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虚与实(转自美友ZY)

许周文

<p class="ql-block">  凡在国内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估计没有不学过《愚公移山》这则寓言的。这则寓言出自战国《列子•汤问》,被安排在初中课文里,主要讲了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使得他的家人进出极为不便,他便率领儿孙中的三人,又凿又挖又运的,决意将它们移平。山神听说后,担心他们挖个不完,赶紧向天帝汇报。天帝得知了此事,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便委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那两座山移走了。 记得,初学这则寓言时,老师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由于在文中,有这么一段智叟奉劝愚公的话:“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大意是“你太蠢了,都这把年纪了,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了,还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也就是让愚公不要干移山这种傻事,结果成了“反面教材”。当时,笔者被愚公的精神感召着,也没觉得有什么违和感。</p><p class="ql-block"> 再长大了一些,觉得自己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觉得愚公确实是愚蠢了一些,有必要去移平那么巍峨的两座山不?与其花那么多的时间和那么大的精力,不如把家搬到没有山的地方去算了。同时,也开始为智叟抱不平,认为他说得没错呀,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可就是这样一位真诚而真实的“批评家”,在这漫长的二千多年时间里一直被污名化。 </p> <p class="ql-block"> 然而,等笔者历经沧桑之后,重温《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对愚公的行为又有了新的认识,觉得之前认为他愚蠢,实在是自己涉世尚浅、对社会了解不深,才得出了那种错误的结论。确实,要移平一座山绝非易事,可要把家搬到没山的地方,又何其艰难呀!是啊,通过《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我们不难看出,愚公不过一介平民,无钱无权无势,又无关系后台背景,谁会提供一处没山的地方让他安家落户? 既然没有“天降安家之地”的好事,又不希望自己与子孙出门总绕远路,那怎么办?只有移山这么一条途径了。</p> <p class="ql-block">  可是愚公不愚之处在于,他没有让全家出动来干这活,只是拣选了三个人与自己一起来移山。从这点上而言,“移山”并非他家的“主要工程”,只是一项“重要工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竟然把土石扔到“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的“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请问有必要扔得那么远吗? 正因北山愚公一家这般“大动干戈”地移山,以至于惊动了河曲智叟。笔者网上查询获知,战国时的北山与河曲,分别位于冀州之南与河阳之北,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前者在河北衡水冀州,后者在河南焦作孟州,两者相距少说也有约五百公里,驾车得花费近六个小时。由此可见,愚公家移山声势浩大之程度,难怪让山神坐立不安了,觉得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生这样的“舆情”,怠慢不得,只得如实汇报给了天帝。而天帝,作为统治诸天万界的帝王,得知愚公家“移山”的情况,多少会认为自己的失职,因为统治的黎民百姓中,竟然还有居住条件这般恶劣的,要是这样的“坏消息”无限扩散,对自己的脸面与威望均不利,但他又不能承认管理上的无能,于是只得借口被愚公的行为感动,派夸娥氏二子把两座大山移走了事,至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的两座大山,有否挡住别人家的路,这也就不是他所要关心的了。</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上述只是笔者的揣摩。假如愚公移山的初衷,确实希望通过世代凿挖运将其移平,他那种“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然值得我们学习,但要说他智过智叟,似乎有些牵强;假设愚公移山的出发点,如笔者所揣摩的,无非是一种谋略,那么他不但不愚,而且大智若愚。对于这两种假设,愚公移山到底属于哪种?鉴于没有资料的佐证,我们不好妄下断语。不过,倘若可以选择,笔者倒愿意相信是后者。 </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转自美友ZY对拙作《试谈&lt;愚公移山&gt;的悲剧意义》的评论,非常有启发意义,故发到美篇,只为保存阅读,不做他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