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三家分晋”中的韩国,确实是一个在战国历史中相对低调但充满故事性的诸侯国。以下从韩国的崛起背景、存在感薄弱的原因、以及其独特亮点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一、韩国的崛起:智谋与机遇的结合</p><p class="ql-block">韩氏家族的发迹始于晋景公时期(公元前6世纪),韩厥因执法公正受重用,成为六卿之一。真正崛起的关键节点在于:</p><p class="ql-block">1. 晋阳之战中的战略投机(公元前455-453年)</p><p class="ql-block"> 韩康子韩虎最初追随智伯瑶攻打赵氏,但当智伯决水灌晋阳时,他敏锐察觉赵氏顽强抵抗带来的变数。在赵襄子派张孟谈夜访时,韩魏与赵暗中结盟,上演了著名的"水淹智伯"反杀。这一决策不仅消灭了最强对手智氏,更直接导致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p><p class="ql-block">2. 资源攫取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瓜分晋国时,韩国表面获得土地最少,但实际控制了关键的宜阳铁矿区(今河南宜阳)。《战国策》记载"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其兵器制造业的繁荣正源于此。</p><p class="ql-block">二、存在感薄弱的多维困境</p><p class="ql-block">1. 地理囚笼效应</p><p class="ql-block"> 韩国核心区覆盖今山西南部与河南中部,正处于"天下咽喉":</p><p class="ql-block"> - 西接强秦出函谷关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 东临魏国大梁(开封)</p><p class="ql-block"> - 南向楚国方城</p><p class="ql-block"> - 北靠赵国邯郸</p><p class="ql-block"> 这种四战之地导致韩国70%的军费用于边境防御,《韩非子》直言"韩之危如累卵"。</p><p class="ql-block">2. 变法的时间陷阱</p><p class="ql-block"> 申不害相韩19年(公元前351-337年)的"术治"改革虽短暂强盛:</p><p class="ql-block"> - 创建精锐部队"击刹"(敢死队)</p><p class="ql-block"> - 推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p><p class="ql-block"> - 但过度依赖权术而忽视法制建设,韩昭侯去世后改革迅速崩解,恰逢商鞅在秦变法深化,形成历史时差。</p><p class="ql-block">3. 外交战略失误</p><p class="ql-block"> 在合纵连横中摇摆不定,如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合纵攻秦时,韩国本可作为先锋,却因犹豫贻误战机。前260年长平之战初期支援赵国,后期又倒向秦国,最终两面不讨好。</p><p class="ql-block"> 三、被低估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1. 军工科技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弩机,射程可达300步(约415米),远超同期各国。苏秦曾言"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秦军后来配备的蹶张弩正是吸收韩国技术。</p><p class="ql-block">2. 法家思想的熔炉</p><p class="ql-block"> 韩国不仅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母国,更孕育了:</p><p class="ql-block"> - 申不害的"术"(帝王权谋)</p><p class="ql-block"> - 韩昭侯的"势"(权力结构)</p><p class="ql-block"> - 后期郑国(水工)的"实"(工程技术)</p><p class="ql-block"> 这种多元思想碰撞为秦统一提供了理论拼图。</p><p class="ql-block">3. 文化中转站作用</p><p class="ql-block"> 韩国灭亡前,大批贵族东逃,将中原典籍带入齐地。田氏代齐后的稷下学宫中,韩国流亡学者对黄老之学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这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与韩非思想的关联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结语:夹缝中的生存艺术</p><p class="ql-block">韩国虽未能成为霸主,但其在军工、法制、文化传承上的突破,展现了小国的生存智慧。就像现代地缘政治中的"缓冲国",韩国的兴衰轨迹揭示了次级强国如何在巨头博弈中寻找定位。它的"神秘"恰来自于这种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最大历史价值的特殊能力——正如《韩非子·喻老》所言:"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这种灵活务实的精神,或许正是战国时代最珍贵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韩厥的先祖是韩万。</p><p class="ql-block">韩万,春秋初期晋国的戎御大夫,因辅佐曲沃武公有功,被封于韩原,成为韩姓的始祖。韩厥是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亦称韩子舆)之子。</p><p class="ql-block">韩厥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起初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p> <p class="ql-block">韩万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韩国始祖,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晋国公室。根据《史记·韩世家》等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关于韩万的直系先祖世系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韩万是西周初期封国韩国韩侯的后裔,韩侯是武王之子,唐叔虞异母弟。第二种说法韩万是西周韩国韩侯的后裔,韩侯姬姓。第三种说法韩万是晋国公族曲沃桓叔后裔。韩万先祖的身份搞得扑朔迷离,不知所踪。第三种说法仍有不同版本。</p><p class="ql-block">1. **曲沃桓叔**(姬姓,名成师):晋文侯之弟,被封于曲沃,是晋国小宗分支的始祖。</p><p class="ql-block">2. **曲沃庄伯**(名鳝):桓叔之子。</p><p class="ql-block">3. **韩万**(亦称韩武子):庄伯之子(一说为桓叔庶子),因功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以封地“韩”为氏,成为韩氏始祖。</p><p class="ql-block">**关键点:**</p><p class="ql-block">- 韩万是晋国公族后裔,属曲沃桓叔一脉,这一支后来通过“曲沃代翼”取代晋国大宗,成为晋国新君。</p><p class="ql-block">- 韩万受封韩原后,其后代逐渐发展为晋国六卿之一的韩氏。战国初期,韩氏与赵、魏三家分晋,建立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p><p class="ql-block">部分文献对韩万是否为庄伯之子存在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他是曲沃桓叔之孙、庄伯之子。这一世系奠定了韩氏在晋国的地位,最终促成韩国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史记·韩世家》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从这段可以看出,韩最早也应该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后来被灭国,其后裔侍奉晋国,韩的后裔韩万在曲沃武公时立了大功,后来被封在韩原,谥号为“武”。韩万就是韩的始祖,他的后裔以韩为氏,最后以晋国大夫的身份参与三家分晋,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摇身一变“野鸡变凤凰”。</p><p class="ql-block">韩原在哪里呢?据最新的考证在陕西省韩城市,从地图可以看出,在黄河西边,离黄河非常近,这里水量充沛,和“韩”字的原始意义有很大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关于韩姓起源的种种传说,虽然由于神话与史家相羼杂而不足为信,但并不能完全否定其中的合理成分,例如把韩姓起源追溯到与黄帝后裔相关的说法,就可以在史籍中得到印证。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路史》载:韩,同(州)之韩城南十八(里)有故韩城,韩原也(秦晋战处。《古今地名》曰:韩武子食采韩原。)《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之中韩侯,即此韩侯。《春秋释例》:韩城、韩原、宗丘,三名故韩国。《风俗通义》也说:韩之先与周同姓,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因以为氏。这就是说,韩姓与周朝的统治者同出一源,原先也是姬姓,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属于姬姓的支庶。《左传》中说:邗、晋、应、韩、武之穆,明确指出韩氏也是周武王姬发之子,而《诗经》称:韩侯出祖,则表明在西周初期大分封时,已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被封于韩国称韩侯,只是所封者的名字并没有在史籍中留下记载。春秋初年,此韩国为晋所开灭。其后裔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这个受封的韩侯后裔,即是韩武子。</p><p class="ql-block"> 《元和姓纂》也认为韩姓出于周武王之后裔,但在渊源上有不同。“韩,出自唐叔虞之后,晋穆侯子成师生万,食采于韩,因以命氏。”文中提到的“叔虞”也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晋国的开国君主,因初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叔虞下传8世,就是晋穆侯,“成师”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昭侯的叔父,被昭侯封于曲沃,号桓侯,故又称“曲沃桓叔成师”,“万”是成师的儿子,在晋国当官,食邑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东北,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故称“韩武子”)。</p><p class="ql-block"> 这样,我们从史籍找到了韩姓的两个来源,一是出于韩侯之后裔,一是出于唐叔虞之后裔,其实,我们认真再深入探索,就可以发现,上述两个韩姓的两个来源,均落实到韩武子身上。因此,我们只要从韩武子开始往上追溯,其先祖韩侯或唐叔虞,竟然都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而且是同出一源的兄弟,这也意味着韩姓受姓始祖只有一个,这就是韩武子。韩武子的先祖渊源也只有一个,这就是周武王姬发。周武王姬发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其父周文王苦心经营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统率各路诸侯最终灭亡了殷商纣王,建立了周朝。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是后稷的后裔,姬姓,后稷则是帝喾的儿子,而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经过这样追溯,结果昭然而揭,韩姓确确实实是黄帝的子孙!如上所述,韩氏的受姓始祖是韩武子,韩姓在历史上正式形成,始于韩武子。韩武子,名万,约公元前750年在世。据《通志》《史记》《中国姓氏源流史》记载:韩武子,韩侯之后也。《史记·韩世家》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韩武子的受姓,与晋侯十世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晋侯十世,从唐叔虞开始。叔虞,姬姓,字子于,周武王姬发的幼子,成王姬诵的同母兄弟。叔虞虽是成王的亲兄弟,但他受封于唐,却纯属偶然。原来周初大分封时,受封者中,除了姬姓子弟之外,还有先王的后裔,其中唐尧的后裔就受封于唐,其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唐人作乱,被周公诛杀。成王与叔虞手足情深,政事之余,时常在宫中一起做游戏。唐国被灭之后,有一次成王又与叔虞嬉戏,成王把桐叶削成玉圭状,交到叔虞手中,煞有其事地说:我就以此封你。圭在古代是一种礼器,长条形,上尖(或圆),下方,为帝王,诸侯举行朝聘,祭祀等隆重仪式时手中所执、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封赏玉圭,即意味着封赏相应的官爵和地位。因此,史官伊佚闻言,当即请成王择日册封叔虞。成王不以为然,辩解道:我是跟他说着玩的。伊件毫不退让,坚持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史官就要记录下来,并且按照一定的礼仪付诸实施,还要用音乐来予以歌颂。成王无话可说,只得接受伊佚的意见,把被周公灭掉的唐封给了叔虞。由此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戏言成真,因削桐而封侯的典故。叔虞受封于唐,故称“唐叔”,也称“唐叔虞”。唐叔虞的政绩在史籍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只说他曾得到二苗同为一穗的嘉禾,作为祥瑞献给了成王,周公因此而作《嘉禾》以纪其事。</p><p class="ql-block"> 晋侯二世,即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史记·晋世家》记作燮)。周成王十年,燮父将国都从唐(今山西翼城西)徙居南部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相传此地原为唐尧所筑,故称尧墟。燮父以尧墟之南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来的晋国由此得名,燮父也因此被称作晋侯燮。晋侯三世,即燮父儿子宁族是为晋武侯。晋侯四世,即武侯的儿子服人,是为晋城侯。其在位时约当西周穆王时,晋国的都城始由晋阳迁往曲沃,即由太原西南的古城迁往今山西闻喜东北。晋侯五世,即成的儿子福,一作“辐”,是为晋厉侯。其在位时间,约当西周恭王时,晋侯六世,即厉公的儿子宜臼,是为晋靖侯。从靖侯起,晋国开始有了明确纪年,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靖侯在位。晋侯七即靖侯的儿子司徒,是为晋釐侯。釐侯于公元前840年至公元前823年在位。晋侯八世,即釐侯的儿子籍,一作“苏”,是为晋献侯。从公元前822年至公元前812年,献侯在位。晋侯九世,即献侯的儿子费王,也为“弗生”,是为晋穆侯。穆侯继位的当年,就将都城迁往绎,史称古绎,在今山西翼城南,也就是说,晋国的都城经过燮父,成侯以及穆侯的先后三次迁徙,在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当初的唐国都城;</p><p class="ql-block"> 第四年,娶齐国女子姜氏为夫;第七年,生公子仇;第十年,率军攻伐今山西介休县南的千亩,立下了战功,就在同一年,费王生了小儿子,按照“能成其众”之意,取名为成师。由此看来,自唐叔虞开始,主成师,应是第十代,费父在位的时间较长,从公元前811年至公元前785年,共计27年。</p><p class="ql-block"> 晋侯十世,即穆侯的儿子公子仇,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85年,穆侯病死,晋侯之位未能像以往那样父死子继,而被穆侯的弟弟殇叔抢先自立,晋国内部出现了混乱,公子仇只得从晋国出逃。直到四年以后,公子仇才率其部众袭杀殇叔,夺回了本应属于他的晋侯之位。在 这段动荡时期,成师究竟干了些什么,史籍中并没有留下记载。也许,由于他只是穆侯的小儿子,晋侯之位原本就没有他的份,也没有什么非之想,因而无论是对殇叔还是公子仇,都不构成威胁,这样反倒能够相安无事,既无须像公子仇那样出逃,也没有生命之虞。当然,成师与公子仇毕竟是亲兄弟,在亲疏关系上更近一层,公子仇成了晋文侯,对成师更有利一些。公元前746年,在位35年的文侯去世,他的儿子伯继立,是为晋昭侯。昭侯一继位,就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世称曲沃桓叔。曲沃在成侯、厉侯、靖侯、釐侯、献侯等五代晋侯在位的数十年中,都曾是晋国的都城,其规模远远超过穆侯迁都以后的翼城,而且受封时桓叔已58岁,很有声望,晋国的民众大都拥戴他,再加上又有靖侯的庶孙栾宾辅佐,所有这些,都为桓叔在曲沃积蓄力量,状大实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果然,就在桓叔受封曲沃的第七年,即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杀害了晋昭侯,并派人前往曲沃迎接桓叔,图谋立桓叔为国君。这对于桓叔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的馅饼,自然是兴高采烈,当即兴匆匆地前往晋都。然而,此举却遭到了晋国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发兵攻伐桓叔,桓叔被打败,不得不退归曲沃。立桓叔为晋侯的图谋被挫败,昭侯的儿子姬平被拥立为国君,是为晋孝侯,策动此次变乱的潘父被杀。</p><p class="ql-block"> 晋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去世,他的儿子姬鲜继为曲沃封君,是为曲沃庄伯。他继续其父桓叔未竟之业,积蓄力量,伺机夺权,终于在孝侯十五年率军进入晋都翼城,杀了晋孝侯。但他很快便被晋国军队打败,只得又退归曲沃。晋人再立孝侯之子姬郄为晋,是为晋鄂侯,鄂侯在位6年去世。曲沃庄伯闻讯,再次兴兵伐晋。西周平王派虢公领兵讨伐曲沃庄伯,庄伯只得退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之子姬光,是为晋哀侯。</p><p class="ql-block"> 曲沃庄伯在哀侯二年去世,他的儿子姬称继为曲沃封君。是为曲沃武公。自成师封于曲沃起,经曲沃庄伯,再到曲沃武公,经过三世的发展,曲沃封君一族势大力强,民心多附,已能玩弄国君于股掌之中。从公元前710年开始,曲沃武公频频采取行动,连杀哀侯,小子侯,晋侯缗等三个国君,于公元前678年掌握了整个晋国政权,随后又尽以其宝器贿献于周釐王,换取了周釐王的承认,封他为晋君,列为诸侯,更号为晋武公。自成师初封曲沃,到曲沃武公成为晋君,历时67年。从此,曲沃一族以旁支人主晋侯之位。</p><p class="ql-block"> 曲沃桓叔成师还有一个儿子,名万,是曲沃庄伯之弟,曲沃武公之叔。在曲沃旁支取晋侯之位的过程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他,在曲沃武公的指使下亲手杀了晋哀侯。曲沃武公摇身一变成了晋武公之后,万既是武公的亲叔公,又是有功之臣,被封于韩原,号曰,韩武子。自此以后,姬万就被改称为韩万。韩万,亦即韩武子,就是韩氏的受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要想真正破解韩国先祖之谜,必须找到韩国公室的父系祖源。通过查寻发现O-F700之下的O-MF194的O-Z39488含有11名韩姓样本,其中有七名是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其他四名分别是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河南省商丘柘城县、江苏省盐城市和安徽六安市。根据分别情况,满足战国时期韩国情形。姓氏上还有智氏和栾氏,留有韩氏在晋做过六卿的迹象。更为神奇的发现了O-MF11707极像燕国公族,那O-MF194是不是姬奭的父系标记。据《史记》:“召公奭(音如适)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和《史记·韩世家》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召公奭与韩之先的身份记载是一致的。标有召公奭身份的西周青铜器同时在北京琉璃河遗址和山东梁山发现。O-MF194有没有山东分支,其中O-MF16780的分布中心依然在山东。召公奭还有一支后裔伴随西周王族继承召公之官位的后裔 </p> <p class="ql-block">召公</p><p class="ql-block">召(shào)公,周朝官名,始于召公姬奭(第一代召公)。世代由召公后人继承,如周厉王、周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姬奭后人。</p><p class="ql-block">伯爵首任姬奭</p><p class="ql-block">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位,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p><p class="ql-block">世系列表</p><p class="ql-block">康公姬奭(前1046-前995年)</p><p class="ql-block">(中间15世失考)</p><p class="ql-block">文公</p><p class="ql-block">穆公 姬虎(厉王末幽王初年)</p><p class="ql-block">(中间世系失考)</p><p class="ql-block">伯廖 姫廖</p><p class="ql-block">(中间一世失考)</p><p class="ql-block">武公</p><p class="ql-block">昭公</p><p class="ql-block">桓公</p><p class="ql-block">戴公(前?-前594年)</p><p class="ql-block">襄公(前593-前?年)</p><p class="ql-block">(中间一世失考)</p><p class="ql-block">庄公姬奂</p><p class="ql-block">简公 姬盈(前?-前513年)</p><p class="ql-block">(此后世系失考)</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室二王相争,召氏族人是王子朝的坚定支持者和追随者。然而,召简公却最终被周敬王处死。</p><p class="ql-block">召国公爵被饕夺。召氏族人随王子朝奔楚,南召是主要落脚地。王子朝被杀后,召国复国无望,奔楚的召氏族人在此聚邑繁衍生息。直至清代晚期其地仍称召邑(今南召县东南部云阳镇)。相对于北方的召国,人们就此习称“南召”!</p><p class="ql-block">在O-MF11445之下的分支O-MF16092分布的河南人</p><p class="ql-block">王**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p><p class="ql-block">陈** 遗传标记0-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p><p class="ql-block">马**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p><p class="ql-block">李** 遗传标记 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 南阳市邓州市</p><p class="ql-block">孙**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p><p class="ql-block">付**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p><p class="ql-block">付**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p><p class="ql-block">付**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 许昌市襄城县</p><p class="ql-block">付**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p><p class="ql-block">从分布情况在南召周围,极有可能就是随王子朝南迁的召简公姬盈家人的后裔。当然这仅仅分析,有局限性,待将来继续努力探寻。</p> <p class="ql-block">在周王室父系OMF457382的分支O-MF707之中找到三个马姓的样本。</p><p class="ql-block">马** 遗传标记 O-MF707</p><p class="ql-block">河南省 南阳市南召县</p><p class="ql-block">马**遗传标记O-MF707</p><p class="ql-block">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县</p><p class="ql-block">马**遗传标记O-MF707</p><p class="ql-block">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p><p class="ql-block">和召公奭后裔分支O-MF16092中的</p><p class="ql-block">马** 遗传标记O-MF16092</p><p class="ql-block">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p><p class="ql-block">是不是王子朝的后裔?因为他们是一起南迁的一伙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