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村民打交道的那些年

人生不过三万天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093933</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人生不过三万天</p> <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我没带外孙,几位文学爱好者相约在沐溪河边喝坝坝茶。一中年男人走到茶桌前打招呼,“江支书,您在陪几位朋友喝茶?”还没回过神来,他摸出几支紫云烟递给我们。“江支书您忘了,我是四队的杨全啊,我们一起调整过土地呢!要不是您的话,说不准我们一家四囗到现在都只有两份土地啰!”我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家的人,一晃没当村干部很多年了,居然还有村民记得。我的思绪一下拉回到岩湾村,那些曾经奔走在乡村山路上处理日常事务,天天与村民打交道的职场往事又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那是1999年10月的一天,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我和村“两委”干部刚在村小活动室开完会议准备回家吃饭。“谁敢动我的土地,我就跟谁急!几十年来都没有那届干部调整过土地……”骂骂咧咧的声音传来。四组组长杨全气喘吁吁地向我跑来,“江支书,请您协助一下,我正在召开群众大会,准备调整四组的土地,刚才骂人的就是要退出土地的罗文。”既然组里有事,我也顾不上回家吃饭,与村“两委”同志会同组长赶到开会地点。会场上群众讨论激烈,主要“热点”有几个:江林家小孩至今未上户,土地是否该调出;有两户农户的小孩已农转非,土地咋办;罗文的老婆办了迁移户囗,但没办结婚证,土地是否该调出;李江的老婆有结婚证,但没有办迁移手续。</p><p class="ql-block">我找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四组有好几户村民的子女,六七岁了都没有划分土地,而有的村民家里只有二三囗人,却空着一二份土地。这种现状态如果不想办法解决,在当时靠土地吃饭的年代,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四组这次土地调整能否正常开展,也涉及到年底“农业税和对公提留”的催收工作。我一边叮嘱杨组长:调整土地必须坚持“大动小不动”和“三先三后”的原则,好的“土政策”允许保留,前提要进退平衡,否则就不能动土地。一边安排村“两委”其他干部去做退土地农户的思想工作,宣传土地小调整政策,千万不能出现打架闹事情况。经大会讨论2/3以上的群众表决通过,村干部宣布进退土地人员名单共16份,进退平衡,可以进行土地小调整。现场采取自由协商的办法,并签定调整协议书一式三份,由杨组长亲自参与丈量划分。这次四组土地调整得到群众一致认可,无形之中拉近了干群关系。</p> <p class="ql-block">2000年3月的一天,我刚吃过早饭准备去地里干活,六组村民郭明跑来请我调解纠纷。赶到他家时,其他的村组干部和当事人及部分群众也在场。我让村委杜主任做笔记,双方当事人谈谈事情发生的经过。郭明讲述:本月25号富和赶场,在小地名氨水池看见蔺满骑着摩托车来了。我就问他到哪里去,然后搭乘他的摩托车,双方均没提车费问题。后出车祸我头部摔了一个洞,到清凉村医务室医治花费200多元,他支付了100多,又到县医院杂费、医药费近2000多元。由于是亲戚关系,我只喊他出500元,但他只愿意承担200元,产生纠纷,所以请干部解决。当事人蔺满说:本月25日因家里有事上街,就借了一辆摩托车,在氨水池郭明叫我搭他,我申明自己不是打摩的,也没收摩的费,后出车祸他部受伤。当时他提出医药费一人一半,我说可以。到沐川、犍为等地医了16天出院,他出院后叫我付医药费,我说现在手头紧,要求对方暂缓几天。他不同意,说如果不拿钱就要杀我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听了双方当事人的讲述,我同村“两委”商议后得出结论:鉴于双方系亲戚关系,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去面对解决。郭明是有很大责任的,明知对方是借的摩托车不是打摩的,还要去搭乘他的车;蔺满虽无过错,但也有责任,自己借别人的车且没有驾照,还敢搭载他人。依照《民法通则》106条3款,双方都有责任,医药费建议按三七开,蔺满必须在农历年底付给郭明400元医疗费。双方当事人、见证人、村组干部签字生效,希望双方不再因此事而发生纠纷,应相互谅解。村组干部公平合理处理纠纷,双方当事人都很满意,并认可处理意见。</p> <p class="ql-block">“江支书,您们来了?快请进屋坐坐!”2000年8月的一天,我和村“两委”班子下队检查生产,刚走到七组蔡花的院坝外,她非常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屋里坐。“感谢您们村干部介绍孩子他爸外出务工,现在每月可挣工资4500元。并引导我在家种了3亩李子树,栽了2亩生姜,喂了些鸡鸭,今年收入7000多元。还在李子树下套种了一些蔬菜,也可以在周边灵活务工……每个月现金收入1000元左右没问题。”她一边倒茶水一边笑着说。</p><p class="ql-block">她家的小青瓦房整洁漂亮,新打的水泥地坝宽敞明亮,家庭收入有保障,两个孩都安排妥妥的……欢喜的事儿一件又一件,满满的幸福洋溢在蔡花的眼角眉梢。谁曾想到,这就是几年前连“农业税和提留”都交不起的村民。我和村“两委”班子根据七组不同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围绕“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总体取向,岩湾村七组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的路子。蔡花家的变化,正是岩湾村“两委”工作阶段性成果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农村村委工作,纷繁复杂,任重而道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天命知年的我,在城里带带外孙,偶尔与文友喝喝茶码码文字,早已不闻村务政事。但作为村里的老干部,我还是殷切希望村“两委”班子:只有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为民负责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勤奋工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早日实现岩湾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