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扬州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传统建筑的风采,还深入了解了“扬州八怪”这些艺术家们的生平与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 清代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独特的书画家群体</p><p class="ql-block">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约18世纪)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这一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p><p class="ql-block"> ①艺术风格的“怪”:他们的书画作品突破当时主流审美,以“不落俗套”著称,表现为:题材上关注平民生活,甚至揭露社会阴暗面,如黄慎的《群乞图》;技法上融合写意与工笔,如郑燮(郑板桥)将草书笔法融入画竹,自称“六分半书”;立意上追求“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反对模仿古人。</p><p class="ql-block"> ②社会评价的“怪”:因艺术风格不被正统画派认同,时人贬称其为“丑八怪”。</p><p class="ql-block"> 他们多出身贫寒,性格清高狂放,作品常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如李方膺画梅象征傲骨,金农以“漆书”表达孤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核心成员通常指八人: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但“八”实为约数,另有华喦、边寿民等风格相近者也被归入,总数可达15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步入扬州八怪纪念馆,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牌匾上书“扬州八怪纪念馆”,红色灯笼高挂,为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增添了几分喜庆。纪念馆旁的传统建筑同样引人注目,飞檐翘角的设计,石碑上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方寺大殿”的字样,彰显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馆内陈列着众多雕像和画像,金农、郑燮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或手持拐杖,或捧书卷,神情各异却都透露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文字介绍,我知道了金农擅长书法绘画,郑燮则以诗文闻名,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纪念馆的一角,四尊雕像并列而立,前面的小牌匾记录着他们的名字。这些雕像前的书法装饰板,更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不远处,一幅水墨画展现了几位文人围坐讨论的情景,背景中的山水景色让画面更显宁静和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我还看到了一张扬州八怪生卒年表,清晰地列出了每位艺术家的生卒年份。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也让我更加敬佩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结束参观后,漫步于扬州街头,古典建筑与现代房屋交相辉映,蓝天白云下的一切显得格外美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