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人生有三次记忆深刻的考试历程。1979年,高考改变命运;1995年,公选考试转换赛道;2002年,考博坚定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中,考试成为了一种磨练。缺乏考试的年代里,我们一面欢庆轻松,一面又期盼竞争。充满考试的年代里,我们有意躲避比较,却又无法逃脱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门中学时代,我无论在初一(3)班、初二(3)班,还是在高一(1)班,缺乏考试的时光是快乐的。突然有一天,我知道恢复了高考,轻松时光的消失比起大学校园的召唤来说,快乐并没有降低。记得高一参加作文竞赛,题目好像是“当我听到恢复高考消息时”,我便将快乐大大抒发了一遍,以至跑题,没有得奖,那次是另一个陈同学得了一等奖。1978年高考以后,学校考虑组建理科“快班”,组织了分班摸底考试,确定了“快班”高二(3)班的名单,并在暑期举办了夏令营,目的是强化学习,为1979年高考冲刺做准备。我顺利考入高二(3)班,并参加了这次暑期夏令营。同学们从八个班一起走到了快班高二(3)班。接着是不断增多的各种考试,总是刘同学等名列前茅,我很想追赶,却又无能为力,只能跟在后面,期望缩短距离。高考前,学校组织过一次模拟考试,我考了420多分,全校理科排名第四,当时前三名分别是刘同学、陈同学、张同学。这个排名,使我有点飘飘然,以为自己能考个顶尖大学,但高考给了我当头一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考时江苏省海门中学的校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的高考,是我改变命运的考试,也是我终身难忘的记忆。高考为全国统一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省里组织考试、评卷。报考重点院校的,外语考试成绩按考试分数的10%计入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不计入总分,录取时作为参考。全国有近470万人报考高等学校。据统计,在全体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占到约67%,文科考生占37%,全国六百多所高等学校共录取本科、大专新生27万多人,其中重点高校和军事院校录取新生6万多人,也就是说,本科和大专合计录取率约6%,重点高校和军事院校录取率约1.4%。那年的高考放在7月7日、8日、9日三天,,一共要考6门,依考试时间安排顺序,理科是语文、物理、数学、化学、政治、外语。海门中学高二(3)班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但为了保险起见,放弃了高考,参加了中专入学考试(当时称为大中专),因为毕业以后也能包分配。这种高考与中专考试分离的方式,使他们暂时失去了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参加高考时的考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7月7日上午,我骑着父亲的28吋飞鸽自行车,顶着炎热的阳光,手上扎着一条以备擦汗的干毛巾,奔向设在海门中学的考场。炎热暑夏,海中考场秩序井然,学校洒水降温、备药送水,监考人员认真负责、热情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场考试是语文,上午8点至10点30分。语文是我的强项,当试卷发到我的手中时,我最关心的是作文题,作文要求考生细读《第二次考试》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这样的题型老师训练过数次,难度显然不大。但语文试卷的其他内容较难,好在我平时积累不错,自己认为发挥正常。我高考语文成绩不错,后来有人告知,这个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二,我真有点不相信,特别感谢语文蔡老师每一次认真的批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场考试是物理,7日下午2点30分到4点30分。因为语文考得不错,精神状态就上来了,物理也算是我的强项,一看题目,几乎都会,答题比较顺利。高考物理是我各门考试中分数最高的,我十分感谢物理徐老师每一次精彩的上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场考试是数学,8日上午8点至10点。我数学学得还算可以,但发挥不稳定,那天做题,特别不顺,有一道关于美国物价四十年增长的题目,竟然也没有做好,严重影响了心情。高考分数出来,我认为少拿了20 多分,真有一点不敢见数学张老师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场考试是化学,8日下午2点30分到4点30分。化学试卷是高考至今为止公认的最难试卷。我拿到考卷,发现题型繁多,特别是有些实验题从没见过,头一下子大了,心情十分沮丧,只能认认真真做题,糊里糊涂交卷。高考化学分数下来,我的分数不太理想,有人告诉我,这个成绩不算差了,全县及格的没有几个,但我总觉得对不起化学费老师每一次的重点提醒。据宁夏一份权威教育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统计,1979年化学试题难度大,份量重,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及格率甚低只有0.26%,平均成绩仅19分,这在高考历史上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场考试是政治,9日上午8点至10点。我自认为自己政治学得不错也考得不错,高考分数下来,面对分数心里十分不服气,当时可以申请查考卷,但有可能加分也可能减分,我自信地申请了查考卷,结果给我加了4分,尽管没有达到我的预估分数,却也体现了我对政治包老师教学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场考试是英语,9日下午2点30分到4点30分。因为英语成绩只以10%计入总分,当时大部分同学都放弃了英语学习,英语俞老师也特别宽容,允许我们在英语课上做其他功课。我随便勾了考卷中的选择题,胡乱地写了一些单词,呆呆地望着窗外,半小时允许交卷后就如释重负地走出考场。高考成绩下来,我英语只考了14分,折合成总分是1.4分,估计这是当时英语考试的普遍现象,也是高考历史上英语占比最低时的特殊奇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高考准考证,编号7521209代报名费伍角收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考结束了,我没敢与其他人交流考试情况,马上回到了家。按照事先的约定,这时父母才能问我考试的感觉。我说没有考好,辜负了你们的期望。父亲问,大学总能考上吧?我回答,重点大学不敢保证。母亲到是十分开朗,不错,就报考南通医学院,学成后给我治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焦虑中等待高考的成绩。当时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贴在海门体育场旁县招生办的橱窗中,我竟然没有勇气去核对估分。8月的一天傍晚,父亲下班,一脸喜气,进门就告诉我,高考成绩不错,超过重点高校录取线了,我这才松了口气。江苏的录取分数线在全国一向较高,那一年是全国统一卷,江苏大专及以上理工科分数线仅288分,但依然排在全国第二,平均每门不足58分(不含英语),北京理工科录取线是280分,河南理工科录取线是246分,天津理工科录取线是245分,甘肃理工科录取线是215分,贵州理工科录取线是210分等。我班同学的高考成绩,如果放在外省,几乎每个人都能考上不错的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苏重点高校分数线是318分,如何填报志愿,我有点不知所措。母亲身体不好,我想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第一志愿都填报医学院校,还不能离家太远,有人告诉我,离家近的重点医学院只有上海,在江苏招生很少,这样填报风险较大。权衡再三,我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填报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和公路工程专业,普通大学的第一志愿填报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填报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想法来源于自己朴素的认知,小时候在上海南京路第一次看到中国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时的羡慕,小学课本上第一次看到中国第一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时的震惊,祖国建设落后,学工为她添砖加瓦。填报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想法来源于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母亲解放前就参加革命,长期勤奋工作,又含辛茹苦带大我们姐弟三人,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刚过四十就疾病缠身,母亲身体不好,学医为她添寿加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下旬,录取通知书终于到了,我被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公路工程专业录取。直到我跨入南京工学院四牌楼校门,我才知道,尽管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国内知名,公路工程专业学科排名领先(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前身,A+学科首位),但在那个崇尚机电现代化的时代,我们统统被其他系的同学称为“老土”,颇有点瞧不起的口气,我几乎是自己填报本专业被录取的很少几个人之一。显然,我们海中高二(3)班的黄同学、张同学、蔡同学、黄同学比我聪明得多,他们选择了南京工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力学专业、物理专业,个个扬眉吐气。当然,我也沾了光,南京工学院成为海中高二(3)班同学最多的一个校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门中学高二(3)班的63名同学,用自己的高考和中专考试,开始了新的启程。若干天后,高中班主任张老师亲自刻写了通讯录。这是一份用蜡纸和钢板刻印出来的通讯录,张老师想办法送给了每位同学。老师用他漂亮的字体让全班63位同学,在飘香的油墨中有了终身的记忆:男同学35名,女同学28名,考取各类学校37名,继续冲刺考学26名(第二年基本都考取了院校)。考取学校的同学中,南京12名(其中南京工学院5名,南京大学3名,华东工学院1名,南京师范学院1名,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1名,南京航专1名),北京1名,上海1名,大连1名,哈尔滨1名,郑州1名,武汉1名,马鞍山1名,南通8名,盐城3名,扬州2名,徐州1名,海门4名。据说,当年的海门中学是全省高考录取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我们理科快班高二(3)班贡献最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学前的准备是匆忙的。父母让我和刘同学结伴去了一次上海,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算是对我的奖励。上海的姨妈送了我一块一百多元的钻石牌手表,在当时是相当贵重的礼物。父母专门请人弹了一床新垫被和新盖被,携带的小木箱塞满了他们的关爱。父亲请海门某工厂的采购员带我去南京,我清楚地记着,父母和姨妈将我送出家中小院,站在为民路路口,与我挥手告别时不舍的眼神。我乘公共汽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在南通港换乘东方红轮船,奔向了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的清晨,当东方红轮船迎着朝阳驶向我盼望已久的南京长江大桥时,我眼眶发热凝望着钢铁长虹,心潮澎湃如江涛翻涌,鼓荡着一个未来桥梁工程师沸腾的自豪与近乎眩晕的感动。感谢时代给了这么一个历史机会,我相信高考改变命运,也许有一天,在这奔腾不息的宽阔江面上,我能参加南京第二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人生会在这里光荣启航吗?</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看见南京长江大桥时心潮澎湃如江涛翻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