汇了自然与人文的活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船之旅也让我思考旅游体验的本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景点介绍易如反掌,但真正有价值的旅行体验,或许正是这种有人情味的专业解读与恰到好处的互动。导游的高个子让他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但他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才是真正让他“高人一等”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湖光山色,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记忆和人文精神。而那位高个子导游,用他富有见地的讲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这种精神的窗口。在这个意义上,他不仅是西湖的解说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者,将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传递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现代游客。</p><p class="ql-block"> 当游船缓缓靠岸,阳光已经洒满湖面。我最后看了一眼那位正在帮助老人下船的导游,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这次西湖之游,让我收获的不仅是美景的照片,更是一种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新的视角——而这,或许才是旅行最珍贵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杭州西湖游,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景区。我们从西湖边的小径漫步而来,远远便看到了花港观鱼的入口。入口处有一座古朴的石牌坊,上书“花港观鱼”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穿过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园林。园内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青草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杭州花港观鱼景区有林徽因的剪影雕塑。这座雕塑是为了纪念林徽因,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她出生于1904年6月10日,原籍福建闽侯,后迁至浙江杭州。林徽因的雕塑位于花港观鱼公园内,是一座别具一格的镂空纪念碑,黑色碑面中呈现出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女性剪影,与西湖的湖光山色完美地融合。</p> <p class="ql-block">  漫步花港观鱼,仿佛步入一幅生动的画卷。鱼儿欢跃,碧波荡漾,每一圈涟漪都承载着自然的韵律。花港观鱼不仅是视觉的盛宴,而是心灵的洗礼;是一处让人忘却尘嚣,沉醉于自然之美的秘境。来吧,与我们一起聆听鱼儿的呢喃,感受生命的律动,让心灵在花港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释放和安宁。</p> <p class="ql-block">  站在池边,静静地望着这些锦鲤,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古人云:“鱼戏莲叶间”,眼前的景象正是对这句诗最好的诠释。池中的锦鲤不仅象征着富贵与吉祥,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我拿出随身携带的面包屑,轻轻撒入池中,锦鲤们立刻围拢过来,争相抢食,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场面十分热闹。看着它们欢快的样子,我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p> <p class="ql-block">  西湖畔,绿荫浓处,一尊乳白色的雕塑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男童屈膝人往后仰,手握钓竿,稚嫩的脸庞写满专注。忽然,竿梢一颤,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破水而出,水花还悬在半空,男童惊喜的笑容已绽放。</p><p class="ql-block"> 这雕塑不知是汉白玉还是陶瓷的材质,让童趣更显纯净。花港的碧波、垂柳的绿荫,都成了这幕欢乐的背景。原来最简单的快乐,就是一次专注的等待,一次意外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花港观鱼景区,我们来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碧绿的荷塘,荷叶如伞,层层叠叠,仿佛为湖面铺上了一层翠绿的地毯。虽然已是夏末,但荷花依然盛开,粉红的花瓣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荷花随风起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曲院风荷的名字源于南宋时期,这里曾是皇家酿酒的地方,因荷塘环绕,酒香与荷香交融,故得名“曲院风荷”。如今,虽然酿酒的历史已经远去,但这里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漫步在荷塘边的小径上,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眼前是一片片盛开的荷花。粉的、白的、红的,竞相开放,姿态万千。有的含苞待放,像羞涩的少女;有的完全盛开,像亭亭玉立的仙子。荷叶田田,绿意盎然,为夏末增添了一抹亮色。我驻足观赏,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  在曲院风荷的池畔,有位外国老者正执笔写生。他面容清矍,轮廓分明的眉骨下嵌着深邃的眼眸,灰白相间的络腮胡如霜染的松针般蓬松,高挺的鼻梁似峻拔的山脊。虽已年逾花甲,但束于高颅顶的银灰色丸子头被靛蓝皮筋利落扎起,倒显出几分波西米亚艺术家的不羁‌。 </p><p class="ql-block"> 他端坐在木椅上,大腿铺展着水彩画本,右手边木纹斑驳的座椅上摆放着调色盘与排笔及清洗颜料笔的小水桶。颜料在纸面洇染时,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荷塘,时而悬腕细描新荷初绽的弧度,时而侧锋扫出残叶褶皱的肌理,笔触精准而轻盈。仿佛在用色彩捕捉荷瓣最后一缕微颤的刹那‌。</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荷塘边的小径慢慢前行,每一步都仿佛置身于画中。荷塘中,荷叶如盘,荷花如玉,偶尔还能看到几只蜻蜓在花间穿梭,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机。荷塘的中央有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整个荷塘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荷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漫步曲院风荷景区,忽见两位身着汉服的姑娘正在拍摄写真。罗裙轻曳,衣袂翩跹,恍若穿越千年时光。其中一位执伞而立,伞在她左手中优雅倾斜,右手持手机专注地为同伴取景。阳光透过伞面洒下斑驳光影,衬得她眉目如画。我悄然举起手机,定格下这古今交融的唯美瞬间,镜头前的姑娘巧笑嫣然,仿佛从古画中走来的仕女,为夏末的景区平添一抹诗意。</p> <p class="ql-block">  曲院风荷不仅是赏荷的好去处,也是了解杭州酒文化的好地方。在荷塘的一侧,有一座仿古建筑,名为“曲院酒坊”,这里展示了南宋时期的酿酒工艺。走进酒坊,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酒香,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酒坊内陈列着各种酿酒工具,还有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古代酿酒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青瓦白墙映翠竹,曲径回廊纳清凉。八月的竹素园,与古典诗意不期而遇。褪去紫藤的春装,园林更显本真风骨,浓荫筛落细碎天光,飞檐勾勒一方晴空,石桥倒影在碧波间流转,恍若步入未干的江南水墨。与月洞门同框,框住满园夏绿,原来江南的温柔,是穿过门廊时,邂逅的那缕穿堂清风。</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小路前行,两侧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和各种盛开的花卉。夏末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为这片园林增添了一层金色的滤镜。偶尔有几只小鸟在枝头跳跃,发出清脆的鸣叫声,为这静谧的园林增添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  走出曲院风荷景区,看见一位小女孩站立在岳飞雕塑前,马尾辫高高扬起,像一束倔强的光。她仰头凝视,目光掠过将军的铠甲与眉间英气,荷风掠过衣角,将“精忠报国”的低语吹进她心里。此刻,八百年时光在青石板上凝结,英雄的种子悄然落进童真的土壤——你看她攥紧的小拳头,正学着雕塑的姿势,把脊梁挺得笔直。</p> <p class="ql-block">  此次杭州之行,让我对这座千年古城有了更深的感悟。泛舟西湖上,看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仿佛穿越了时光。这座城市将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处处体现着精致典雅的生活美学。在这里,我不仅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更感受到一种从容淡雅的生活态度。期待有朝一日能重游此地,在烟雨朦胧中,再次品味这份令人沉醉的江南诗意。</p><p class="ql-block"> 一一后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关注与阅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