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我的美篇 蓟县—独乐寺

悦耳清新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重建于辽代,以木结构建筑和泥塑艺术闻名,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独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年),传说安禄山曾在此誓师反唐,因“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得名。</p><p class="ql-block">现存主体建筑(山门、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虽为辽构,但保留浓郁唐代建筑风格,被誉为“上承唐风,下启宋式”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明代万历年间进行大规模修缮,山门匾额相传为严嵩所题。</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高宗多次到访并重修,寺内现存乾隆行宫。</p><p class="ql-block">1932年,梁思成考察独乐寺并发表论文,使其声名远播;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核心建筑‌</p><p class="ql-block">山门‌: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斗拱雄硕,鸱尾为辽代原物。</p><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三层木结构楼阁(外观两层),高23米,内置1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像,为国内最大辽代泥塑之一。</p><p class="ql-block">‌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独乐寺是“八大辽构”中唯一拥有两座辽代建筑(山门、观音阁)的寺院,代表中国古建技术巅峰。</p><p class="ql-block">梁思成称其为“无上国宝”,陈明达评价其技术、艺术均为“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p><p class="ql-block">三、保护与现状</p><p class="ql-block">1961年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评为AAAA级景区,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历经多次地震(包括1976年唐山大地震)仍完好保存,体现辽代木构抗震技术。</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作为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建筑、泥塑与壁画三大艺术瑰宝上,合称“三绝”。</p> <p class="ql-block">‌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观音阁‌</p><p class="ql-block">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通高23米,外观两层,内部实际为三层(含暗层),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p><p class="ql-block">其结构围绕中央16.08米的十一面观音像设计,以28根立柱形成内外双圈框架,通过梁枋斗拱紧密连接,赋予建筑卓越的抗震性能,历经28次地震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阁内保存三块历代匾额,传为李白所题“观音之阁”、乾隆“普门香界”及咸丰“具足圆成”。</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中央须弥台上矗立着三尊辽代塑像,主像因冠顶置十个小佛头,加上本面,称十一面观音,高16.08米,为我国现存最高大的泥塑站像。</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壁画</p><p class="ql-block">观音阁壁画,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画面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绘画以"铁线描"为主,兼用兰叶描,勾勒填色,适当加以晕染,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四面墙壁的罗汉、明王围绕中央的十一面观音像,构成一个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显示出作画者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功力。</p> <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p><p class="ql-block">倒坐观音为明代塑像,面北半珈跌坐式。观音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巨生蹈海坐在海岛中央,表情闲选。倒坐观音两侧是红脸关羽和白脸韦驮,二将分别悬立在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进入独乐寺的大门,有两棵高大的丁香树,正值盛花期,满院的清香,更加增添古寺的幽静。</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融合唐辽建筑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关键实物,其历史延续性、艺术完整性及科学价值使其成为“活着的建筑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从独乐寺出来,小街对面就是白塔寺。</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和北京的的白塔寺相同,都是在胡同深处。</p> <p class="ql-block">白塔,始建年代不详,辽清宁四年(1058年)重建,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塔高30.6米,平面呈八角形,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塔座、塔身、覆钵、 三天相轮、塔刹五部分组成。建筑设计者巧妙地将硕大的窣堵波置于中国式亭阁之上,将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几种塔型结合为一体,堪为中国古塔中造型奇特一例。</p><p class="ql-block">塔身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面,刻有缘起偈,阐释世间万物因缘和合真相,是佛教最基本教义之一。 .</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 EOSr5_24-105拍摄于天津蓟县独乐寺、白塔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