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5日。来到郑州河南省博物馆。早上9点出发到博物馆以后发现队伍已经排起了长龙。好容易才进入了院内。</p> <p class="ql-block">好容易进了博物院大门内。馆前广场上是林县红旗渠建成60周年图片展。时间有限且并且烈日炎炎,没有去细看。</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院博物院后找到官方讲解台,按每人39元,跟着一位讲解员,在一楼的四个展厅进行讲解。</p><p class="ql-block">首先讲解大厅雕塑的含义。中间的人物代表古时代的中原先人。两侧的大象,表明曾经的环境是温暖湿润的。同时人像和大象也代表河南豫的含义。背景上的山和水分别代表中原的嵩山和黄河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引齐鲁。禹治洪水,划分九州,这里称为"豫州",因处九</p> <p class="ql-block">1楼的4个展厅,内容是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在中条山和崎山之间,冲开三门,一泻千里。</p><p class="ql-block">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汉淮,西踞伏牛,东引齐鲁。禹治洪水,划分九州,这里称为"豫州",因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p><p class="ql-block">这里沃壤无垠,是远古先民赖以生存的乐土,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居所,是华夏民族形成发展的策源地。这里最早被称为"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之时,处王朝中心,八方辐辏,四方入贡道里均;这里是统一中央王朝的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斯文在兹文教盛。</p><p class="ql-block">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绵延至今,中原是这一文明谱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哲学源在周易,成于老子;</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姓氏源在炎黄,根在中原;</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王朝源在夏代,都于河洛……</p><p class="ql-block">中原孕育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干,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数千年来,有20余个王朝在此建都,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丝绸之路从洛阳延伸,中原文化广纳百川,辐射四海,演绎中华民族煌</p> <p class="ql-block">当时人类已进入定居聚落阶段。</p><p class="ql-block">裴李岗文化时期。北港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郑州新郑市裴李岗而得名。距今9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剧族而居。合族而葬,相对平等的氏族聚落生活。产生了渔猎与农耕并存的生业形态,并出现了原始信仰等精神生活。</p> <p class="ql-block">石铲、石斧和锯齿石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7000年),裴李岗出土。</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原始的粮食去壳碎粒工具。由于长期使用盘面中部已被磨成凹弧形。此类石磨盘与石磨棒常陪葬在女性身旁。表明当时粮食加工的任务由女性来完成。</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红陶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器系手工捏制而成,表面乳钉既可加固器体,又可作为装饰。陶胎中有意加入粗砂粒,使其在高温下不会发生崩裂。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鼎。是镇馆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花瓣纹彩陶钵。</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三门峡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这件彩陶钵的花瓣纹图案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较为常见。在古文字中"华"的本义就是花,有人推测这一普遍使用花瓣纹图案的氏族与"华夏"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连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郑州市大河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红衣黑彩的两壶体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口相通。这种饮酒器皿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白陶鬹。</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巩义市小芝田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器具都是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创造的。鬻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这件白陶鬻系用高岭土烧制,形制似展翅欲飞的鸟,其文化因素来自崇尚鸟图腾的东夷部族。</p> <p class="ql-block">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中原龙山文化。睢阳县平粮台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的沟渠内、南城墙内外以及城内发现了多组排水管道,每节管道两端口径大小不同,节节套合,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p> <p class="ql-block">铜爵(酒器)</p><p class="ql-block">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偃师市二里头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罍(酒器)。</p><p class="ql-block">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郑州市白家庄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罄的颈部有龟形图案。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图腾崇拜中,龟是吉祥、繁衍的象征。有的学者认为这件铜蟹上的龟纹可能是族徽,还有学者考证为"绳"字,若此考释正确,这应为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铭文。</p> <p class="ql-block">兽面乳钉纹铜方鼎。</p><p class="ql-block">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郑州市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青圆蘸有惠煮肉食、实性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颜,以象征九州。自此,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足鼎"。该方鼎出于郑州商城遗址中,这种商代前期的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冒帝都于中原的</p><p class="ql-block">史实依据。</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0年前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至纣王灭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地为都。清末甲骨文的发现,确定了殷墟的位置,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工作,在安阳洹河两岸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掘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陶、玉、石、骨、蚌等遗物和十几万片甲骨,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商代最后都城的秘密逐步被揭开。</p> <p class="ql-block">刻辞卜骨</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安阳市殷墟小屯南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器物为写实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p><p class="ql-block">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10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四足铜觥。</p><p class="ql-block">商代后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器物前部为立兽状,后部为鸟形,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后母辛"三字铭文。"母辛"与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p> <p class="ql-block">3号馆,西周时期。</p> <p class="ql-block">“长子口”铜簋形觥</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园前1046~前771年)。鹿邑县大青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旁注说明:觥为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其特征为器腹椭圆,底有圈足或四足,前有短流后有鎏( pan ),盖作有角兽首形,盛行于商末周初。《诗经》中屡见兕觥一词:"咒( si )觥其( qiu ),旨酒思柔""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酒具与食具的形状及称呼。</p> <p class="ql-block">“柞柏”铜簋(盛食器)-射礼活动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西周</p><p class="ql-block">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