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东三省总督府

常德新

<p class="ql-block">东三省总督府是清末民初东北最高军政机关所在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盛京路28号,为典型的欧式建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东三省总督府前身为盛京将军行署,始建于顺治初年,1907年清政府推行新政,裁撤盛京将军,改设东三省总督,统辖奉天(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军民政务,首任总督为徐世昌。</p><p class="ql-block">从清末至民国初期,共有3位总督(徐世昌、锡良、赵尔巽)及奉系军阀张氏父子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位于沈阳故宫与张氏帅府之间,地处盛京路与北通天街交会处,曾是盛京城内仅次于故宫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三省总督府建筑呈“凹”形布局,外部为青砖墙体,内部采用人字架木结构,融合欧式风格与中式功能性设计。</p><p class="ql-block">细节考究,包括雕饰旋脸门窗、深红彩瓦屋顶,门前设有对狮和上下马石,彰显官署威严。</p> <p class="ql-block">这座承载着从清末民初以来历史的建筑,历尽了沧桑。这是从网上搜索到的一张老照片,重新修复前,已经破败成了危房。(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作为东三省行政权力中心时的景象(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东三省总督府博物馆。复建后的室内陈设,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时的辉煌。进入大厅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楼的会客大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会客厅,登上“步步高升楼梯”,便来到二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员登记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员临时休息处</p> <p class="ql-block">总督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世昌第一任东三省总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世昌(1855年10月20日—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邨)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p><p class="ql-block">51岁时朝廷任徐世昌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东北三年之作为,值得大书一笔。</p><p class="ql-block">徐世昌上任时,东三省在十年之内连遭俄国、日本两强三次大洗劫,民办凋残,疮痍满目。徐世昌一到任,首先针对其不治之原因——“以治兵之职,而辖管理民事之官,所务不同,利害亦异,隔阂既甚,牵制斯多,其终乃无一利之能兴,无一弊之不出”——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总督一人负责制,“举三省全部应办之事悉以委之”,“以一人之力总集群策,复以全国之力倾助车隅之地”。设行省公署,所属各司与督抚一起共同办公,“事则公商,移则会画”,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建立起高效率决策机构和运行机制,同时也适应了推行清末新政的要求。他强调值此非常之地、非常之时,非改革无以图存。</p><p class="ql-block">徐世昌督东北仅两年,满洲面貌焕然一新,清廷亲贵载涛“自欧考陆军归国,经奉天(今沈阳)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俨然欧式,益服世昌新政经画,非它省疆吏所及。还朝即力荐其值枢府焉。”世人称东北三省新政为“徐世昌新政”,徐世昌亦为此而自豪。徐世昌在东北实施近代化建设,使东北开改革之先河,在推进全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确实功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任东三省总督锡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锡良是第二任东三省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2月,奉命总督奉天、吉林、黑龙江东三省的事务。</p><p class="ql-block">锡良(1853—191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晚清名臣。他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宣统元年(1909年)2月,锡良被授为钦差大臣,总督奉天、吉林、黑龙江东三省的事务,兼任热河都统。他一上任就亲自进行考查,目睹了当地利权外溢、财政艰窘的困境。为挽救日益危急的局面,锡良多次上疏朝廷,提出了以开设银行、移民、设治、分防、通道等内容为主的解决东三省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方案。</p><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年),中俄边境发生鼠疫,很快就蔓延到了东三省。为防止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而入境滋事,锡良坚持拒绝他们插手,而是自己部署力量全力投入到灭鼠疫的活动中,锡良直接负责奉天的检疫、防疫。他谢绝了日本多次要求任命日本医生为防疫总负责,聘请与之私交甚好的英国传教士医生司徒阁作为总顾问,全权负责整个城市的检疫、防疫事务。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遏止了鼠疫的蔓延。消息传出,十一个国家派医生到沈阳考察,并且在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由锡良主持,大家对锡良防治鼠疫的功劳和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任总督赵尔巽</p> <p class="ql-block">赵尔巽(1844年7月8日—1927年9月3日),字公让,号次珊,别号无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市)人,一说山东莱州人,祖籍山东蓬莱,清末民初政治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清末能吏赵尔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盛京将军。在任时他着意整理财政,开始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其措施得当,为人清廉,赵尔巽在任两年,使奉天省财政大有改观。</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初,赵尔巽由四川总督转任东三省总督,开始统掌黑龙江、吉林、奉天(辽宁)军政大权。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举国响应,赵尔巽以“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兵马镇压了革命党起义。民国元年(1912年)2月,赵尔巽被迫宣布承认共和,东三省悬挂民国旗帜,自己改任民国的东三省都督。据当时的报告称“被赵尔巽、张作霖杀害的人数到达数几千以上,军队所到的地方,人道灭绝。虽然赵尔巽赞成共和,但已经成为了军民公敌。”很快被解除东三省都督职务,隐居青岛。</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花费大量心血的《清史稿》终于付梓。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次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p> <p class="ql-block">张作霖父子执政东北,孰是孰非自有公论。</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1928年,中国第一台在奉天自己生产的汽车。这是展馆中的一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总督府二楼大厅举办的天下衙门展</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官帽</p> <p class="ql-block">天下衙门展的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当我走出东三省总督府博物馆时,再回头看看,许许多多感触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文中史料,摘自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