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的村庄—西递古村落 徽州游记(1)[原创]

<p class="ql-block">《游西递古村落有感》</p><p class="ql-block">黛瓦粉墙溪水绕,</p><p class="ql-block">牌坊古巷沐斜阳。</p><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雕楹巧,</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继世长。</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用AI作的)</p> <p class="ql-block">驱车去西递的路上,两边不时闪过一片片油菜花田、一栋栋徽派建筑,还有连绵起伏的山峦。</p> <p class="ql-block">古黟桃花源—西递,位于安徽省南部,距黄山风景区仅41公里。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 。青砖黛瓦,木刻石雕,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西递背倚青山,村中三条溪水环绕,自然环境优美。这里的山水与古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漫步在西递古村中,你可以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0年,以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完好地保持了明清时期得古朴风貌,是皖南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经典之作。镇内现存明清古宅224幢,其中124幢为国保单位,这个数量不仅安徽,就是全国也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剌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旷古斋、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仰高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剌史石坊</p><p class="ql-block"> 坊主是曾任胶州刺史的胡文光。 位于黟县西递村前,建于1578年,建筑高度12.3米,清乾隆、咸丰年间曾修葺。通体为质地坚实细腻的"黟县青"石料构成。 雕琢精绝,古朴精湛,巍峨高耸。 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正中的小额坊前后分别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样,标明乙卯中举和荆州王授予他的头衔。二楼中间枋板前后分别刻有“胶州刺史”和“荆藩首相”的楷书。三楼中轴线上镌有“恩荣”二字,两旁衬以盘龙浮雕,显示牌坊的建造是皇帝的宠幸与恩许。</p> <p class="ql-block">西递和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列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西递村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西递,中国明清民居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西递景区旅游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七哲祠</p><p class="ql-block">每一栋古建筑都是由传统的徽派三雕技艺所创造,其构筑和雕刻精细而严谨,传递出来的是徽派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古建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旷古斋</p><p class="ql-block">旷古斋是位于西递古村的一座建筑,它始建于清代初期的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占地面积为130平方米,原来的主人是一位“以商入仕,以仕保商”的文人名士。</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木雕在门上、窗上、隔屏上...处处皆是,各式各样,花纹美丽,雕工精湛,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中堂画两边一幅改字联:“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把“孝悌”改为“孝弟”突出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的“早”字一竖写出头,寓意着饱读诗书方可出人头地。改字联两边还有一幅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寓意为人处世应礼让三分,才能海阔天空,心存善念方能荫蔽子孙后代,留有余田给子孙耕种,体现了徽州文化诗书教化耕读传家的传统。</p><p class="ql-block">旷古斋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内部构造精美。上面那两对楹联,其涵义更使人受益匪浅。 </p> <p class="ql-block">桃李园</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正屋为三间三进二楼结构,是徽商胡元熙的旧居兼私塾。“桃李园”是西递现存较完整的私塾旧址。</p> <p class="ql-block">前厅中的对联“ 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遊逍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14个字都为走之旁,也显示了主人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后厅左右两侧的板壁上各装有六块木雕屏门,全文漆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古黟书法家“青菜太守”黄元治手笔。</p> <p class="ql-block">中厅内有徽派建筑的独特设计—“楼上井”,用于采光和通风之用。</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p><p class="ql-block">大夫第位于西递村正街。建于1691年,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故居。四合院二楼结构,正厅高大轩敞,厅前设天并。</p> <p class="ql-block">粮家洲</p> <p class="ql-block">胡氏家祠</p><p class="ql-block">古镇是由胡氏家族几百代子孙历经近千年繁衍生息而成。相传,胡氏原本姓李,是唐昭宗李晔(叶)的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公护送避难,为隐人耳目,改姓为胡。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p> <p class="ql-block">走进追慕堂,首先看到的是八面屏风式的内容介绍与家族家训。</p> <p class="ql-block">  每根月梁上皆有横匾,都是关于先人的功勋,后人应永世铭记。</p><p class="ql-block">两层横匾:天恩重沐 德澤百世。</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p><p class="ql-block">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 年),是西递村胡氏祭拜先人的祠堂。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胡贯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亲应海公一生、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的后厅供奉着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雕像,月梁上悬挂着“有道明君”的牌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许多画院学生在村里写生。</p> <p class="ql-block">手工炒茶是最传统制作茶叶的古老方法。</p> <p class="ql-block">西递徽派建筑古村落,粉墙黛瓦、古巷幽深、溪水潺潺,徽派古建筑保存完好,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西递村的美,是一种静谧的美,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美。</p> <p class="ql-block">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递不仅有着精美的建筑,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木雕、砖雕、石雕技艺精湛,还有那一对对楹联,其涵义更使人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歙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p> <p class="ql-block">歙砚,全称歙州砚,又称“龙尾砚”。因产于古歙州(后改名为徽州,今中国江西省婺源县和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而得名,与端砚、澄泥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汉晋时期,至唐代名声大盛。</p> <p class="ql-block">胡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p><p class="ql-block">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后来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尊敬长辈以及兄弟间互敬互爱,把这里改成了祠堂,名“敬爱堂”,后成为了西递村的胡氏总支祠。 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后厅</p> <p class="ql-block">后厅里供奉着胡氏先祖的牌位和画像。</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百善孝为先</p> <p class="ql-block">胡氏族谱序</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满了腊肉,这是南方人做菜不可缺少的。</p> <p class="ql-block">瑞玉轩</p> <p class="ql-block">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都是徽州产的名茶。</p> <p class="ql-block">应天奇西递村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一栋古宅是西递警务室、法官工作室、监察官工作室...承担了六项工作。</p> <p class="ql-block">西递之美,美在古韵,古香古色;西递之美,美在诗画,如诗如画;西递之美,美在耕读,世代相传。行走其间,感受一次青砖素瓦,荡涤一次心灵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