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不明确的词最危险

窄船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觉得,高中物理课第一节,竟然花大力气分辨一些概念:时刻与时间,路程与位移,速度和速率……实在枯燥无聊。</p><p class="ql-block"> 一个老板给员工打电话,问:你怎么还不到?员工说:快了快了。老板说:你几点到?员工说:现在几点?老板:8:03。员工说:我十分钟到。老板说:好,十分钟不到我扣你工资。结果呢,员工是 8:12 到的。请问,老板该不该扣他工资?</p><p class="ql-block"> 他俩还得吵。老板会理解为员工 8:10 到,员工会解释为从 8:03 起过十分钟,也就是 8:13 到,一个把十分钟理解成了一个点,一个把十分钟解释成了一段。原因就在于 “十分” 这个词的理解不统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分辨时刻与时间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里,因类似语义模糊引发的矛盾屡见不鲜。例如在房屋租赁中,合同上写 “每月初支付房租”,“月初” 这个概念十分模糊,租客认为每月 1 - 5 号算月初,便在 5 号支付房租,而房东却觉得 1 - 3 号才是月初,由此认为租客未按时交租,双方产生纠纷。再比如在商业合作中,双方约定 “尽快交付货物”,但对于 “尽快” 的时间界定,供货方觉得一周内发货就算尽快,而采购方认为三天内才符合要求,这就导致了合作中的信任危机,影响了后续业务的开展。很多诈骗合同,也利用概念的模糊,让粗心的一方受骗。</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两个人吵架,也常常如此。貌似说的是同一个事,实际甲理解成了这个意思,乙理解成了那个意思。搞科学研究,要想交流不出意外,统一名词意义非常重要。就好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重要。科学家们有一句话,说 “第一句话错误,则整个假设都会失败。” 所以我们物理课本的起首,就要把这个第一句话先讲准确。</p><p class="ql-block"> 胡适在他的名作《尝试集》中写道:“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这里前后两个 “尝试”,胡适的用词看似相同,实则含义有别。前一个 “尝试” 是按照陆游原本诗句中较为浅尝辄止、轻易尝试的意思来用,而后面他提出的 “自古成功在尝试” 里的 “尝试”,则是强调大胆探索、不断进取的尝试。没想到华罗庚看完,说,他的书我不想看了。这个人水平不行,因为同四句诗里出现的两次 “尝试”,意思都不一样。华罗庚作为数学家,秉持着数学家严谨的思维习惯,对于文字意义的准确性有着极高要求。在数学领域,每一个定义、每一个术语都有着精确的界定,差之毫厘便可能谬以千里。例如在几何中,“直线” 和 “线段” 有着严格区分,直线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没有端点;线段则有两个端点,是直线上的一部分。若是在研究或计算中混淆这两个概念,整个论证和结果必然错误。所以华罗庚以他惯有的严谨态度,对胡适诗中用词意义的不统一表示难以接受。但我们读胡适,那是读文人的书,可能觉得华罗庚过分了,但是即使是文人也需要严谨的。学中文的博士生发表论文,照样要字字准确。</p><p class="ql-block"> 其实哪个领域都需要准确,比如诗,其所形容的感受常常看似缥缈,但反而更需要最恰当的词汇来捕捉那种微妙的感觉。杜甫的《曲江对雨》,初稿中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来改作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逐”字明显比“共”字好。就像贾岛的“推敲”一样,对用词的较真,正是为了精准传达出诗人内心所感受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政治学家洛克说过一句话:“意义不明确的名词最危险。” 为什么呢,因为在政治领域,人们最能把各种肮脏的东西都赋予一个意义不明确的词,比如 “爱国”。在现实中,不乏一些极端行为被披上 “爱国” 的外衣。曾经在抵制某国产品的浪潮中,部分人打着 “爱国” 的旗号,对使用该国品牌汽车的车主进行人身攻击、打砸车辆。他们认为这种暴力行为是爱国的表现,却忽略了法律和基本的对普世价值的尊重。再比如,一些商家以 “支持国货,爱国消费” 为噱头,抬高自家产品价格,质量却参差不齐,误导消费者,将商业利益与爱国情感强行捆绑,这种行为实则是对 “爱国” 一词的亵渎。我们一定要小心,呼吁你爱国的各种声音背后,很少有纯洁的目的,说你不质疑就是爱国的,说你不支持谁谁就是不爱国的,等等等等,都未必是那么回事儿。</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知道,我们社会特别流行用着好听的名义干着龌龊的事情。比如你是县长,你想挪用公款帮你的私人朋友,可以以县里的名义注册一个空头公司,然后让你帮的这个人来假装主持。你主政一方,你为了政绩,打着 “改善民生” 的旗号,大搞形象工程。你花费大量资金修建豪华的广场,你打造 “美丽乡村示范村”,你强行拆除村民房屋,统一建设所谓 “欧式风格” 的民居建筑……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后是巨额的经济负担,浪费,贪污,环境破坏。小说《羊的门》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在这片土地上,形式就是内容。只要你找到了一个正当的形式,那你无论干什么,都是正当的,假如你没有找到这个形式,那就是犯罪。中国人太擅长这一套了,利用模糊且美好的概念来愚弄别人、满足私欲,这简直是中国政治黑暗亘古未变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说你如果去卫国做官,你第一件事要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乎名。” 什么意思,就是让所有政令名实相副,决不允许名字好听,实质是另一回事儿。可见从那个时代起,政治就是这样;也可见智慧如孔子,早看透我们民族政治的最大弊端,那就是用意义不明确的词搞猫腻。</p><p class="ql-block"> 那你说,我们该不该在词语的准确上较真儿呢?</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许多顶尖学术期刊对论文用词规范有着严格要求。例如,《自然》(Nature)杂志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必须使用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研究内容。对于专业术语,要求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定义来使用,避免自创或模糊不清的术语。在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时,要精确到具体的数值和单位,不能使用含糊的表述,如 “大约”“一些” 等。《科学》(Science)杂志也强调,论文中的用词应确保在不同文化和学术背景的读者中都能被准确理解,对于可能产生歧义的词汇,作者需要在文中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同时,对于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要求准确引用,不能篡改原作者的用词和原意,以保证学术交流的准确性和严肃性。</p><p class="ql-block">  物理学习中,你会发现每一块新知识开始前,都要对基本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和量化。这也是牛顿在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先做的,他对 “力”“质量”“加速度” 等基本概念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量化。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首先从规范表达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