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5145</p> <p class="ql-block"> 在色达的风雪里困守两日后,终于在第三天的午后驶入五明佛学院。当赭红色的屋群从山坳间涌来,连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都不自觉放轻。这片诞生于1980年的修行之地,由晋美彭措法王初创,当时不过几间木屋,现如今已在喇荣沟的褶皱里生长成十万僧众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车至山顶的喇荣大坛城,踏雪寻至制高点时,天地正铺开一幅未干的水彩。千间红舍覆着薄雪,像被酥油灯烤化的朱砂落进棉絮,檐角冰棱垂着未凝的光,远处山峦浸在铅灰色雾霭里,唯有经幡在山尖扯出几缕跳动的绛紫。雪后空气裹着冻土的腥甜,冷意从靴底渗上来,却让眼前的红色愈发灼目——那不是热烈的烧灼,而是千万片赤诚之心在高寒之地煨出的恒定温度。</p> <p class="ql-block"> 坛城边的转经道永远顺时针流动。藏袍与僧袍擦过泛着包浆的经筒,木柄上的手纹叠着百年前的手纹, murmured的六字真言被风雪揉碎,又在转经人低垂的眉睫上凝结成霜。鎏金的坛城顶在云隙间忽明忽暗,经幡绳上的雪粒簌簌坠落,打在青石板上,惊起几只啄食的山雀。此刻忽然懂得,这片在荒原上生长的红色,原是信仰最朴素的具象——当物质被简化至斗室,心灵便在经筒与经堂间拓出无限疆域。</p> <p class="ql-block"> 暮色漫上来时,雪粒又开始飘。回望坛城,转经的人群已缩成流动的红点,却比任何星辰都更恒定。佛学院在雪雾中渐成模糊的绛红剪影,却有某种清晰的震颤,从海拔4000米的山尖,直直沉进被风雪洗过的胸腔。这走马观花的惊鸿,终让我明白:有些风景不必刻进相机,却会永远悬在灵魂的高处,像坛城顶那盏不灭的酥油灯,在岁月里轻轻摇晃,却从未熄灭。</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于 2025年4月16日 北京</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 2025年3月7日 色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