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这一幅遗墨,就会久久凝视,感受扑面而来的庄重和沧桑,崇敬仰慕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圆寂于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此帖写于圆寂前三天九月初一日。是法师圆寂前的心迹遗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字幅共有七个字,主体“悲欣交集”及左下方“见观经”,后有一个重重的句号。“见观经”作为题注,法师指点,要理解“悲欣交集”的内涵,须要去“见观经”。《观经》是《观无量寿经》或《观无量寿佛经》的简称。是最早设定的净土三经之一(现在已经修订成五部),分别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观经里,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变故,儿子阿阇世篡夺王位,囚禁了自己的父亲,也囚母亲韦提希夫人于深宫。韦提希夫人忧伤危难之中求佛解难。佛陀携弟子目犍连和阿难前去安抚,并为韦提希夫人讲述了三世诸佛成佛正因及十六种观西方极乐净土清净庄严的方法。韦提希夫人听完开示以后“豁然大悟,逮无生忍。”此情此景用“悲欣交集”来描绘很有深意,觉醒开悟之后,悲悯世间苦难,欣向极乐,很恰切。</p><p class="ql-block"> 在佛经中出现“悲欣交集”这个词语的地方,有学者提供信息,是在《楞严经》里。第六卷,在佛陀讲明佛理后有这么一段,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原文是:“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我今已悟成佛法门…。”</p> <p class="ql-block">阿难在明悟之后的心迹就是如此,已经脱离了个人的悲欢情怨,而是对众生的悲悯情怀和对极乐净土的向往欣喜之情。如果说大师的遗迹是四个字“悲欣交集”,那么另外三个字“见观经”则是重要的寻宝指南,而那个重重的句号是十分强调的意思,可以看作是最后嘱咐和郑重落幕。</p><p class="ql-block">大德已逝,余音绕梁,他留给世人的遗墨默然无语却在时时启迪着后人们的灵性。八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法师遗墨的各种解读,滔滔不绝,但愿不曲解法师的高风亮节,不辜负法师的一片救世苦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附上一张网上下载的弘一法师圆寂瑞相的照片。大师遗体火化后一千多颗舍利子说明了一切。</p><p class="ql-block">顶礼大师!</p> <p class="ql-block">再附几幅法师生前墨宝,与临终遗墨相比,感慨良多。</p>