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我们在郭亮村同框

亚沙子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南的挂壁公路是个神奇的存在。它像一条蜿蜒的飞龙,盘踞在悬崖峭壁之间,引得各路豪杰纷至沓来。如雷贯耳的郭亮村,让我们这群五十年前的“同学少年”在此同框。德语的山水一族、法语的洪洪、英语的野叶和我,因疫情已经多年不见。想不到会在河南行旅游团不期而遇,让我们都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乘坐景交车在盘山公路向上攀行。当景交车一次又一次地急转弯,车身随之颠簸时,我死死地抓住一边的扶手怕被甩出车外,总疑心这薄薄的路基下就是万丈深渊。窗外的太行山峰像被巨斧劈过,山色由青转赭,裸露出青灰色的岩层。偶尔有几株从石缝里探出身子的不知名的小树,以它们宁折不弯的姿态,向大自然展示着最后的倔强。</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那大名鼎鼎的郭亮洞就像绝壁上一道愈合的伤疤。随着那些刀削般的绝壁在窗外掠过,我想,人们是否还记得,曾经与世隔绝的郭亮村,地处太行山深处,有着三面环山、一面临“万丈深渊”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远望那条长1250米、高5米的挂壁公路时,我心里的震撼难以想象:当年,有十三条青年好汉,他们在卖掉山羊、药草,集资购买钢锤、钢锉等工具后,曾经聚集在天梯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往山外的大路。</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如何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能够顶风雪、系绳索,悬于悬崖之上,握紧钢钎,挥舞铁锤,在红色的岩壁上凿出一排排的炮眼?是他们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还是一千三百个村民在做他们的后盾?</p><p class="ql-block">郭亮村的父老乡亲们永远不忘记,这十三位勇士,用了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打烂了4000把铁锤,耗尽了12吨钢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活路来的壮举: 他们面对海拔1200米的悬崖绝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用最原始的工具,打穿了1250米的天堑。</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郭亮村已成为红色旅游核心景点和国家级影视拍摄基地,吸引着全国人民来此打卡。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村里80%的家庭在经营民宿或商铺,每户平均年收入近20万元。郭亮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守着景区挣钱顾家"的愿景。曾经的挂壁公路不仅连接外界,更成为乡村振兴“发家致富”的通途。</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十三位英雄好汉的初衷是走出大山,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五十年后的今天,通过他们打造的挂壁公路,郭亮村不仅能走出去,还能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人请进来。</p> <p class="ql-block">“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在资深的张导带领下,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先上郭亮村感受风土人情,而后沿着人工开凿的挂壁隧道往山下的停车场去集合。这条“张家定制”的参观线路既省了我们很多力气,又能把沿途的独特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我看到岩壁上还留着当年钢钎凿击的痕迹,一道一道,密密麻麻。我伸手抚摸那些凹凸不平的凿痕,粗糙的触感让我的指尖微微发颤。我们也有同样的经历,曾经跟着凤阳的老乡们一起开山炸石,搬砖,挑砖,手上和肩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最后结成厚厚的老茧。记得最冷的时候,不少同窗手上的冻疮裂口渗出血丝,沾到铁锹柄上,冻成了暗红色的冰碴。</p><p class="ql-block">忽然,我注意到岩壁上有一道特别的凿痕,比其他地方都要深。迎面,有一幅铁质的画面:一位勇士系绳索悬于崖壁之上,紧握钢钻,挥舞铁锤;下方还有“水滴石穿”的四个大字,仿佛在告诉后来人,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达成目标。郭亮村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真理。</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这条“挂壁公路”之前,郭亮村仅靠0.4米宽的绝壁"天梯"与外界联系,村民下山需手脚并用攀爬两小时。每逢夏季,郭亮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然后村民们再重建家园。如此循环往复,没完没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到“郭亮 1972”这几个醒目的大字前时有点激动。“1972?”我们四个人异口同声。“知道吗?” 山水一族突然说,“我刚才在郭亮村史馆看见过介绍。郭亮村开凿挂壁公路的1972年,正是我们去凤阳历练的那一年。而挂壁公路通车的1977年,正好是我们返城的那一年”。我怔住了。</p><p class="ql-block">1972年至1977年,正是我们奔赴凤阳大庙五七干校的那些年。这块黄灿灿的标识唤醒了我们共同的记忆和命运的共鸣。大庙小南山下的那棵百年大树的兴衰,标志着我们从1972年12月-1977年2月在凤阳度过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五年!同样的五年!郭亮村的绝壁长廊工程同样始于1972年3月,终于1977年5月。他们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我们在田野里磨砺出坚韧。不同的地点,相似的经历,同样的精神在这里“并轨”。冥冥之中,让曾经南辕北辙的我们,来到这里,将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在那90度垂直的崖壁上铺展开来,透过郭亮洞的隧道和自然形成的岩石天窗向苍穹诉说着我们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嗨,我们在这里拍张集体照吧,以祭奠我们早已逝去的青春”,我提议道。于是大家都停下来休息片刻。我们肩并肩站在悬崖边缘,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这时,阳光透过挂壁公路的天窗,在我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在同行好友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们都洋溢起几十年没变的笑容,心中涌动着山崩地裂也挡不住的同窗之情。</p> <p class="ql-block">走出隧道,眼前豁然开朗。郭亮村静静地坐落在悬崖之上,这景象让我想起凤阳的那些个村庄和我们住过的土坯房。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群书生要去农村吃苦受累?但正是那段经历,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担当。就像郭亮村的挂壁公路,虽然开凿的过程艰苦卓绝,但最终成就了一道震撼世界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这种“愚公移山”的狠劲‌,这个以血肉之躯在太行绝壁开凿“挂壁公路”的壮举,让我们明白,在技术发达的时代,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艰苦奋斗”仍旧在线。它并非要求现代人回归肩挑背扛,而是呼唤‌直面困境的勇气、团结协作的胸襟、创新破局的智慧‌,以及前赴后继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之行让我懂得,最好的摄影不仅要记录美丽的风景,更是要把那些值得铭记的故事和情感也一并装进相框。挂壁公路上的每一道凿痕都是一个故事,而我们,很幸运地成为了这些故事的见证者和那些汗水与热情交织的岁月的亲历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